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板的糖是水果味的,糖纸在路灯下泛着彩色的光。他把糖分给围上来的孩子,指尖还沾着杂货店柜台里牛皮糖的甜香:“雪团要是知道这么多人惦记它,肯定得翘尾巴。”
雪团像是听懂了,从猫包里探出头,蹭了蹭陈老板的手背。陈老板被逗得笑出声,又从口袋里摸出一根小鱼干递过去:“给你留的,今天辛苦你当‘模特’了。”
林夕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昨天在展区看到的空白画架 —— 那张写着 “待补:银杏巷初雪” 的便签,还贴在木质画框的角落。她抬头看向夜空,墨蓝色的天幕里缀着几颗疏星,风里已经有了几分凉意,像是在预告着什么。
“说不定再过几天,就能补画了。” 晨光顺着她的目光望向天空,伸手把她的外套领子往上提了提,“晚上风大,别着凉。”
张婶也抬头看了看天,搓了搓手:“我早上听天气预报说,这周末可能要下雪。要是真下了,咱们银杏巷的雪景,肯定比画里还好看。”
李爷爷抱着他的书法卷轴,点点头:“我年轻的时候,银杏巷的雪下得大,一晚上就能把青石板路盖严实。早上起来推开门,巷子里能听见踩雪的‘咯吱’声,可热闹了。”
孩子们听着,眼睛都亮了。豆豆拉着林夕的衣角:“林姐姐,要是下雪了,你会带我们堆雪人吗?”
“当然会。” 林夕笑着蹲下身,帮豆豆把歪了的围巾理好,“等雪下大了,我们就在巷口的老槐树下堆个大雪人,还要给它戴上周爷爷织的毛线帽。”
周爷爷是巷里的老裁缝,手特别巧,每年冬天都会给孩子们织毛线帽。去年冬天,他还给雪团织了个小小的红色毛线帽,雪团戴上后,像个滚圆的小毛球,引得巷里人都来逗它。
聊了一会儿,夜色渐深,孩子们的家长都来接他们回家了。张婶也催着林夕和晨光早点休息:“今天跑了一天,肯定累了。明天还要忙画家交流会的事,早点睡养足精神。”
林夕点点头,和晨光带着雪团往画室走。画室的窗户亮着灯,是早上离开时特意留的,暖黄的灯光透过玻璃,在青石板路上投下一块小小的光斑,像是在等他们回家。
推开门,颜料的清香扑面而来。画架上还放着昨天没完成的素描,是巷口的老银杏树。林夕走过去,拿起画笔,在素描本上轻轻勾勒出几片银杏叶的轮廓。晨光给她倒了杯热水,放在画架旁:“别画太晚了,明天还要早起。”
“我就画一会儿,把昨天想到的细节补上。” 林夕接过热水,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蔓延到胃里。她看着素描本上的老银杏树,忽然想起第一次来银杏巷的场景 —— 那是一个秋天,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巷口,她背着画架,在巷子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在老银杏树下停下了脚步。
“还记得我第一次来银杏巷吗?” 林夕轻声说,“那时候我刚辞掉工作,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画画,结果一进巷口,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了。张婶以为我是游客,还给我递了杯热水,陈老板给我指了画室的位置,李爷爷跟我聊了一下午的画……”
晨光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我当然记得,你还跟我说,这里的人都很热情,像家人一样。那时候我就知道,你肯定会喜欢这里。”
林夕笑了笑,转过身,看着晨光:“是啊,我很喜欢这里。如果不是来到银杏巷,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平凡的生活里藏着这么多温暖。”
雪团吃完小鱼干,跳到沙发上,蜷缩成一团,很快就睡着了。林夕和晨光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的夜景,巷里的红灯笼还亮着,偶尔有晚归的邻居走过,脚步声很轻,生怕打扰到别人。
“对了,明天的画家交流会,你准备跟大家分享什么?” 晨光忽然问。
林夕想了想,说:“我想跟大家分享银杏巷的故事,还有我创作《银杏巷四季》的过程。我觉得,真正的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晨光点点头:“这个想法很好,你只要把心里想的跟大家说出来就好。我会一直在台下陪着你。”
林夕靠在晨光的怀里,心里满是安心。她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晨光都会在她身边支持她、鼓励她。
第二天一早,林夕被雪团的叫声吵醒。她睁开眼,看到雪团正趴在窗台上,对着窗外喵喵叫。林夕走过去,推开窗户,一股寒气扑面而来 —— 窗外竟然飘起了雪花!
