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 第15章 祖坟拆迁:用技术化解人情难题

第15章 祖坟拆迁:用技术化解人情难题

    陡坡下的对峙僵持了整整一个时辰,太阳渐渐西斜,把村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白发老人依旧拄着拐杖挡在祖坟前,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倔强,身后的村民们握着农具,气势丝毫不减,工匠们则停下手头的活计,面面相觑。

    风渡墨没有硬劝,只是蹲在路边,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宣纸和半截毛笔。这是他早上刚画好的官道规划草图,上面用墨线清晰地标着道路走向、坡度和预计工期。他盯着草图上那段穿过祖坟的路线,眉头拧成了疙瘩。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可是古代版“拆迁钉子户”名场面!只不过拆的是祖坟,难度直接飙升到满级!换别人可能早就派兵强推了,但风渡墨这波明显要走“技术+人情”路线,毕竟在古人眼里,祖坟动不得,硬来只会把事情搞砸!】

    “李大爷,”风渡墨站起身,走到白发老人面前,语气诚恳,“我知道这祖坟对您和乡亲们意味着什么,要是换了我,我也不愿意动。可这官道是全县人的活路,绕开这里,要么得爬更陡的坡,马车根本上不去;要么得往山下绕三里地,不仅多花银子,工期还得拖一个月,您看这……”

    他把草图递过去,李大爷却连看都不看,把头扭到一边:“风先生,您别跟我说这些大道理。我活了七十岁,就认一个理:祖坟不能动,动了就断了子孙后代的福气!”

    “就是!我们宁愿多走点路,也不能让祖坟受委屈!”有村民附和道,“大不了我们以后交粮绕远路,不麻烦官府修这条路了!”

    这话虽然带着气话,但也戳中了要害——官道修缮的初衷是为了民生,要是违背了村民的意愿,就算修好了,也失去了意义。王大眼急得直转圈:“那怎么办?总不能让工程就这么停着吧?”

    风渡墨没说话,又蹲回路边,目光在祖坟和周围的地形上来回扫视。他想起现代城市规划遇到类似问题时,常用的“避让+缓冲”方案,能不能把这个思路搬到这里来?

    他让工匠头领拿来丈量土地的绳索和木尺,沿着祖坟周围仔细测量,把地形、坡度、距离都记在纸上。回到临时搭建的工棚,他铺开一张更大的宣纸,一边回忆着现代CAD绘图的思路,一边用毛笔勾勒地形。

    【作者插话:这波操作绝了!风渡墨直接把Excel的“表格绘图”思路升级成了“古代CAD”!没有电脑就用宣纸,没有鼠标就用毛笔,核心逻辑不变,就是通过精准数据规划最优方案,这波跨时空技术迁移我给满分!】

    他先在宣纸上画了一个简易的坐标系,把祖坟的位置标在中心,然后根据测量的数据,画出了三条备选路线:

    第一条:原路线,穿过祖坟,优点是距离最短、坡度最缓,缺点是触碰村民底线;

    第二条:往山上绕,坡度增加三成,马车无法通行,直接pass;

    第三条:往山下绕,距离增加三里,成本和工期翻倍,也不划算。

    “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王大眼凑过来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名堂。

    风渡墨盯着坐标系,突然眼前一亮:“有了!咱们不直着穿,也不绕远路,就沿着祖坟边缘修一条曲线,再在祖坟和道路之间留一条五尺宽的缓冲带,种上松柏,既不碰祖坟的土,又能保证道路畅通!”

    他拿起毛笔,在祖坟旁边画了一条平滑的曲线,又在曲线和祖坟之间画了一道虚线,标注上“缓冲带”三个字。这样一来,道路既避开了祖坟的核心区域,又没有增加太多距离,坡度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能行吗?”工匠头领凑过来,指着曲线部分,“这段路是弧形的,施工难度比直线大,而且马车走弯道会不会不安全?”

    “放心,我算过了。”风渡墨指着图纸上的标注,“这段曲线的半径是三丈,马车转弯完全没问题,而且我会把弯道外侧垫高,内侧降低,防止马车侧翻。至于施工难度,多花点心思就行,总比得罪乡亲们强。”

    为了让方案更有说服力,他又在图纸上补充了详细的数据:曲线长度、预计用料、增加的工期和成本,还特意标注了“缓冲带种植松柏,既护风水又挡尘土”。这张图纸,虽然是手工绘制,却有着Excel表格般的清晰和严谨,每个数据都有据可查。

    【作者插话:看到没!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别人还在纠结“拆不拆”,风渡墨已经用数据画出了“两全其美”的方案!这波操作像极了现代职场里,同事们为了一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你直接甩出一份带数据、带方案的PPT,瞬间终结争论!】

    第二天一早,风渡墨带着这张“曲线绕路+缓冲带”方案图,再次来到陡坡下的祖坟前。这次,他没有直接劝说,而是让衙役把图纸铺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又找来几个石子,按照图纸上的比例,在地上摆出了祖坟、道路和缓冲带的模型。

