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村那边的发展,比谢广福预想的还要顺利。
在完成了大规模插秧和四口鱼塘的鱼苗投放后,村民们的重心就开始转移到了荷塘的种植养殖和缓坡的改造工作上。
赵老七现在每天都安排村里的四个精神小伙子,准时到桃源村的牛马车站,雇佣两辆空闲的牛车去那片废弃的牧场割草喂鱼。
那些吃了牧草的鱼在这段时间里也长得飞快,而雇车的银子也不用付现钱,他们割满一车草料运回桃溪村喂鱼,多出来的一车草料就当做租金留给王老五。
王老五乐得合不拢嘴,每天多得一车新鲜草料用于喂养车站的牛,这种共赢的好事,他巴不得天天有。
桃溪村的河滩菜地更是一片欣欣向荣,不仅实现了全村蔬菜自给自足,还有村民组队,将吃不完的蔬菜精心打理好,每逢赶集日坐上牛车去到云槐县去卖钱。
甚至,他们还会来到桃源村大榕树下摆个小摊,一些桃源村少见的新奇瓜果蔬菜,偶尔也会有人捧场。
荷塘那边也已经早早就打理好了,谢广福在四月初的时候就帮他们引进了新品种的藕苗,如今五月底,荷塘里已经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碧绿,再过小半个月,就能看到荷花亭亭玉立的景象了。
等大水车建成,张林木父子空闲了一些,赵老七还可以请他们去荷塘边上起七八个延伸到荷塘里的雅趣竹屋,届时,可以在云槐县好好宣传一下桃溪村的百亩荷塘,那些文人骚客最喜爱这种雅致的环境,在竹屋上喝茶赏景,在荷塘里泛舟采莲,最是一番好滋味。
这一回的藕苗,赵老七说什么也要付现银,他可不想村里的欠款越滚越多。
荷塘里还按谢广福的建议投放了一些鱼苗,开启了“水下养鱼,水上长荷”的立体种养模式,确保不浪费任何一点资源,将创收进行到底。
桃溪村的缓坡地也正式启动了“坡改梯”和“深坑厚肥”的初步改造工程,其实那一片缓坡不是不能直接种果树,但“坡改梯”后就等于给果树修了一层“保底台”,更利于保水保肥,若是果树直接种在缓坡上,不仅水土流失大,一场暴雨就能冲走表土和肥料。
所以 ,果园的坡改梯很有必要,谢广福宁愿“先苦后甜”给果树们先上一层保险,也不愿后期各种操心补救。
坡改梯的工程是由踏实肯干的田大力带领着桃溪村的闲置劳动力,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垦的,目前已经开垦出了一小片缓坡,初见成效。
桃溪村那边在积极的打造自己的家园,桃园村这边的工地也逐步有了新的进展。
这么多工地中,最让桃源村村民感到自豪和振奋的,莫过于那两座刚刚同步竣工的崭新建筑——桃源村祠堂和双层村委楼。
祠堂坐北朝南,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采用的是庄重典雅的传统院落样式。
整体建筑既保留了传统祠堂的肃穆感,又因线条的简洁和空间的敞亮而少了几分压抑,多了几分开阔大气。
门楣上“桃源村祠堂”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进了大门是个宽敞的前院,已经移栽了一棵松柏在预留出来的景观位上,前院的正中间放了个大香炉。
神龛和祖先牌位也吩咐谢大虎在县城里代为操办了。
正殿两边的侧殿,一个本来打算放些村里的老物件,但桃源村是新村,暂时没有什么老物件需要陈列,目前是空置的,另一个已经存放了村里红白喜事用到的桌椅板凳,那些祭拜用到的香烛和纸钱暂时还没购置回来。
紧邻祠堂的村委楼,同样采用青砖建筑,但样式简洁明了,更显实用和亲民。
两层庭院式的小楼,白墙灰瓦,巨大的格栅窗户保证了充足的采光。
一楼是开阔的大厅,墙上预留了一大片空白区域,用来张贴官府文书、村里通知和村里的账目。
旁边大小议事厅里还是空荡荡的,和张林木定制的桌椅,暂时还没能做出来。
二楼则是理事会办公室和存放档案的地方,还有一个别具匠心的教室型阅览室,以后村里需要培训新技术了,可以直接安排在这里进行。
这两座建筑的落成,标志着桃源村迈向了一个更加有序和繁荣的新阶段。
而比祠堂和村委楼更让人期待的,是即将与淮月楼同期竣工的桃源村学堂!
这可不是双喜临门,而是实实在在的四喜临门!
从前,念书识字,对于桃源村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但现在不一样了,学堂是实实在在的建起来了,他们也可以做一做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读书美梦。
村民们每一次路过学堂的工地,总要停下来感叹几句:
“瞧瞧!咱们村也有自己的学堂了!还是砖瓦的!多气派!”
“以后有了学堂,咱的娃们也能认字了,真是天大的好事!”
“要是谢文每月休沐的时候能回来教上一天该多好啊,那样咱们的娃也有机会像谢吉利一样去县里念书!这给钱请他,不知道他来不来........”
“要是咱们小时候有这条件……”
村民们围在即将完工的学堂工地外,议论着,期盼着,脸上全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而作为所有项目的“动脉”,牛马车站因为那十一头健牛的加入,运力变得游刃有余。
现在每天都能多出两三头牛的空闲牛力,租借给隔壁的桃溪村使用,虽然没有银子入账,但是也多了一辆新鲜草料不是。
鉴于祠堂和村委楼按时竣工,村里又解放出一批劳动力,木炭石灰厂的筹建也提上了日程。
建厂所需的砖石、木料等材料谢长河早已准备就绪,只等谢广福选定一个吉日,便可以举行开工仪式。
相比之下,牧场的复兴工程更为庞大,涉及草场的清理和恢复等,以目前桃源村的人力、精力和资金,暂时还无法全面启动,只能等待时机成熟后,考虑从外村招募人手来推进。
经过四个半月的变形历练,那五位“皇表弟”如今已完全融入了桃源村的生活,村里那些体力劳动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出任务已久的谢锋尚未归来,这五人竟开始有些怀念那催命般的哨子声和“教头”严苛的训练了,可见好日子过久了,人是会犯贱的。
村后那片废弃的果园,嫁接成活率相当不错,许多枝条已经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正式进入了关键的养护期,谢长河安排了几个养护的岗位出来,又专门招了几个之前负责嫁接的婶子去管理和维护果树。
田地里,秧苗已经长到膝盖那么高,长势喜人,远远看去一片片翠绿。
而那座多功能大水车,也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收尾调试阶段。
连接砖瓦厂和未来木炭石灰厂的竹制供水管道如同脉络般已经铺设到位。
再过半个月,当巨大的水轮在河水的推动下缓缓转动,它不仅将轰动全村,也必将震撼整个京畿道,成为桃源村崛起的最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