“下雪了!” 林夕惊喜地叫出声。晨光听到声音,连忙走过来,看到窗外的雪景,也笑了:“真的下雪了,我们可以去补画了。”
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像无数片白色的羽毛,落在青石板路上、老槐树上、巷口的红灯笼上。不一会儿,整个银杏巷就变成了白色的世界,美得像一幅画。
林夕连忙穿上外套,背着画架,拉着晨光往巷口跑。雪团跟在他们身后,踩在雪地上,留下一串小小的脚印。
巷里的邻居们也都起来了,张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扫帚,正准备扫雪;陈老板打开杂货店的门,把刚煮好的热豆浆放在门口,供路过的邻居取暖;李爷爷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正在观察落在梅花上的雪花;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袄,在巷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笑声传遍了整个巷子。
“小夕,晨光,你们起来啦!” 张婶看到他们,笑着打招呼,“快过来喝杯热豆浆,暖暖身子。”
林夕和晨光走过去,接过张婶递来的热豆浆,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谢谢您张婶,这豆浆真暖和。”
“客气啥,你们快去补画吧,这么好的雪景,可别错过了。” 张婶笑着说。
林夕点点头,和晨光走到巷口的老银杏树下。老银杏树的树枝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像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金黄的银杏叶还挂在树枝上,雪落在叶子上,白中带黄,格外好看。
林夕放下画架,拿出画笔和颜料,开始勾勒雪景的轮廓。晨光站在她身边,帮她撑着伞,防止雪花落在画纸上。雪团蹲在画架旁,时不时用爪子拨弄一下落在地上的雪花,样子可爱极了。
“你看,雪落在银杏叶上的样子,真好看。” 林夕轻声说,手里的画笔在画纸上快速移动。她要把这美好的瞬间定格在画纸上,让更多人看到银杏巷初雪的美丽。
路过的邻居们看到他们,都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到林夕画画。张婶端着一碗热粥走过来,放在旁边的石墩上:“小夕,画累了就喝点粥,垫垫肚子。”
李爷爷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相机,对着雪景拍了几张照片:“这么美的雪景,得好好记录下来。等你画完了,我把照片洗出来,送给你当纪念。”
林夕笑着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些邻居们虽然没有说什么,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她、关心她。
不知不觉,太阳升了起来。阳光透过雪花,洒在银杏巷里,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林夕放下画笔,看着画纸上的雪景 —— 老银杏树下,她蹲在画架前写生,晨光站在一旁撑着伞,雪团蹲在画架旁,巷口的红灯笼上积着一层薄薄的雪,孩子们在远处堆雪人,张婶和李爷爷站在门口,笑着看着他们。
“画完了?” 晨光走过来,帮她把画纸收好,“真好看,把银杏巷的初雪都画活了。”
林夕点点头,心里满是欣慰。这就是她想要的《银杏巷初雪》,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藏着邻居们的温暖。
“我们把画送到美术馆去吧,正好赶上今天的画家交流会。” 林夕说。
晨光点点头,帮她把画架和画纸收好。雪团跟在他们身后,蹦蹦跳跳地,像是在为他们开心。
走到巷口,张婶和李爷爷正在送孩子们上学。看到他们,张婶笑着说:“画完了?快去吧,别耽误了交流会。晚上回来,我给你们做饺子吃。”
“谢谢您张婶,我们会早点回来的。” 林夕笑着说。
李爷爷也说:“小夕,加油!我们都等着听你分享创作经验呢。”
林夕点点头,和晨光带着画,往公交站走去。公交车缓缓驶来,车窗上结着一层薄薄的冰花,透过冰花,能看到外面洁白的雪景。
公交车行驶了四十多分钟,终于到了美术馆。王涛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林小姐,晨光先生,你们来了。外面下雪了,路上冷不冷?”
“不冷,谢谢您关心。” 林夕笑着说,“我把《银杏巷初雪》带来了,想今天就挂进展区。”
王涛惊喜地说:“真的吗?太好了!我这就让人去准备挂钩,把画挂起来。”
林夕点点头,和晨光跟着王涛走进美术馆。展区里已经有不少人了,都是来参加画家交流会的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看到林夕,大家都热情地打招呼。
“林小姐,您的《银杏巷四季》系列我太喜欢了,尤其是《银杏巷之秋》,把秋天的氛围画得太到位了。” 一位年轻的画家说。
“谢谢您的认可,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林夕笑着说。
王涛让人把《银杏巷初雪》挂在空白的画架上。当画纸展开的那一刻,展区里的人都围了过来,发出阵阵赞叹声。
“这雪景画得太逼真了,好像能让人感受到雪花落在脸上的凉意。”
“你看画里的人物,都很有生活气息,像是真的在银杏巷里看到的场景。”
“我最喜欢画里的小猫,太可爱了,给这幅画增添了不少灵气。”
林夕站在一旁,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家都感受到了画里的温暖和美好。
上午十点,画家交流会正式开始。王涛走上台,笑着说:“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画家交流会。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银杏巷四季》系列的创作者 —— 林夕小姐。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林夕小姐上台分享她的创作经验。”
掌声响起,林夕深吸一口气,走上台。晨光坐在台下,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眼神。林夕看着台下的观众,笑着说:“大家好,我是林夕。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复杂的绘画技巧,而是我在银杏巷的生活,以及这些生活带给我的创作灵感。”
她顿了顿,继续说:“去年秋天,我来到银杏巷,那时候我刚辞掉工作,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当我走进银杏巷,看到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巷口,听到邻居们热情的招呼声,我忽然觉得,生活好像并没有那么糟糕。”
