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鹰酱嫌我科技差,反手肝出六代机 > 第三章 永不空军

第三章 永不空军

    不得不承认,军方的办事效率很快。

    之前关于摸底的会议刚刚通过了向下级各个科工单位一级民营企业下达技术指标的提案,没过两天的功夫就已经快速的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于是,整个龙国的科研院,高校研究所,乃至于各类民营企业都开始迅速的行动了起来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自查工作。

    虽然下级的科工单位也觉得龙国的技术指标下放有些过于乐观。

    毕竟,连龙国一线的那些科研院都无法搞出来的尖端科技,他们这些下级的科工单位能有什么建树?

    更不要说那些比科工单位还要不如的民营企业了。

    民间有大神,说这话没人有意见。

    但问题在于,民间制作出来的东西或许是有些闪光点,但是民用和军用的区别,就宛若一道天褶横在中间儿了,想跨过去,哪里那么简单?

    但毫无疑问,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下级单位和各个民营企业的热情。

    无非是名利而已。

    要知道,这可是军方带头开战的工业摸底行为,虽然这些科工单位和民营企业或许做不到什么出彩的地方,但军方的发言人也说了,这是一次全民摸底,有没有用不重要,万一他们的那些小发明小创造入了军方的眼呢?

    到时候,有了军方的青睐,那还不是飞上枝头变凤凰?

    而民营企业则考虑的更市侩一点,钱嘛,纵然自己上报的东西或许没什么亮点,但万一被看中了,那可就是了不得,哪怕其中没有什么利润点,但这是利润的事儿吗?

    必须不能够。

    再者说了,就算不谈这名利。

    为国效力,这还需要迟疑吗?

    龙国人憋屈的太久了,巴不得为国家尽一份力。

    百年屈辱的近代史,无时无刻不在让每一个龙国民众绷紧着神经,于是,工业摸底的主题在民间迅速升温,如火如荼的进行。

    而此刻,坐在办公室里的李小贤则是有点懵。

    他的手中拿着的正是今早刚从门卫大爷拿过来的报纸,上头正好整版发布着龙国工业摸底下达的科研指标。

    不过李小贤面色迟疑,表情多少有点古怪。

    “开玩笑,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他妈不是我研制出的钓鱼竿所用的材质吗?工业大摸底,竟然还需要这个?”李小贤此刻是多少有点懵逼的。

    上一次拒绝了皮特先生的压榨行为,他心里肉疼了好久。

    犹豫了好几次想要重新联系对方,忍痛想要用对方的心理价位来完成这笔生意。没得办法,人要吃饭,偌大的厂子也需要运转。

    当时头脑一发热,李小贤通过黑科技系统将钓鱼竿的生产线拉了好几个,正儿八经准备打一个翻身仗。

    谁曾想,生意鸡飞蛋打,李小贤现在心里头正发愁仓库里那好几万根的钓鱼竿不知道怎么处理呢。

    而现在,龙国竟然需要?

    该不会是我看错了吧。

    李小贤吐出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然后仔细的对比着报纸上的各种参数指标,可他不看还好说,一看顿时麻爪了。

    就这参数,就这指标?

    连自己的钓鱼竿的一半也比不上啊,这真不会是有人对他搞的恶作剧?没必要下这么大本吧,玩死自己对别人能有什么好处?

    不如试试?

    李小贤想了一下,没有继续思想摇摆。

    试试总不要钱,这也算是配合国家工作嘛,虽然他不觉得自个儿的钓鱼竿有什么稀奇,万一上头那些大领导们不识货呢。

    一旦看上了他的钓鱼竿,那他堆满仓库的钓鱼竿不就有出路了吗?

    便宜点也成啊。

    说做就做,李小贤也没犹豫,直接将自己钓鱼竿的各项参数都整理了一下,然后去库房随手挑了一根当样品,直接按照接收的地址给寄了过去。

    做完这一切,李小贤也没放在心上。

    准备继续琢磨着如何打开钓鱼竿的销路,顺便通过系统继续提升一下各项数据,不打无准备的仗嘛。

    就在李小贤寄出钓鱼竿的第三天,西城某科研院材料室。

    一个三十来岁的研究员正在伏案工作,有条不紊的处理着西城各个民营企业递交上来的资料参数做仔细排查。

    作为工业摸底的核查单位,徐海洋的工作繁重,不但要仔细的核对出各个民营企业递交上来的资料参数做细致对比,还有兼任回信的工作,感谢各个企业对于响应国家号召的配合。

    “海洋,你那边今天怎么样?”

    对桌的同事伸了个懒腰,笑呵呵的打了声招呼。

    “还那样呗,虽然这些民营企业很愿意配合国家的号召,寄来的这些东西倒是也有一部分的亮点。但你也知道,军用和民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级,就算有部分可取的点,但也并不适用于军工方面。”

    徐海洋抬起头,笑呵呵的回了一句。

    闻声,对方也是点头。

    没得办法,虽然国家号召工业摸底,想要在民间发现能够符合于军用用途的材料和新技术,但连国家级的研究院都无可奈何,民间的产能就算是有可取之处,但影响力很小。

    想要在这些参数和样品中找到符合国家军用标准的材料和技术,不亚于是大海捞针了。

    作为材料室的研究员,他们整组加班加点的工作,过手的材料和技术何止成千上百,但其中能派上用场的也就那么几个而已。

    但徐海洋并不气馁。

    国家发展在即,工业摸底,是每一个军工人都愿意付出汗水和心血的事情。

    纵然三十多岁的年纪,让他无法想小年轻一般连轴转的工作,但徐海洋还是一丝不苟,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那倒是,不过再接再厉嘛,有创新就是好的。”

    “我先下班了,咱明天见?”

    同事打了声招呼就准备收拾东西离开,徐海洋笑着道别,他准备将手里的材料搞完也要回去好好睡一觉,毕竟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不服老不行啊。

    徐海洋自嘲的笑了笑,伸了个懒腰,没成想,‘哐当’一声踢到了放在材料箱中被麻袋包裹住的东西。

    “这是什么?”

    徐海洋一怔,随即掀开一看,顿时愣了一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