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有更多思考?为何会有奸细?”
卫所之弊是事实,魏广德不开脱。
但大量奸细出现,好像到了后世依旧前仆后继,就不得不引起重视。
“他们为何会甘于倭寇为伍,数典忘祖.”
魏广德开始侃侃而谈,但就是不点出利益二字,得让小皇帝自己琢磨去。
等他明白了利益的重要性,学会了平衡各方利益,也就算是把帝王之学学会了。
本来经筵制度只是帝王教育补充形式,讲官主要职责是讲解儒家经典而非帝王权术。
不过在和张居正沟通后,经常也会把一些教授帝王经史知识补充进来。
毕竟当初小皇帝从小学习的张居正编撰的教材,已经把儒家思想研习的很精湛了,反倒是缺少了帝王教育的根本。
很快,一个时辰的课就结束了,不过显然今天小皇帝并不打算就这么结束。
等魏广德让他回去继续琢磨,重写此文后,小皇帝欣然接受,同时又从袖中摸出一份奏疏,那正是之前魏广德誊抄的那份。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两个人又对此事展开讨论。
“火器技术推陈出新,一些处于新旧火器交替阶段铸造的旧式火器,铸造出来就已经落伍,没有卫所会用,直接回炉重炼,其实也是朝廷的损失。
如果能高于成本卖掉,不失为弥补损失的好办法,不仅不亏钱,还能为朝廷赚钱。
何况这类火器外售,对我大明并不会构成威胁,因为官军手中火器更加犀利。
更何况,就算有火器在手,缺乏火药也是无用。
为了获得火药,他们只会对我大明更加恭敬。
毕竟,买火器已经花掉大笔银子,如果不能过的火药发挥出火器的威力,损失只会更大。
如此,最初朝廷可以给出便宜的价格出售火药,而后可以逐渐提价增加其中的利润。”
魏广德不存在不好意思和人讨论利益,火器说到底就是烧火棍,真正的的利润大头在魏广德看来其实是火药。
当然,夷人也可以出售火药,他们走南闯北,获得的矿产资源更加丰富,一样能够制造出高性能的火药。
但是没关系,就那么两个卖家,三方只需要稍微沟通下,为了保证他们商船在大明海上航行安全,就必须考虑大明的诉求。
等万历皇帝完全放下心,当即就在奏疏上御笔亲批后,魏广德看看四周肃立的內侍,又看向小皇帝。
小皇帝只是微微一愣,随即有点明白魏广德的意思。
当即下令道:“你们先退出殿去,朕还有事请教魏师傅。”
几个太监和翰林院侍读不敢违抗旨意,行礼后纷纷退出宫殿,把这里完全腾空。
魏广德看了眼掩上的殿门,这才从袖中摸出昨日刘守有送来的公文简报,笑道:“陛下昨日应该看过锦衣卫送入宫里的简报了吧。”
小皇帝朱翊钧对此印象不深,没有作答,伸手从魏广德手里接过那份公文简报看了眼,这才知道是那件事儿,于是点点头。
“陛下从中看出什么?”
魏广德继续追问道。
“顺义王快不行了,应该就是这几天的事儿。”
小皇帝直言道,随即忽然一凛,身体不自觉前倾,压低声音问道:‘魏师傅,朝廷.内阁难道打算对草原采取行动吗?
如果他没了,倒是可以有机可乘,利用群龙无首的机会,打他个措手不及。’
不知道是不是魏广德兵法教的太好的原故,万历皇帝第一反应居然是朝廷打算趁机偷袭蒙古草原,利用俺答汗葬礼的机会,把蒙古的王公大臣一网打尽。
不得不说,这还真是个机会,如果大明和蒙古还处于敌对状态的话,这么干没毛病。
一旦成功,草原上就会乱很长时间,蒙古各部相互攻伐,直到一个新的天才出现稳定局势。
而大明,也可以趁此机会向外扩张,占领河套等重要的牧场,北逐蒙古人。
可惜不是。
现在如果大明出兵偷袭蒙古,朝堂上那些清流还不痛骂他们一顿,民间也会对朝廷多有非议。
无他,百姓不是不懂大明和蒙古的恩怨,但这些年两边都是平安无事,蒙古自从受封后在为大肆衅边,朝廷主动挑起战事,老百姓肯定会骂朝廷而不是蒙古。
而且,老百姓似乎也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每年从蒙古获得牛羊和羊毛,大明只需要提供一些铁锅和茶包,还有些其他东西。
如果能就此彻底摆脱对峙,其实百姓也是愿意接受的。
没人希望随时都要面对战争,那是要死人的。
就算极大的削弱蒙古实力,可十年后,二十年后呢?
