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 第26章 银质争议:“验银师”的诞生

第26章 银质争议:“验银师”的诞生

    清河郡的折银改革刚推进到第三个县,就炸了锅——这次不是官员抵触,而是百姓闹起了乱子。

    起因是临和县的一个粮铺老板,收了农户的粮食却压低银价,还振振有词:“你这银子掺了铜,成色差,一文不值!要么按半价换粮,要么你自己扛着银子去缴税,看衙役收不收!”农户气不过,拿着银子去县衙理论,可衙役也说银子成色有问题,要么多缴三成,要么原路返回。一来二去,消息传开,临和县的百姓都慌了:“折银缴税就是坑人!官府收的银子要上等成色,我们哪有那么多好银子!”

    消息传到风渡墨耳朵里时,他正在指导安和县的吏员搭建税收仪表盘。一听这话,他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快马加鞭赶往临和县——不用想,这又是粮商在背后搞鬼。实物税时代,他们靠压价收粮牟利;折银时代,就转而在银子成色上做文章,一边诬陷百姓的银子是“劣银”,趁机压价收购;一边又散布“官府收假银”的谣言,挑起百姓对改革的不满。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粮商的套路真是与时俱进啊!实物税玩“损耗”猫腻,折银税就搞“银质”陷阱,简直是古代版的“职业打假人”,只不过人家是为了维权,他们是为了坑钱!只能说,贪婪的人总能找到新的捞钱姿势,防不胜防!】

    风渡墨赶到临和县县衙时,门口已经围满了手持银子的百姓,吵吵嚷嚷要说法。一个老农举着手里发黑的银子,哭喊道:“风大人,这是我卖了家里唯一一头猪换来的银子,粮商说它是假的,衙役也不收,我可怎么办啊!”

    风渡墨接过银子,放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又用指甲刮了刮,心里有数了——这银子确实掺了少量铜,但纯度也有八成以上,按照折算标准,缴一两税银只需多补一钱,根本不是粮商说的“一文不值”。问题的核心的是,没有统一的银质鉴定标准,百姓不知道自己的银子成色如何,衙役和粮商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才给了他们钻空子的机会。

    “大家安静一下!”风渡墨站上台阶,大声喊道,“银子成色的问题,我今天就给大家彻底解决!从今天起,临和县设立‘验银点’,所有百姓的银子,都可以先来这里鉴定,成色多少、该缴多少税,一目了然,绝不允许粮商和衙役乱说话!”

    百姓们顿时安静下来,眼里满是期待:“风大人,您怎么鉴定啊?我们又看不懂!”

    “这个简单!”风渡墨笑着说,他早就有了主意。之前在平县,他就认识一个姓周的银匠,是银匠世家传人,祖上三代都在做银器,对银子的成色鉴定了如指掌——用火烧、用秤称、用声音辨,三招就能看出银子的真假好坏。这次来郡府推广,他特意把周银匠带在了身边。

    很快,周银匠被请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个小坩埚、一把精准的小秤,还有一个小锤子,往台阶上一站,就开始演示:“大家看好了,这第一招是‘火烧验银’,真银不怕火炼,烧完之后还是白亮的;要是掺了铜或铅,一烧就变黑!”

    说着,他拿起老农那锭银子,放在炭火上烧了一会儿,拿出来一看,银子表面只是微微发黄,并没有变黑。“这银子成色八成五,是好银子!”周银匠大声说道。

    【作者插话:好家伙!周银匠这波是古代版的“质检工程师”啊!三招验银法简单粗暴又实用,比现代的光谱仪还接地气!只能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风渡墨这波人才引进太到位了!】

    百姓们看得啧啧称奇,纷纷把自己的银子递过去。周银匠又演示了“称重辨银”和“听音识银”:“同样重量的银子,成色越高,体积越小;用锤子轻轻一敲,真银的声音清脆悦耳,掺了杂质的声音就很沉闷。”