    “李大爷,乡亲们,大家过来看看,我给大家画了个新方案。”风渡墨招呼道。

    村民们半信半疑地围过来,李大爷也拄着拐杖,慢慢凑到图纸前。风渡墨拿着一根树枝,指着图纸上的曲线:“大家看,这条新路沿着祖坟的边缘走,完全不碰祖坟的土,而且我特意留了五尺宽的缓冲带,种上松柏树,既不影响风水,又能挡住路上的尘土,不会打扰祖宗安息。”

    他又指着地上的石子模型:“你们看,马车从这里过来,沿着弯道走,一点都不费劲,比原路线也就多走了十几步路,成本和工期几乎没增加多少。”

    村民们看着图纸上清晰的标注和地上直观的模型,议论声渐渐小了。有懂点木工活的村民,拿起树枝量了量曲线的弧度,点点头:“这弯道设计得确实合理,马车走起来没问题。”

    李大爷盯着图纸上的缓冲带,沉默了半天,终于开口:“风先生,你说的是真的?这条路真的不碰祖坟的土?缓冲带种上松柏,真的能护风水?”

    “我以官府的名义担保!”风渡墨郑重地说,“施工的时候,我会亲自盯着,要是有半点损坏祖坟的地方,你们随时可以停工!而且松柏树四季常青,象征着子孙绵延,种在祖坟旁边,也是一件好事。”

    他又补充道:“另外,修缓冲带和种树的钱,由官府承担,不用乡亲们出一分钱。等路修好了,我还会在缓冲带旁边立一块石碑,刻上‘护陵修路,两全其美’八个字,让后人都知道乡亲们为了全县民生,做出的让步。”

    这番话彻底打动了村民们。李大爷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又看了看风渡墨诚恳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风先生,我们信你!只要不碰祖坟,我们就不阻拦修路了!”

    “太好了!”王大眼兴奋地跳了起来,村民们也纷纷放下了农具,脸上露出了笑容。

    风渡墨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次能化解危机,不仅仅是因为方案合理,更重要的是他站在了村民的角度,理解了他们对祖坟的感情。

    【作者插话:划重点!这波不是技术打赢了人情,而是技术帮人情找到了出口!风渡墨最聪明的地方,不是画出了多完美的图纸,而是先共情村民的感受,再用技术方案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施工重新开始,工匠们按照风渡墨的方案,小心翼翼地沿着祖坟边缘开挖、铺路。风渡墨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确保没有触碰祖坟的一寸土地。村民们也放下了戒备,有的还主动过来帮忙,给工匠们送水送吃的。

    缓冲带的松柏树种下后,长势喜人,翠绿的枝叶给祖坟增添了几分肃穆,也给新修的道路增添了一道风景。路过的村民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赞叹:“风先生真是有心人,既修好了路,又保住了祖坟,这才是真正为百姓办事的好官!”

    这天下午,李大爷带着几个村民,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来到施工现场。他把馒头递给风渡墨,感慨道:“风先生,之前是我们太固执,误会您了。您用这么好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都记在心里。”

    风渡墨接过馒头,笑着说:“李大爷,您客气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要按规矩办事,也要体谅百姓的难处。体制做事,既要讲规矩,也要讲人情;技术能解决工程问题,共情能解决人心问题。 这条路,不仅是修给马车走的,更是修给乡亲们走的,只有大家都满意,这条路才算真正修好了。”

    李大爷连连点头:“风先生说得对!以后您要是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尽管开口,我们绝不推辞!”

    解决了祖坟的难题,官道修缮工程进展神速。三段道路陆续合拢,崭新的三合土路面向前延伸,像一条黑色的绸带,连接着县城和各乡镇。看着越来越成型的官道,风渡墨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条路上不仅铺着三合土,更铺着百姓的信任。

    可就在他以为一切都顺风顺水,再过半个月就能通车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

    这天晚上,户房吏员匆匆跑到工棚,脸色凝重:“风先生,不好了!府衙传来急信,说朝廷派了一位锦衣卫百户来咱们县巡查,明天一早就到,点名要见您!”

    “锦衣卫?”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锦衣卫在民间的名声可不太好,动不动就抓人办案,他们怎么会突然来县里,还点名要见自己?

    “听说……听说这位百户是冲着您修路的政绩来的,想让您去京师帮忙做些事情。”吏员压低声音,“但也有人说,锦衣卫向来无事不登三宝殿,说不定是冲着之前‘妖术断案’的谣言来的,您可得小心啊!”

    风渡墨皱起了眉头,京师?锦衣卫?这突如其来的邀约,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他在县里的日子刚安稳下来,要是去了京师,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官场和未知的挑战。

    那么,这位锦衣卫百户到底是来干什么的?风渡墨会答应去京师吗?他的“技术断案”和“基建思路”,在京城又会引发怎样的风波?咱们下一章接着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