人家肯定要报复,不死不休啊。
魏广德盯着朱翊钧看了好一会儿,见他都不好意思低下头,这才说道:“昨日看到刘指挥送来文书,我就和首辅大人商议过了,为了.”
魏广德直接把昨天和张居正沟通的结果,包括承诺支持三娘子之子布塔失里成年后接替黄台吉,成为下一任蒙古大汗的计划详细说了下,还有这么做的理由。
内阁一直在谋划削弱蒙古实力,小皇帝是知道的,只是没想到俺答汗之死,让内阁又稍微修改了计划,而且奔着制造蒙古内乱去了。
“可为什么不现在就制造内乱,比如支持把汉那吉取代黄台吉?
朕记得他,前两年还曾联络土蛮等部意图攻击我大明辽东边镇。”
小皇帝皱眉道。
“把汉那吉是守灶人,他继承了俺答汗本部人马,当然有机会成为新的大汗。
可是,三娘子离开了归化城,说明俺答汗指定的继承人肯定是黄台吉,他就没有机会了。
他要强行上也行,但是必然会遭到他那些叔叔们围攻。
看上去削弱了蒙古实力,但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增强他们的凝聚力。
真要这么做,还不如按照陛下先前所说,出兵偷袭归化城有效果,直接打掉蒙古各路部族首领来得好。”
魏广德解释道,“想要兵不血刃收服草原,赌三娘子,布塔失里更好一些。
占领那里其实并不是目的,而是要人,要蒙古人真心臣服我大明,为我大明牧边放羊才是根本。
所以,只有拉拢蒙古权贵,让他们真心诚意为我大明效力才能让边境永安。”
“黄台吉有儿子吗?”
万历皇帝忽然问道。
“自然有。”
魏广德点头道。
“既然俺答汗都制定把汗位传给儿子,那黄台吉自然也会如此做才是。
朝廷的布局,怕是不容易实现。”
小皇帝开始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纰漏,比如黄台吉为何会甘心把汗位传给他兄弟而不是儿子。
虽然,布塔失里在三娘子和黄台吉结婚后,名义上从兄弟变成了儿子。
“那就得看三娘子了,能不能让黄台吉不指定扯力克继承他的位置。”
魏广德笑道。
有的时候,必须逼一下,才能让人没有退路,义无反顾按照大明的意图去走。
“到时候,有三娘子控制黄台吉本部,还有把汉那吉继承的俺答汗本部,我大明几乎可以兵不血刃让蒙古大汗臣服,北边威胁也将不再复存在。”
魏广德说道。
大明已经在蒙古内部插上了把汉那吉这颗钉子,现在就是第二颗,三娘子。
只要这两颗钉子钉下去,蒙古就逃不脱被大明掌控的命运。
这其实,不管是对大明还是对蒙古,都是最好的结局。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草原都将迎来一个极度恶劣的环境,而大明却要为此买单。
说不定后来的阁臣还会对魏广德收服草原的行为不满,因为那都是要他们掏出真金白银去赈济。
大明的文官虽然都耻于谈钱,但个个却都精于算计。
魏广德盘算的很好,现在草原上最大的实力除了黄台吉,就属继承了俺答汗本部人马的把汉那吉,不得不说俺答汗对他这个一直养在身边的孙子好。
那是真的好,给他留下了足够的家底儿。
至于魏广德这么算计把汉那吉、三娘子是不是有些不道德。
不存在的,投靠大明,或者说加入中国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有一个强大的靠山,在未来百年后的世界格局大洗牌中才能屹立不倒。
不管怎么说,所谓的文明古国都变成了列强的殖民地,而中国一直坚持下来,虽然也被欺负的够惨。
而经过调教后的大明,如果能顺着魏广德布置的继续发展下去,就算成不了列强,但也不至于被列强欺负,守住东亚基本盘还是没问题的。
之后就是小皇帝起驾回宫,而魏广德在送走小皇帝后就回到文华殿。
这是每天皇室对讲官的奖励,赐宴,在文华殿吃一顿再走。
小皇帝最后还是没有说什么,他现在名义上亲政,但权力还是在内阁,上面还有太后管着,其实和没亲政时差别不大。