    有个年轻人不信,递过来一锭掺了大量铅的假银子。周银匠用锤子一敲,“噗”的一声闷响,再放到火上一烧,瞬间变黑。“你这银子掺了铅,是假的,不能用来缴税!”周银匠当场揭穿。年轻人脸一红,灰溜溜地挤出了人群。

    演示结束后,风渡墨当场宣布:“从今天起,全郡各县都设立验银点,由周银匠培训一批‘验银师’,专门负责鉴定百姓缴税银子的成色。我们还制定了统一标准:上等银(纯度九成以上)缴1两抵1两税;中等银(纯度八成到九成)缴1两2钱抵1两税;下等银(纯度七成到八成)缴1两5钱抵1两税;纯度低于七成的,一律不收,由验银师告知百姓去哪里兑换好银!”

    他还让人把这个标准刻在石碑上,立在每个验银点和缴税点旁边,白纸黑字,一目了然。“以后谁要是再敢乱定银质标准,不管是粮商还是衙役,一律杖责五十,罚没家产!”

    新规一出,百姓们彻底放心了。每天,验银点都排起了长队,验银师们用周银匠教的方法,认真鉴定每一块银子,还耐心给百姓讲解成色知识。有个验银师用小锤子敲银子听声音,百姓们好奇地围着看,纷纷说:“这师傅敲敲打打,比算卦先生还灵!听一声就知道银子好不好!”

    粮商们的阴谋彻底落空了。之前靠诬陷百姓银子成色差压价收粮的粮铺,现在门可罗雀;那些散布“官府收假银”谣言的粮商,被百姓们当成了笑柄。临和县的王粮商,看着自家粮铺里堆积如山的粮食,气得直拍桌子——百姓们现在都先去验银点鉴定银子,再去缴税,根本不跟粮商打交道,他的生意一落千丈。

    【作者插话:粮商这波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想靠银质争议搞垮改革,结果反而倒逼风渡墨建立了完善的验银体系,把他们的财路彻底堵死了!只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跟改革者玩套路,简直是班门弄斧!】

    风渡墨看着验银点井然有序的样子,心里十分欣慰。他找到周银匠,笑着说:“周师傅,这次真是多亏了你!没有你,这银质争议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时候。”

    周银匠憨厚地笑了:“风大人客气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您这折银改革是好事,能帮百姓不受欺负,我乐意帮忙!”

    规则的价值,在于堵住每一个漏洞;改革的智慧,在于解决每一个具体的难题。 风渡墨看着石碑上的验银标准,心里更加坚定了——改革就是这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每堵住一个漏洞,改革就往前推进一步。

    可他没料到,粮商们并没有就此罢休。王粮商看着自家日益冷清的粮铺,心里恨透了风渡墨。他召集了临和县其他几个粮商,在密室里密谋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一个穿着验银师制服的年轻人,偷偷走进了王粮商的粮铺。

    “老板,您交代的事,我办好了。”年轻人低声说道,手里拿着一袋沉甸甸的银子。

    王粮商满意地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做得好!记住,以后凡是来你这里验银的百姓,只要是上等银,你就说成是中等银,让他们多缴银子。要是有人问起,就说是银子表面有污渍,影响了成色。只要你做得好,好处少不了你的!”

    年轻人点点头,揣着银子离开了粮铺。他正是周银匠培训出来的验银师之一,被王粮商用重金收买,成了粮商们破坏改革的内应。

    当天下午,就有百姓拿着验银师鉴定为“中等银”的银子,来到县衙找风渡墨投诉:“风大人,我这银子明明是上等成色,验银师却说成是中等,让我多缴二钱银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风渡墨接过银子一看,银质光亮,纯度极高,分明是上等银。他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明白了——粮商们竟然买通了验银师,想从内部破坏验银体系!

    他强压着怒火,安抚好百姓,心里却掀起了惊涛骇浪。验银师是他解决银质争议的关键,一旦验银师被收买,整个验银体系就会崩塌,百姓对改革的信任也会荡然无存。

    那么,风渡墨会如何处置被收买的验银师?他又会用什么方法完善验银体系,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王粮商等粮商们,还会使出哪些阴招?咱们下一章接着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