“在银杏巷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早起,去巷口的老槐树下写生。张婶会给我递一杯热豆浆,陈老板会跟我聊巷里的趣事,李爷爷会跟我分享他收藏的画作,孩子们会围着我,看我画画…… 这些平凡的小事,都成了我创作的灵感来源。”
“我创作《银杏巷四季》系列,就是想把这些温暖的瞬间定格在画纸上。春天,我画巷里的柳枝和炊烟;夏天,我画老槐树下的酸梅汤桶和孩子们的笑脸;秋天,我画金黄的银杏叶和写生的自己;冬天,我画初雪后的巷口和邻居们的身影。”
“我觉得,真正的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就像我在银杏巷感受到的温暖,这些温暖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藏在日常的点滴里 —— 是清晨的一杯热豆浆,是雨天的一把伞,是雪天的一碗热粥……”
林夕的声音很轻,却充满了力量。台下的观众们都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画家说:“林小姐,您说得太对了。现在很多年轻画家都追求技巧和创意,却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您的画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那时候我也经常在老巷子里写生,记录身边的生活。”
另一位年轻的设计师说:“林小姐,听了您的分享,我忽然觉得很惭愧。我每天都在对着电脑做设计,很少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以后,我也要多走出办公室,去发现身边的温暖。”
林夕笑着说:“谢谢您的认可。我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多感受身边的温暖。因为这些温暖,才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也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交流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大家都踊跃地提问,林夕也耐心地一一解答。直到中午十二点,交流会才结束。很多画家和美术爱好者都围过来,跟林夕交换联系方式,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王涛走过来,笑着说:“林小姐,您的分享太精彩了,很多人都跟我说,这次交流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谢谢您的夸奖,我只是把心里想的跟大家分享了而已。” 林夕笑着说。
“对了,馆长刚才跟我说,想邀请您在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时间定在明年春天,您愿意吗?” 王涛忽然说。
林夕惊喜地看着王涛,又看了看晨光。晨光笑着点点头:“这是好事,你应该答应。”
林夕深吸一口气,对王涛说:“我愿意,谢谢您,王老师。”
“太好了!我们会尽快跟您对接画展的细节。” 王涛高兴地说。
中午,林夕和晨光在美术馆附近的餐厅吃了午饭。饭后,他们回到展区,看到《银杏巷初雪》前围满了人,大家都在小声讨论着画里的细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站在画前,指着画里的雪团说:“你看,这只小猫多可爱,我们周末去银杏巷,说不定能看到它哦。”
孩子眼睛一亮:“真的吗?妈妈,我想去!”
林夕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的画作不仅传递了温暖,还能给别人带来期待和快乐,这就是画画的意义。
下午三点,林夕和晨光准备离开美术馆。王涛送他们到门口,说:“画展的细节,我会让工作人员跟您对接。您有什么想法,也可以随时跟我们说。”
“好的,谢谢您,王老师。” 林夕说。
离开美术馆,外面的雪已经停了。阳光洒在雪地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光。林夕和晨光手牵着手,走在人行道上,雪团跟在他们身后,踩在雪地上,留下一串小小的脚印。
“没想到,我们竟然真的在今天补画了《银杏巷初雪》,还收到了个人画展的邀请。” 林夕笑着说,语气里满是开心。
晨光握紧她的手,说:“这都是你应得的。你的画里藏着温暖,藏着生活的美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林夕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银杏巷的邻居们,离不开晨光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她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画作能有这么大的力量。
回到银杏巷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里的红灯笼亮着,雪落在灯笼上,红中带白,格外好看。张婶站在门口,看到他们,连忙迎上来:“你们回来啦!快进屋,我给你们煮了饺子,刚出锅,还热着呢。”
林夕和晨光走进张婶家,一股饺子的香味扑面而来。桌子上摆着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有白菜猪肉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都是林夕爱吃的。
“快坐,快坐。” 张婶给他们盛了两碗饺子,“吃饺子暖暖身子,今天外面肯定很冷。”
林夕接过饺子,吃了一口,鲜美多汁的馅料在嘴里散开,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谢谢您张婶,这饺子太好吃了。”
“好吃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很多。” 张婶笑着说。
李爷爷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相册:“小夕,我把今天拍的雪景照片洗出来了,给你带来了。你看看,是不是跟你的画一样好看。”
林夕接过相册,翻开一看,里面都是银杏巷的雪景照片 —— 老槐树上的积雪、巷口的红灯笼、孩子们堆的雪人、她和晨光在画架前的身影…… 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太好看了,谢谢您李爷爷。” 林夕感动地说,“这些照片,我会好好珍藏的。”
陈老板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桶:“小夕,我给你熬了点冰糖雪梨汤,润润嗓子。今天在交流会上肯定说了很多话,别累着了。”
林夕接过保温桶,打开盖子,一股清甜的香味扑面而来。“谢谢您陈叔,您太细心了。”
看着身边的邻居们,林夕心里满是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