国内水果自媒体大咖谈果业发展——果园盈利的关键就两个字:省力!波兰苹果出口到中国,到岸价每公斤才2.5元,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近日,2018南方丘陵山区果茶桑麻生产机械化发展论坛在我市渝北区举行,“花果飘香”微信公众号主创清扬的一句开场白,让与会者兴趣大增。
此次论坛汇集了全国多个省市区行业主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机生产流通及新型经营主体的各方代表上千人,他们探讨和交流了南方丘陵山区相关作物的农机化发展经验。
其中,从农机部门转行做新媒体的清扬带来了主题为“减少劳动力投入是果园实现盈利的关键”的报告,令人印象深刻。
在此,重庆日报记者整理了他的发言内容,希望能为我市果园规划、种植和管护提供一点经验。
核心观点
果园想盈利,首先得省力
清扬对比中国与美国果园的生产效率后分析认为,近年来,国内一方面因果树种植面积盲目扩张,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节节攀升”。大部分果园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占到生产成本的60%以上。
因此他提出,减少劳动力投入,是规模果园实现盈利的基础。精致化、标准化、品牌化,都必须建立在省力化这一基础之上。
果园规划
让机械“走”到每棵果树旁边
如何通过省力化降低果园的综合成本,清扬提出了一些关键举措。说到最初规划时,他特别提醒说:“请记住一句话,土地成本是可控的,而劳动力成本是不可控的。”规划建设时,要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的平地建园。
如果不得不在山地建园,那就优先选择缓坡。
如果是陡坡梯田,务必隔3至5条梯面留出一条操作带,供机械和运输工具进出。
果园宽行密株,尽量让机械和运输工具能“走”到每一株果树旁边。
大苗建园
多选“霸道”壮苗
清扬建议,建园时应坚持大苗定植。这样,可大幅压缩果园幼树期,快速收回成本。
“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带分枝大苗建园,定植第二年就有1000-2000公斤的产量。”他说,苗圃的果苗总有一部分“霸道”的壮苗,自带“强壮”基因,与普通苗相比,它们定植后起码能提前1到2年长大成树、结果投产。
移栽时,可先把一年生苗定植在装有营养土的容器袋中,集中培育1-2年后再移入大田。这样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大田空置期可种点单年生作物,或种绿肥养地。
树形修剪
传统修枝费工费力
“过去,树体高大,树形复杂,主枝、副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等分得很细,没有多年的磨练根本剪不好这种树形。”清扬说,传统的“四级”树体修剪法和“大冠稀植”的种植模式费工费力,不妨考虑省力化的树形和“二级”修剪法。
省力化树形包括高纺锤形、细长圆柱形、V字形,它们成型快、冠幅小、易操作。而简化后的“二级”树体结构,是指在主干上直接着生结果枝,这一技术容易掌握,管理方便,省工省力。
同时他建议,采用限域栽培,一亩地的地面管理面积只有135平方米,可大幅减少劳动成本。
具体办法是,先开1.5米宽、40厘米深的定植沟,沟底铺设渗水管以利排水。然后,回填营养土,做出高出地面20厘米许的种植槽。
水肥供应
薄肥勤施全年不断
清扬介绍说,波兰苹果的竞争力大,靠什么?主要还是成本低,而成本低是源于高度机械化。
他举例说,国内较先进的江苏某些果园采取全程机械化装备,100亩园子配备动力机械、开沟施肥、灌溉、植保喷药、割草、枝条修剪及粉碎等7大作业环节的机械装备,共需11.8万元。每年可减少劳动力投入7万元以上,两年即可回本。
“过去我们讲究施肥三、六、九,就是说在果树的几个关键点施。但在发达国家,在整个生长季几乎每周都要供应1-2次肥水,全年供应肥水15-20次。”清扬说,但他们每次的供应量极少,做到薄肥勤施,全年总肥水的供应量反而比我们少,但支撑起的果园平均产量是我们的3-5倍。
而实现薄肥勤施的一个重要技术就是水肥一体化。也就是采用水泵联结管道,连肥带水输送到每一株果树的根系生长区域。如果加上智慧农业的运用,施肥、浇水都实现全自动运作,这样的一次性投入可以带来长期的人工成本大幅降低。记者王亚同
不一定要除草和套袋
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清扬建议果园业主不妨尝试生草栽培和无袋栽培。
他说,在对待农田杂草的问题上,我国的传统观念是把草连根拔起,怕它影响果树的生长。
但草是极其顽强的,因此,除草几乎成为当前果园管理中最大的劳动力支出。
目前,世界水果生产先进国家的果园大部分都采用生草模式。“我们应当尽早转变观念,草是果园生态的重要部分。”他说,生草栽培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果园小气候,减轻虫害发生。我们可以采用树盘覆盖防草布和行间生草的模式,防止树盘杂草的生长,节省人工除草的劳动力,保持良好的果园生态。
此外,当前省力化的误区还有套袋。
清扬说,果实套袋无疑对预防病虫害和提高果实外观品质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巨大的。
据介绍,2016年烟台苹果的平均收购价为每斤1.5元,而每套一个果袋就需要0.15元,折合每斤成本0.3-0.4元。在柑橘上套袋,成本更占总成本近30%。
目前据他了解,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并没有采用套袋技术。在套袋技术的原发地——日本,当地果农也基本不采用这一技术了。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