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启人生从带娃开始称霸 > 第四十章:儿童衣的匠心

第四十章:儿童衣的匠心

    王猛喘着粗气,胸口一起一伏的,眼睛死死盯着对面 ——

    钱老西正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跷着二郎腿,穿双露趾的塑料拖鞋,脚趾缝里还沾着泥,脚边扔了好几个烟蒂;

    手里夹着根烟,还故意往王猛这边瞥了一眼,嘴角撇着,一脸得意,那眼神像是在说 “有本事你过来”。

    王猛的牙齿咬得咯咯响,手里的拖把杆都快被他攥断了:

    “那也不能让他这么欺负人!咱们的衣服明明是好东西,用的是最好的新疆长绒棉,缝得又仔细,他这么造谣,别人都不敢来买了,咱们的生意还怎么做?”

    林凡松开手,转身走到柜台后,拉开那个有点旧的木头抽屉 ——

    抽屉拉开时还 “吱呀” 响了一声,里面整整齐齐叠着几块布料样本,有浅粉、浅蓝、米白三种颜色,都是用塑料袋封好的。

    他拿出一块浅粉色的样本,递到王猛手里:

    “欺负人?咱们用品质打回去,比吵嘴管用。你摸这布料,是我新让新疆阿克苏的厂家寄来的样本,纤维长度达到 38 毫米,比国家童装面料的标准还高出 22.6%——

    国家规定童装用棉的纤维长度不能低于 31 毫米。去年行业协会做过测试,这种新疆长绒棉面料,经过 50 次水洗后,依然能保持 85% 的柔软度,普通棉花洗 30 次就硬得像纸板了。”

    林凡说着,又从衣架上展开一件刚做好的米白色童装,指着领口说:

    “你看这领口,我特意加了双层棉,孩子穿的时候不勒脖子;袖口用的是松紧带,洗了不会松垮。

    钱老西的衣服就算卖得再便宜,用的是等外棉,里面还掺了化纤,洗三次就硬化,还起球,顾客穿两次就知道不好了,迟早会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

    王猛捏着布料样本,感受着手里的柔软,又看了看那件童装的细节,胸口的火气慢慢降了下去,点了点头:

    “哥,我听你的,咱们不跟他一般见识,就用品质说话!下次他再造谣,咱们就把质检报告和面料样本摆出去,让大家自己看!”

    2018 年的中国县城童装市场,正深陷 “低价内卷” 的泥沼。

    据中国服装协会当年数据显示,县城童装市场规模约 1200 亿元,其中 65% 的份额被义乌、广州等地的低价尾货占据 ——

    这些尾货多是库存积压款或简易加工品,成本极低但质量堪忧,甲醛超标、面料起球是常态。

    彼时县城商业街的童装均价,短袖普遍 35 元、外套 60 元,可钱老西却凭着义乌尾货的成本优势,把三家门店的橱窗贴满 “短袖 19 元、外套 39 元” 的红底黄字标语。

    他的货源每件成本比正经厂家低 40%,单件短袖成本仅 8 元,靠着 “赔本赚吆喝” 的低价策略,硬生生抢下整条街 60% 的客流。

    跟着降价的小商户们很快陷入绝境:

    街西头 “童乐屋” 老板咬牙把外套降到 35 元,可成本就要 32 元,月利润从 8000 元暴跌到不足 2000 元,连房租都快覆盖不了;

    “宝贝衣橱” 更惨,降价后每件衣服利润仅剩 3 元,还得承担库存损耗 ——

    有次进的 50 件牛仔裤,因面料是回收棉,顾客穿一周就开线,退回来 12 件,最后老板索性挂出 “转让” 招牌,转行去开了水果店。

    林凡的 “笑笑童装店” 刚开半年,就被这场价格战挤压得门可罗雀。九月的一个傍晚,县城已经有了凉意;

    他守着空荡荡的店铺直到七点,只卖出 3 件特价短袖,日销量不足 20 件的日子已持续半个月。

    对面钱老西的门店里,家长们挤在货架前挑衣服,孩子们拿着 19 元的短袖打闹,对比之下,他的店里连试衣间的灯都没开过。

    林凡攥着泛黄的账本叹了口气:账本上记着每月 4500 元的房租,进货时欠批发商的 2 万元还没还,货架上的衣服因没人翻动,边角都起了皱。

    他盯着那些皱巴巴的衣服,突然打定主意:不跟低价拼消耗,要靠 “品质 + 服务” 凿出一条差异化的路。

    林凡靠在县城童装店的玻璃柜台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货架上一件印着小熊的卫衣 —— 面料摸起来像砂纸,领口的螺纹一扯就松垮,是上周从尾货市场收来的便宜货。

    窗外,卖菜的张婶正领着孙女进店,孩子的袖口磨得发亮,小手一直揉着胳膊:“奶奶,痒。”

