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珏当然知道周至的弯弯绕,于是抱着“奇货可居”的想法,说想看《平定两金川方略》可以,但是不能白看,你得把书卷修复工作也承担起来才行。
等到《平定两金川方略》好《四川全图》都修复好后,蜀大也搞了一次展出,不过那一次展出让《四川全图》哄动全国,但《平定两金川方略》却没有得到任何重视,展出完毕就收回了库房珍藏。
直到川师大的高层来蜀大交流,在参观蜀大图书馆古籍保藏条件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已经修复得焕然一新的《平定两金川方略》,不由得大为惊艳。
都是南三阁《四库全书》抄本,看着面前完好无缺,制式谐备的《平定两金川方略》,再想想自家库房里残破的典籍,让川师大的管理者们心生出了一种负罪感,并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向蜀大提出了援助请求,希望蜀大能够按照修复《平定两金川方略》的水准,帮助修复自家馆藏的十八部南三阁手抄《四库全书》。
结果这消息不知怎么地就被中医大听到了,赶紧派人过来联系,你们211得到国家资源这么多,怎么都要帮助帮助大家啊,我们学校的急需修复的古籍可也不少呢!
报告打到了林校长那里,林校长就把蒋天晞和袁冬珏叫到办公室商议,这事儿本身是好事儿,还关系到扩大蜀大影响力,帮助省内其他院校,共同保护历史典籍的好名声,就是今年的预算都已经做完了,现在进入了花钱的高峰期,要临时筹措出一笔经费来不大容易,要不先答应下来,把筹备组建立起来,我们也报告上去,要点经费下来,明年再正式启动?
蒋天晞和袁冬珏商量了一下,对林校长说我们博物馆和图书馆现在条件已经非常不错了,宋、明、清三代高仿修裱纺织品和纸品,现在收藏了一大批,人家肘子说了,故宫有啥咱们这儿就有啥,所以物资准备上来说,我们学校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修裱技术,古代书籍以蜀中余杭两地为佳,修裱书籍的“南工”,和修裱字画的“扬工”,其实就是一枝两朵的关系。现在古籍修复研究所在得到高人投资和指导后,修复工作台,修复工具,修复技术都有了长足的长进,技术储备上,校长也不用太担心。
至于说资金方面,别忘了我们还有一个有力的外援,虞唐文保基金会啊!
虞唐文保基金会现在已经成了气候,几部大型纪录片《血脉江河》,《史诗勒俄特依》和《毕摩傩仪》的推出,远比之前在三峡赞助抢救性发掘带来的影响巨大得多,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赞助资金,可以在全国各地推行更多的文保项目。
比如最新筹拍的两部《长城内外》和《中国古建》,相信又会是两部轰动性的大片。
因为某人的关系,蜀大要和虞唐文保基金会要点资金,只要项目合理,基本上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今虞唐文保推动的项目,都比较大,如果仅是修复川师大的《四库全书》零本,有点……拿不上台面。
林校长都气笑了,这还有嫌咱们要钱要得少的单位?挣钱不大灵光,花钱我们还不会吗?那咱们就把这个项目搞大一点!
最后的结果就是川师大搬出了自己的《四库全书》、《古史》、《后汉书》、《唐书》、《江南通志》、《太和正音谱》、《通鉴纪事本末》等十九部珍本古籍,中医药大学搬出了自己的《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东垣十书》、《遵生八笺》等数部典籍。
蜀大将自己的存货搬了不少出来,此次修复成果包括宋刻元修本《晦庵先生文集》,康熙三十七年刻本《苏学士文集》,明刻安氏校正本《安阳集》,明嘉靖五年刻本《文潞公集》、宋代衢州本《六一居士集》和《居士集续》等诸多珍贵古籍,光绪年的《西泠词萃》,章太炎手稿《小学答问》,以及文征明、李攀龙、曾国藩、张之洞等名家墨迹,大大地秀了一把自己的实力。
再加上之前由袁冬珏修好明内府抄本《永乐大典》和由周至修好的《四川全图》,让这次展览的成色相当可观了。
这里边还有一个长长的展柜,特别展出了杨啸谷旧藏古纸。
藏纸里有两件非常重要的文物,一件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此次展出的是其第二十二卷《初分教诫授教品七之十二》。
写卷通长九米多,写于硬黄纸上,画有乌丝栏线,卷首有“报恩寺藏经印”,卷尾有“三界寺藏经”墨印。写卷提按明显,笔画粗细对比强烈,用笔略带稚拙,厚重质朴,呈现出典型的唐代写经体面貌,具有重要的文献和书法价值。
对于周至来说,唐代写经纸也是重点复制对象。
另外还有一件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同出于敦煌的文物,《吐蕃文经卷》,同出于唐代,不过是用麻黄纸书写的,字迹什么的需要旦增大师他们去研究,周至同样对纸品非常关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三件清代的文物,分别是《芥子园画传》,《张之洞撰SC省城尊经书院记拓片》,章太炎手稿《小学答问》。
清代的东西能够堂而皇之地列入此次展览,自然有它们独特的原因。
《芥子园画传》是清初画家沈心友和王概等编绘的画谱,采用彩色套印的方式,画风清新,工艺精湛,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画作的原貌,便于初学绘画者临摹。
自康熙十八年出版发行以来,《芥子园画传》一直作为中国画技法启蒙教材被广泛使用。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园画传》作为进修的范本。
此次展出的《芥子园画传》为该书早期印本,刀法工细,色彩绚丽,颇具艺术价值。
《SC省城尊经书院记》则是清光绪二年张之洞为指导尊经书院诸生读书治学而作,涉及到读书门径、治学方法、考核办法、书院藏书等诸多方面,是一篇重要的教育文献。
这道碑的原碑已经损毁,拓片流传不多,蜀大收藏的拓本拓印清晰完整,珍贵难得。
最关键的是建立于光绪元年的尊经书院是蜀大的历史源头之一,张之洞当年捐赠给尊经书院的典籍,如今很多都还珍藏在蜀大图书馆,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因此蜀大此次展出,特意给了张之洞一个突出位置。
后面还挂出了周至捐赠给蜀大的一幅张之洞手书楹联“德义无官位而足重,文章勒金石以不刊”,配合上《SC省城尊经书院记》,还真是别有一番意味,体现出蜀大的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