不过,现在的一些朝臣看到他,似乎态度上还是有了一些变化。
就比如刘守有,看到他就恭顺多了。
只不过小皇帝也有不开心的地方,出了文华殿后并没有直接回乾清宫,而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让人摆驾慈宁宫。
不是小皇帝不想见到母亲,而是太后叫他去,其实是因为宫里住的那个王宫人。
现在小皇帝还拖着没法旨意,册立王宫人为妃,虽然他也知道拖不了多久的。
最起码,在分娩前,这个封妃的旨意是一定要发出去的。
这事儿,虽然外廷没有传开,但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
毕竟算是宫里的丑闻,如果皇帝不提,魏广德也不好主动提及此事,搞不好要坏事儿。
只是王宫人肚里这位光宗,魏广德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才好,或许真的没有皇帝命吧。
下午,魏广德用餐后回到内阁,先去和张居正说了下,陛下不反对,算是计划在小皇帝那里挂了号。
后面就是等,等草原那边消息传来,朝廷才好有所动作。
“哦,对了,松江府上午有文书送来,使团几日前已经起航,算时间这两日就该抵达天津。”
张居正递给魏广德一张松江府发来的文书,讲述西行使团的行程。
“终于是回来了,听说他们带回来不少那边的东西,我倒是很有兴趣,也让工部准备了一批匠人,好好看看夷人的手艺。”
魏广德看完文书,笑着说了句。
“上次你说打算在京城按照西洋技艺建造一栋建筑,是认真的吗?”
魏广德刚回京城,在乾清宫的时候,也说起过使团发回来的奏疏,他对其中提到欧洲人用石头建造城堡宫殿等建筑有些兴趣,打算复制一座,然后让匠人们好好评判下,到底是大明传统建筑好还是夷人的建筑更有优势。
石头建筑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建造更加恢弘大气,可以有很高的挑高,还可以建造很多层的结构。
而不像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定就两三层。
虽然也有个别的木塔有十多层高,但并不普遍,还需要满足特殊要求,比如有适合的木料为骨才能实现。
魏广德现实,也有自己的算盘。
西洋以石料为主体的建筑,特点分明,其实可以在大明推广的。
而他,就打算做这个事儿。
他已经吩咐张吉在京城内城收购一个好地段的地皮,准备建造一个西洋建筑,开家大酒店。
他魏阁老的生意,只要搞出特色,不愁没人来这里吃饭住宿。
想想,在都是二三层高的木头房子里,出现一座六七层高的砖石建筑,绝对吸引眼球,让所有到京城来的客商趋之若鹜。
这也算是魏广德推动大明洋为中用的贡献吧,其实打定这个主意的时候,他还是有些自鸣得意的。
既赚了钱,还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在历史上也能做出贡献而留名。
徐光启不就是因为推动西学青史留名,不过现在魏广德把这个功劳抢下来了。
传统和西学到底哪个好,其实魏广德不在乎二者分出高下。
传统的中庸之道里就有包容并济,自然可以全都留下,再融会贯通,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不否定也不肯定,反正魏广德打算把京城第一栋西洋建筑纳入自己产业里。
魏家在京城有酒家生意,正好再借此扬扬名。
“我已经让人找地段,在内城繁华之地,但不能太靠近皇城,听说西洋建筑都很高大.”
魏广德就在首辅值房里和张居正谈论,直到书吏送来一碗汤药,魏广德才惊讶问道:“叔大兄这是身体有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