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校长办公室的空气,因为那份恳求而变得粘稠。
校长的目光,紧紧锁在周思民院士的脸上。那是一种混合了期盼、焦虑甚至是一丝卑微的眼神,完全不像是一位欧洲顶级学府掌门人该有的姿态。
周思民端坐着,神色平静。
来之前,何宇校长的指示在他的脑海中再次浮现——“适当”地帮助一下这位“合作伙伴”。
何为“适当”?
直接参与对方最核心的“人造太阳”项目,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
这无异于喧宾夺主。
更不符合龙河大学一贯的行事风格。
周老心中有了计较,他将目光从校长那几乎要燃烧起来的视线中移开,语气谦和到了极点,每一个字都经过了仔细的斟酌。
“校长先生,您的好意我们心领了。”
他顿了顿,给了对方一个安抚的微笑。
“但我们的这批孩子,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学生。”
“二年级”这三个字被他轻轻地强调了一下。
“他们这次来访,主要的目的还是学习和交流。让他们直接去参与‘人造太阳’这么伟大的项目,恐怕能力还远远不够啊。”
随着周老的话语,校长眼中刚刚燃起的光芒,肉眼可见地黯淡了下去。那毫不掩饰的失望,几乎要凝成实质。
周思民将这一切尽收眼底,话锋不着痕迹地一转。
“这样吧。”
他身体微微前倾,这个细微的动作瞬间又将对方的全部注意力拉了回来。
“为了不辜负贵校的信任,我们可以让几个最优秀的学生,作为项目的‘辅助人员’参与进去。”
“学习学习你们的技术,打打下手。”
“您看如何?”
“辅助人员”这几个字,如同一道赦令,瞬间击中了苏黎世校长的神经。
他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因情绪剧烈波动而导致面色涨红,连连点头,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
“可以!”
“当然可以!”
“求之不得!”
……
第二天。
“人造太阳”项目核心团队的内部会议室。
这里的气氛比昨天更加凝重。
周思民院士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辅助”对方,在会议开始前,亲手将一份文件交到了项目负责人手中。
文件的封皮上印着一行小字:《可控核聚变基础理论》。
下面还有一行更小的字:龙河大学能源学院,二年级上学期教学大纲。
在场的苏黎世的校长,以及那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级别的教授团队,最初并未在意。
一份给本科二年级学生看的基础课程资料而已。
或许,是这位东方老人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
然而,当项目负责人漫不经心地翻开第一页时,他的呼吸停滞了。
他身旁的一位诺奖得主好奇地探过头,只看了一眼,脸上的从容便瞬间瓦解。
死寂。
一种比真空更令人窒息的、死一般的寂静,迅速在整个会议室里蔓延开来。
没有惊呼,没有议论。
只有纸张被用力攥紧的细微声响,以及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
那份薄薄的大纲,在十几位世界顶级物理学家的手中传递着,每一次传递,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交接末日审判书的仪式。
每一个看到内容的人,脸上的表情都凝固了,从最初的轻视,到困惑,再到难以置信,最终化为一种看到了神迹般的、无尽的震撼与茫然。
“球状闪电等离子体约束……”
一位教授用德语低声念出了第一个标题,他的声音干涩,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更像是一个科幻概念,而非可以落地的工程理论。
“高熵合金第一壁材料……”
另一位材料学专家扶了扶自己的眼镜,试图看清那几行关于材料分子结构的设计构想,可他的手却不受控制地抖动起来。
“人工智能在聚变堆毫秒级应急响应中的深度学习模型应用……”
当看到这一条时,团队里最年轻的一位负责AI控制的教授,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这已经不是超前。
这是对他们现有认知体系的无情碾压。
大纲里所涉及到的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技术构想,都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他们当前项目所遇到的所有瓶颈,然后用一种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给出了一个超越当前时代至少三十年的完美答案。
他们引以为傲的、建立在现有物理学大厦之上的所有知识、经验与骄傲,在这一刻,被这份来自东方的“教学大纲”彻底地摧毁了。
摧毁得片甲不留。
苏黎世的校长颤抖着,从最后一位教授手中接过了那份文件。
那几十页纸,在他的手中仿佛有千钧之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他的脸上,浮现出一种极度复杂的、混杂着苦涩与自嘲的表情。
他终于彻彻底底地明白了。
龙河大学。
他们根本就不是来“辅助”的。
他们是来“指导”的。
龙河大学……超越他们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