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64章取名字

第564章取名字

    “看来,咱们的乡亲们,手里头还是有些旧日的银元,一时半会儿换不成新钱,或者……觉得银元更踏实?”

    现实摆在眼前,这点不由得不让他多想几分。

    废除银元,统一货币,是建立独立自主国民经济体系的关键一步,这点无须质疑,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都是绝对的拥护。

    一个国家必须有且只能有一种信誉卓著的法定货币,这是现代经济的基石,是利国利民的根本大计。

    听到首长的询问,徐老蔫立刻有些魂不附体,那句“觉得银元更踏实”的温和询问,在他耳里已经成了催命的符咒,像下一瞬就有警卫同志把他这个“破坏金融”的老骨头给抓走。

    李大有看到此处,心里也跟着紧张,有些小心的解释:“首长,是这样的……咱们这地方偏,乡上就没设银行。

    想换新钱,得跑到靠近县城的那个大乡去,来回四十多里路,不容易。

    而且……而且银行里一块大洋按官价只给换三万块,但在咱这乡下,有时候急用,一块大洋私下里能当五万块用……所以很多老乡,就…就揣着大洋,也不愿专门跑去换。”

    官价三万,黑市五万。

    巨大的差价和极不方便的兑换渠道,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陈朝阳点头,这才了然,看着被吓到的老汉,方才明白自己误解了。

    他没有去批评老汉,也没有指责王老五可能存在的默许行为。

    他心里明白,在金融体系还没完全覆盖到的偏远农村,光靠行政命令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一万元钞票,数出两张递给王老五:“老五同志,给这位老叔称一斤红糖。”

    说着转向徐老蔫,语气平和:

    “老叔,刚才我们在这站着,让你不方便了。

    这斤红糖就当是给您家添丁的贺礼,这洋钱啊,这洋钱啊全当留个念想。”

    徐老蔫一时没反应过来,待明白陈朝阳是要替他付钱,连忙摆手:“这不行不行,首长,哪能让你破费……”

    就在这时,陈朝阳注意到了门外那几个孩子。

    他们扒在门框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柜台里这几块色彩鲜亮的水果硬糖,那纯粹的渴望几乎要从眼睛里溢出来。

    看着这些衣衫虽旧、眼神却清澈的娃娃,再想到徐老蔫家新添的丁口,陈朝阳心里那份因农村困境而产生的沉重,似被冲淡了一丝。

    这些孩子,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未来。

    他自然露出一个笑意,转头对王老五吩咐道:“老五同志,再给这些娃娃们一人分两块糖,算在我账上。

    今天老徐叔家添丁,是喜事,让娃娃们都甜甜嘴,沾沾喜气。”

    徐老蔫看着这情景,不好再推辞,只好接过红糖,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连声道谢。

    他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红糖包,却并没有立刻离开,反而脸上又浮现出那种欲言又止的犹豫神情。

    “老叔,还有什么事?尽管说。”陈朝阳敏锐地注意到了,和颜悦色地询问。

    徐老蔫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又带着几分期盼,小声开口道:

    “首长……俺、俺还有个不情之请……俺家这大胖孙子,还没取名儿……俺们家大老粗,都不识字,怕取不好。

    您……您是有大学问的大领导,能不能……能不能请您给娃赐个名?让娃也沾沾您的福气和才气……”

    陈朝阳闻言,微微一愣,随即欣然点头:“这是喜事,也是缘分,好啊。”

    他深知这个时代乡村对宗族排辈的看重,便认真问道:“老叔,家里孩子是什么字辈?”

    “是‘镇’字辈,镇定的镇。”徐老蔫赶紧回答。

    “‘镇’字辈……”陈朝阳略一沉吟,眼中闪过一丝光彩,那是对于未来笃定的希望与这个时代蓬勃朝气交融的光芒。

    “老叔,你看叫‘振华’怎么样?振兴的振,华夏的华。

    读音和‘镇’差不多,意思是希望他将来能为振兴咱们国家出力,建设一个更强大的华夏。你看行吗?”

    “振华……徐振华……”徐老蔫喃喃地念了两遍,他虽然不识字,但“振兴中华”这个宏大而美好的寓意他是懂的,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像一朵绽放的秋菊,

    “好,好,这个名字好!响亮,有劲!谢谢首长!谢谢首长给娃取这么好的名字!”

    老汉激动得又要作揖,被陈朝阳扶住了。他看着徐老蔫心满意足、如获至宝般离去的背影,心里却远不如表面那么轻松。

    这个小小的代销点,就像一扇窗口,让他看到了农村真实的一面——既有老乡们过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也有金融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而“徐振华”这个名字,更像一个沉甸甸的承诺,提醒着他,要让这片土地上无数个“振华”们,真正拥有一个可以为之奋斗、并亲眼见证其崛起、强大而繁荣的祖国。

    然而,就在这看似皆大欢喜的场景背后,陈朝阳作为后世的思维,却让他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他再次环视这个小小的代销点,眼神中是看到了一种自下而上、顽强生长的力量。

    这种最原始的市场经济活力,正是他未来推行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可以依托和引导的土壤。

    如何保护并壮大这种萌芽,让它从满足基本需求,发展到能促进生产、改善生活,正是他需要思考的课题。

    同样,关于小农经济的活力被激发了,这是好事,是现阶段恢复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所必需的。

    他在心中冷静地分析,“但它的弊端也同样明显。

    这种建立在家庭个体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蕴含着分化的种子。

    他的目光扫过略显殷实的王老五,又扫过外面那些衣衫褴褛、显然没有进行太多交换的乡亲们。

    “能当上这个代销点负责人,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文化和管理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