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555章 “军事车间”

第 555章 “军事车间”

    甫一进门,一股迥异于前两个车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这里没有散漫,只有一种野战部队般的严肃。

    机床轰鸣,工人们动作迅捷,行走路线井然有序,无人交头接耳,像每一秒都在执行精确的作战指令。

    车间墙壁上,鲜红的标语格外醒目——“发扬战场作风,打造钢铁车间!”、“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车间主任赵喜奎,这位从部队副营长转业下来的黑脸汉子,正背着手,目光如鹰般扫视着每一个工位。

    看到陈朝阳等人,他立刻小跑过来,“啪”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

    “报告陈首长,三车间正在按计划进行生产作业,请指示!”

    陈朝阳回以温和但审视的目光,问道:“喜奎同志,新标准的推行和八级工考评小组的组建,进度如何了?”

    赵喜奎胸脯一挺,语气充满了带兵者特有的自信和决心:

    “请首长放心,三车间坚决响应厂委号召,深刻领会陈首长您‘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

    我们已经将标准化要求,作为一项必须拿下的‘高地’,写进了车间的‘战斗计划’!”

    他指着墙上另一条墨迹未干的标语——“标准就是命令,达标就是胜利!”

    “至于考评小组,”他略微压低声音,显得既郑重又神秘,

    “为了确保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避免非技术因素干扰,我们车间党支部和核心骨干经过严格政审和慎重考察,已经内部拟定了一份候选人名单,绝对政治可靠、技术过硬!

    保证能准确领会并执行组织的战略意图!”

    这时,一直跟在后面的年轻技术员胡伟光,脸上写满了焦急与犹豫,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份图纸和几个刚加工好的样品,插话道:

    “陈书记,郑副厅长,我们…我们按新标准试加工的第一批导向轴,尺寸公差是达到了,

    但…但郑副厅长要求的关键部位的表面光洁度,还有热处理后的微观金相…

    老师傅们还在摸索稳定的工艺参数,废品率有点高。

    您看,是不是让我们把工艺吃透了再…”

    “小胡同志,”赵喜奎立刻打断,脸上闪过一丝对下属在上级面前“示弱”的不悦,

    但他迅速控制住,转而用一种向上级解释、苦口婆心的:

    “陈首长,郑教授,情况是这样的。

    战场上的新式武器,也不可能等士兵完全摸透所有原理再投入战斗!

    必须在实战中检验,在冲锋中磨合。

    我的想法是,先集中力量,确保尺寸这个‘主阵地’百分百拿下!

    至于光洁度这些‘次要阵地’,我们可以在批量生产中,组织技术骨干成立‘突击队’,边生产、边研究、边解决!

    要敢于承担一定的战损,才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这才是咱们部队敢打敢拼、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传统嘛!”

    郑春秋拿起一个样品,用指甲划过表面,又对着光线仔细观察,眉头紧锁:

    “赵主任,机械科学不同于战场冲锋。

    基础工艺是根基,根基不牢,批量生产越多,浪费越大,隐患也越大。

    这表面看似‘次要’,却直接关系到零件的疲劳寿命。

    这不是战损,这是可以避免、科学的代价。”

    陈朝阳走向一台正在加工同类零件的车床。

    操作机床的是一位老师傅,神情专注,但眉宇间带着一丝显而易见的焦虑,额头上也沁出细密的汗珠。

    “老师傅,这新图纸,看得那么吃力吗?”

    陈朝阳微微提高嗓音,俯身靠近,在机床运转的轰鸣声中,他的询问依然清晰。

    正在操作车床的马老师傅闻声转头,见是陈朝阳,急忙停下机床,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略显局促地搓了搓手。

    “陈书记,”他摘下老花镜,指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眉头不自觉地皱成了川字,

    “不瞒您说,这新图纸……是精细,比从前那些个示意图讲究多了。

    就是这些个弯弯绕绕的符号,这个公差那个光洁度的,看得人眼花。

    赵主任要求我们这个星期必须‘攻克难关’,全部按新标准交货…压力有点大,就怕手一抖,又出废品,拖了车间的后腿。”

    陈朝阳又连续询问了几个工人,得到的反馈一致:大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压力”,生怕自己成为“掉队的那一个”,

    但对于新标准背后的原理和重要性,却普遍懵懂,只是被动地执行着“命令”。

    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了。

    赵喜奎并非抵制改革,恰恰相反,他无比渴望在这场改革中证明自己,证明他带的兵才是最能打的。

    但他骨子里,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指挥官。

    他将复杂、需要激发个体创造性和科学严谨精神的技术革新,简化成了一场只需服从命令、猛打猛冲的“军事行动”。

    他追求的是形式上的“服从”和统计报表上的“达标”,却无形中扼杀了技术扎根所必须的耐心、钻研和民主讨论的氛围。

    陈朝阳把赵喜奎叫到车间相对安静的角落,语气平和,但每一个字都敲在赵喜奎的心上:

    “喜奎同志,你的决心,你的执行力,你带出来的这股子不怕困难的劲头,我都看到了,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赵喜奎脸上刚露出一丝欣慰,陈朝阳的话锋随即一转:

    “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三车间的同志们,只感到泰山压顶般的压力,却没有一车间、二车间那种主动钻研、热火朝天的学习劲头?

    为什么在考评小组人选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你首先想到的是‘领会意图’,而不是‘技术顶尖’和‘群众公认’?”

    赵喜奎张了张嘴,想解释他的良苦用心。

    陈朝阳抬手制止了他,目光看向车间里那些忙碌却沉默的身影:

    “你把车间当成连队来带,强调纪律和意志,这本身没有错。

    军队的魂,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但你忘了,我们现在是在建设。

    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光有服从命令的士兵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有头脑、有创意、能独立思考和技术攻关的‘技术战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