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父亲的合作伙伴兼挚友拉辛汗拯救了阿米尔,不仅看完了他的手稿,还写了纸条给予他鼓励。
兴奋的阿米尔摇醒了正在睡眠的哈桑,将这个故事讲给了他听。
哈桑先是盛赞了阿米尔和他的故事,但随即却是指出了文章的关键漏洞。
这让阿米尔有些恼怒,认为哈桑这个文盲什么也不懂。
随着时局动荡,一个新的角色登场。
他叫阿塞夫,是附近的孩子王,恶名远扬。
他有一个不锈钢拳套,经常欺负其他孩童。
这天,他与阿米尔和哈桑产生冲突。
阿米尔向来是个懦弱的孩子,他害怕极了。
哈桑却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捡起石头,拿出弹弓,瞄准阿塞夫的眼睛。
即使他也害怕的颤抖,但凭借保护阿米尔的决心,他还是挺到了最后,吓跑了阿塞夫。
故事仍在继续。
在当地,每年的冬天,他们会举办斗风筝比赛。
一群人一起放飞风筝,飞到最后的风筝获胜。
在这个过程中,选手们要尽力去割断对手的风筝线。
而当风筝被割断,负责追风筝的人就要去将其捡回来。
而最大的荣耀,就是捡到一场比赛里最后被割断风筝线掉落的风筝。
阿米尔很有放风筝的天赋,而哈桑,就是追风筝的人。
又是一年比赛,为了获得父亲更多的疼爱,阿米尔决心赢得比赛的胜利。
在比赛的过程中,他的手指被风筝线割伤,但结果却是好的。
场上除了他的风筝,就仅剩一个蓝色的风筝。
经过激烈的比拼,阿米尔如愿获得了胜利,他也如愿地看到父亲为他振臂高呼。
但此时还有更关键的事,那就是去追逐掉落的蓝色风筝。
阿米尔大喊哈桑让他把它带回来,哈桑当然不会犹豫。
临走前,他说出了一句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里面包含了哈桑对阿米尔毫无保留的忠诚,以及他卑微却炽热的情感。
这是对纯真友谊的极致诠释。
哈桑去追风筝,阿米尔则是将风筝送回了家。
然而许久他也没见哈桑回来,阿米尔开始外出寻找。
最终,他在一个死胡同里,看到了拿着蓝色风筝的哈桑和阿塞夫三人。
三人想抢哈桑手里的风筝,哈桑不肯。
于是新仇旧恨一起算,他们强暴了哈桑。
而阿米尔呢?他怯懦,胆小,最终竟然害怕的逃跑了。
因为阿米尔获得了风筝大赛的胜利,并且最终拿到了蓝风筝。
他终于得到了父亲的疼爱。
但他却无比愧疚,他开始逃避哈桑,不再和哈桑玩耍。
阿米尔甚至还想解雇哈桑父子。
在经过父亲的严厉驳斥后,他甚至想出了一个更残酷的想法,来逼走哈桑。
因为父亲说过盗窃是最严重的罪责,所以他污蔑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
当父亲叫过来哈桑与其父亲阿里来对峙时,哈桑没有任何辩解。
他承认了偷窃行为。
这一刻,阿米尔也终于明白,哈桑知道一切,也知道阿米尔当初看到了小巷的一切。
他知道阿米尔袖手旁观,他知道阿米尔背叛了他,但哈桑却还是原谅了阿米尔。
然而,出乎阿米尔意料的,父亲居然没有驱逐哈桑的打算。
不过哈桑的父亲阿里看透了这一切,他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反对,带领哈桑离开了这里。
自此,两人在一起的童年结束了。
随后,战争爆发,阿米尔的父亲带领阿米尔辗转多地,最终逃到了美国。
阿米尔的父亲不再是一个富家翁,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
而阿米尔也长大了,也成长了许多。
在这里,顾远处理阿米尔移民美国后的生活时,减少了对西方生活的美化描写。
而是着重刻画阿米尔及其父亲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撕裂感。
既无法完全融入新环境,又失去了与故土的联系。
“这种文化上的无根之感,是我作为一个华国人更能理解和共情的。“顾远思考着。
在阿米尔即将上大学的时候,父亲送了他一辆旧款的轿车。
阿米尔备受感动。
然而父亲却在此时表示,要是哈桑现在和他们在一起就好了。
这句话瞬间勾起了阿米尔痛苦的回忆,他感觉几近无法呼吸。
后来阿米尔成为了作家,也和一个来自阿富汗的姑娘结了婚。
即使这个姑娘有过令人难以接受的往事,但她勇敢并坦诚地告诉给了阿米尔。
而阿米尔同样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但他却没有勇气说出来,他还是选择了隐瞒。
而阿米尔的父亲最终也因为肺癌去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阿米尔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给阿米尔打来电话。
让阿米尔来巴国找自己。
【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拉辛汗如此说道。
随后阿米尔来到巴国,见到了病重的拉辛汗。
拉辛汗告诉阿米尔,自己在阿米尔父子走后,去找到了哈桑,他们一起回到阿米尔家,管理阿米尔家的大房子。
哈桑还有了一个儿子,叫做索拉博。
结果这个房子被当时阿国的组织霸占,并且因为种族歧视,当街枪毙了哈桑及其妻子。
索拉博进入了孤儿院。
拉辛汗希望阿米尔能够回到危机四伏的故乡,去拯救索拉博。
阿米尔其实一开始因为顾虑重重,并不愿意。
于是拉辛汗告诉阿米尔一个秘密。
那就是哈桑其实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
一阵思考后,阿米尔决定踏上赎罪之路。
……
顾远坐在书桌前,面对即将写下来的救援情节暗暗思考。
这里是原著中被人所诟病的一点。
原著中阿米尔几乎是单枪匹马对抗境内组织,救出索拉博的情节,虽符合文学化的救赎弧光。
但在其境内组织的高压统治的现实情况中,个人仅凭勇气完成救援的概率极低。
这也是前世部分人对原著西方中心主义或个人英雄主义的争议。
“完全照搬原著的个人英雄主义,确实太假了。”他喃喃自语,“但要是把救援全交给当地组织,那还是阿米尔的救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