    张婶拿起那件小熊卫衣,又放下,指尖在标签上蹭了蹭:

    “凡啊,这衣服是便宜,可上次买的那件,洗了一次就缩得穿不上了,孩子哭着说同学笑她衣服变小了。”

    她声音压得低,却藏不住无奈,“我们不是舍不得给娃花钱,是怕买着‘看着省钱,穿了闹心’的 —— 要么磨皮肤,要么线头勾住头发,要么穿两次就变形,最后还是得扔,反倒亏了。”

    林凡看着孩子委屈的模样,又摸了摸那件尾货卫衣的粗糙面料,忽然想起前几天李姐来退货的场景:

    她攥着一件起球的外套,眼圈红红的,说孩子穿着去幼儿园,被小朋友说 “衣服旧旧的”,回来就不肯再穿了。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县城家长要的不是 “便宜”,是 “值当”—— 是孩子穿得舒服、体面,是衣服能经得起洗晒,能让孩子穿得久一点。

    他把那件尾货卫衣从货架上拿下来,塞进角落的箱子里。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货架上几件他特意找工厂定制的纯棉 T 恤上,面料柔软得能裹住指尖,领口的螺纹紧实有弹性。

    林凡忽然下定决心:要打破低价魔咒,就得先跳出 “尾货圈”—— 得找靠谱的工厂,做真正让家长放心、让孩子舒服的衣服,哪怕利润薄一点,也比看着孩子委屈、家长无奈强。

    他花了两周时间,把苏州、无锡的童装代工厂跑了个遍。

    六月的江南总裹着黏腻的暑气,他的球鞋鞋底磨出了浅沟,帆布包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工厂地址、面料成分、检测报告编号,页脚还沾着工厂车间飘来的棉絮。

    最后站在苏州工业园区顺和服饰的大门前时,他攥着被汗水浸软的笔记本,终于松了口气;

    这家厂的院墙爬着翠绿的藤蔓,车间的玻璃窗擦得透亮,能看见里面工人戴着白色手套,正把叠得方方正正的童装装进印着外文的纸箱。

    后来他才知道,顺和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出口代工厂,常年给日本母婴品牌 “千趣会”、韩国 “阿卡邦” 代工。

    车间角落的展示架上,欧盟 Oeko-Tex Standard 100 认证证书塑封得发亮,旁边摆着检测报告复印件:

    甲醛含量≤20mg/kg,面料色牢度达到 4 级以上 —— 工人特意拿了块样布给他看,“您洗十次试试,这颜色一点都不会掉”。

    他指尖划过样布,棉布细腻得像婴儿的皮肤,凑近闻只有淡淡的棉絮香;不像之前去的县城小厂,布料摸起来糙手;

    叠布的案板上还沾着没洗干净的染料,老板只含糊说 “没检测过,但便宜”,他见过那厂的衣服,洗两次领口就发皱,水还会染成浅粉色。

    只是顺和的出厂价,比县城小厂贵了整整一倍。

    普通小厂的短袖 15 元一件,这里要 30 元。批发商知道后,叼着烟拍他的肩膀,烟味混着汗味扑过来:

    “林凡你疯了?

    县城人买衣服只看价签!你这短袖要卖 50 元,谁会买啊?”

    他当时正坐在批发商的店里,手里捏着顺和的样布,指腹反复摩挲着布料的纹路,抬头时眼神很亮:

    “张哥您看,钱老西家的短袖 19 元,可家长买回去洗一次,领口就卷成了麻花,下次再也不会买;

    我这短袖虽然贵,面料扎实,孩子能穿整个夏天,算下来其实更划算 —— 家长心里都有数,谁不想给孩子穿舒服的?”

    第一批升级款,林凡只定了三个款式,却在工厂磨了整整三周。

    工厂办公室的日光灯管连闪了两次,他手里的设计稿边缘已磨得发毛,每处花瓣的弧度、每针绣线的密度,都要跟老师傅掰扯到暮色漫进窗户。

    有次师傅嫌他较真,把平绣样品往桌上一放:

    “县城孩子穿,哪要这么讲究?”

    林凡没反驳,只把样品贴在自己手腕上蹭了蹭,指尖触到粗糙的针脚,默默把 “花瓣必须锁边” 五个字描得更重。

    他从不用感觉定款。

    每到下午四点半,县幼儿园、城东幼儿园、育才幼儿园的门口就多了两张熟悉的身影 ——

    林凡扛着折叠小桌,王猛抱着印着卡通熊的问卷和削尖的彩色铅笔。金色夕阳把幼儿园铁栅栏染成暖橙,宝妈们挎着帆布包,怀里的小家伙攥着皱巴巴的画纸,有的还在流着口水啃手指。

    王猛递问卷时总笑着弯腰:“麻烦您帮孩子选选喜欢的颜色”,林凡则蹲得跟孩子一般高,指着问卷上的图案轻声问:

    “小朋友,这个黄灿灿的太阳花,是不是比小红花更像小太阳呀?”

    两百份问卷发出去,回收的 186 份里,82% 的铅笔印都落在了黄色系图案上,有的孩子还在旁边画了歪歪扭扭的小笑脸。

    跟宝妈聊天时,他更听进了心里。

    一位穿米色外套的宝妈把孩子的袖子轻轻撸起,手腕处淡粉色的旧印子还没消,她声音发颤:

    “上次买的衣服有字母贴布,硬得像小石子,孩子穿了两天就磨红了,晚上哭着说‘胳膊疼’,

    现在看见带贴布的我都躲着走。”

    林凡摸了摸那处旧印,指尖能感觉到皮肤的细腻,他默默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圈,旁边写着 “所有图案边缘必须磨平,杜绝尖锐”。

    于是,主图案定了 “笑脸向日葵”,两处优化藏满了心思。

    画设计稿时,他总把圆规贴着花瓣边缘转,转完还要用指腹蹭蹭画纸:

    “再圆一点,不能有半点扎手的地方”;

    选花蕊棉线时,他在面料市场蹲了一下午,老板拿着 15 元一卷的普通棉线劝他:

    “小林,这线看着跟抗菌线没差,能省不少钱。”

    他却捏着两卷线对比 ——

    普通线纤维粗硬,抗菌线软得像云朵,贴在手腕上蹭一蹭,连风都带不走暖意。“就要 45 元的,” 他抬头时眼里亮着光,“能抑螨虫,孩子出汗也不会痒得抓胳膊。”

    工艺上,他更是 “吹毛求疵” 到让师傅哭笑不得。

    花瓣要锁边绣,比县城常见的平绣多 3 道工序 —— 平绣每厘米 8 针,针脚松得能勾住孩子的小指甲;

    锁边绣每厘米 12 针,细得像撒了把碎米粒。张师傅戴着老花镜穿针,嘴里念叨:

    “这么细的针脚,一天顶多做十件。”

    林凡却守在旁边,等第一件样品绣好,他先把花瓣贴在脸颊上蹭了蹭,又扯着衣角轻轻拽了拽,确认顺滑又结实,才笑着说:

    “张叔,您看,孩子扯着跑跳都不会脱线,值。”

    袖口 “笑笑” 二字,他更是比了又比。

    宋体样品的折角尖尖的,用手一蹭就有轻微的摩擦感;楷体的笔画圆钝,摸起来像棉花糖的边儿。

    他想起白天在幼儿园看见的小家伙,跑跳时总爱抬着胳膊挥来挥去,要是袖口磨到嫩生生的手腕,肯定又要红着眼眶找妈妈。

    他把楷体样品揣进兜里,路过玩具店时还特意摸了摸毛绒小熊的爪子 ——

    “就像这样软和,才不会磨疼孩子”。

    到货那天晚上,晚风裹着巷口馄饨摊的热气吹过来,又裹着凉意缩回去,气温降到 18℃时,林凡的薄外套领口已经沾了层细灰。

    他和王猛搬来折叠桌,桌腿在门口青石板上磕出 “笃笃” 响,台灯插在墙角插座里,暖黄的光刚好罩住摊开的连体衣。

    两人披着同款式的灰外套,手指都冻得有点发红,却还是逐件把衣服抻平,检查标准细到让路过的邻居都探头看:

    先摸布料有没有结团:指尖贴着新疆长绒棉反复摩挲,像在抚平宣纸的褶皱,纤维该是顺溜的,一碰到起球的地方,指甲就轻轻掐住那处凸起 ——

    “这棉线绞在一起,孩子穿会硌皮肤”,林凡说着把衣服放进次品堆,最后数了数,竟挑出 7 件;

    再翻里子看针脚:

    王猛从口袋里摸出软尺,按在缝边一寸寸量,林凡则凑着头数针脚,拇指指甲顺着线迹划过去;

    每数完一寸就用铅笔在布角画个小圈,少一针的就捏着衣摆往 “待返工” 箱子里放,布料摩擦的 “窸窣” 声里,又挑出 5 件;

    最后对着台灯照绣标:

    台灯被挪得更近,光透过布料映出银线的光泽,林凡眯着眼,手指捏着衣摆轻轻转角度,银线没反光的、歪了超过 0.5 毫米的,都被他指尖点出来,又添了 3 件。

    王猛翻到第三十件时,揉眼睛的动作重得像要把眼球搓热,眼角还挂着点生理性的泪,打哈欠时下巴都抬得发僵:

    “凡子,咱这比厂家质检还严,顾客买衣服就看个款式,谁会凑这么近看绣标?” 他说着把软尺卷起来,指节因为用力有点发白。

    林凡却没抬头,正拎着件歪了半毫米的连体衣,指腹蹭过绣标上的小太阳,能摸到银线细微的凹凸感:

    “你去钱老西店里看过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