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隆万盛世 > 1566结束

1566结束

    在之前,冯保在万历皇帝心目中是畏惧更甚,他是真有些怕这个太监。

    不过,当冯保遵旨离京,发配南京守陵后,这丝惧意已经荡然无存。

    万历皇帝越来越感觉到身份和权利带给他的快乐,哪怕是再显贵的人家,在口含天宪的他面前,都不值一提。

    一句话,就可以决定其一家荣辱。

    对于魏广德居然派家人给冯保送行,一开始让万历皇帝是很不高兴的。

    虽然他不相信魏广德会和冯保有多深的纠葛,但也不高兴。

    毕竟,那是个被他处罚的人,难道是魏师傅对他的决定不满意吗?

    幸好张宏及时提到出身,那毕竟是裕袛,是他从小居住的地方。

    别看那时候万历皇帝还小,但已经懂事了,所以到现在还有记忆。

    他是几岁的时候才跟着父皇和母后搬到这皇宫大内来的,而早先的院子,记忆模糊,但知道那是那里。

    “张宏,朕离不开魏师傅,朝廷也离不开他,朕现在是不是该驳回这道奏疏,让他马上回内阁办差?”

    万历皇帝开口问道。

    现在只收到魏广德的奏疏,还没有看到弹劾奏疏,这一偏差让他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按照程序驳回。

    于是,只能开口请教张宏。

    “皇爷,此事还是得等弹劾奏疏上来,皇爷御批驳回,申敕,然后再将这道奏疏送到魏阁老手里,召其回内阁继续办差才合适。

    毕竟,如果只是以这道奏疏就召回魏阁老,而没有看到弹劾内容,会让外朝非议。

    魏阁老回到内阁,也会被其他官员怀疑。”

    张宏说道。

    最起码,皇帝要看到科道言官弹劾的内容在作出判断,这样的结果才能让人信服。

    如果都不看弹劾奏疏直接驳回,那算什么事?

    “你叫人去催催内阁,让他们尽快把奏疏送来,朕要看。

    朝中事务,离不开魏师傅。”

    万历皇帝开口说道。

    大权在握的感觉是很好,可如果外朝有人帮自己看着,大事儿再由自己圣裁,岂不是更好,不用事事事必躬亲那么辛苦。

    “老奴接旨,这就让人去内阁盯着,有信儿了马上就送到乾清宫来请皇爷御览。”

    张宏躬身行礼后,这才退出宫殿,快步向司礼监走去。

    回到司礼监值房,张宏就问起内阁那边的情况,可有把弹劾奏疏送来。

    “没有,儿子派人去看了,奏疏还在张阁老那里。

    现在内阁刚刚让人给九卿递话,下午的阁议继续。”

    一个秉笔太监开口说道。

    “怎么回事儿?”

    张宏一愣,马上追问道。

    “昨日魏广德安排今日下午召集九卿,商议吏部尚书人选的事情。

    之前礼部徐尚书派人询问,下午的会议是否有变,所以张阁老就让他去通知,会议一切不变。”

    太监开口回答道。

    “吏部尚书人选.”

    张宏想起来了,昨日是发出了这道口谕,因为吏部那边上奏没了堂官,请尽快派出官员掌部。

    想到昨日的计划,今日就突发这样的情况,张宏哪还不明白,张四维玩的是一箭双雕。

    抢夺吏部尚书人选的推荐资格,也试探皇帝对魏广德的态度。

    “嘿嘿,好算计。”

    张宏笑笑,不过心里确实暗骂张四维不是东西。

    当初张居正在时,装的那么恭敬,没想到这才多久,人就大变。

    想到刚才皇爷对此的反应,张宏心里也是冷笑,让你张阁老失望了,皇爷对魏首辅可没有一点不满的意思,还更加要重要。

    在张居正不在以后,似乎皇爷对魏广德的倚重更甚。

    而此时,魏广德已经坐着轿子回到府中。

    对于自家老爷忽然回来,府里上下自然很是惊讶。

    这还是开天辟地第一回。

    京中各衙门已经逐渐传开,可不代表就传到外面了,所以魏府到现在还不知道有弹劾的事儿。

    而且,因为是科道的奏疏,也是不走通政使司的,而是直接递到宫里。

    其实即便走,魏家也没有在这个衙门里安插什么眼线。

    只怪这些年通政使司在朝中地位不断下滑,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衙门。

    甚至到了清朝,这个衙门干脆就直接裁撤了。

    奏疏直接送到宫门,有宫里派太监专门接收奏疏,分发军机处和御前。

    张吉得到信儿,匆匆赶到府门前迎接。

    此时魏广德已经入府,脸上看不出情绪。

    张吉知道有事儿发生,可他这个魏府大管家居然一点消息都没有得到,心中忐忑之下不敢吱声,就默默跟在魏广德身后走进书房。

    到了这里,魏广德一屁股坐下,身上官服都没有回后宅脱掉。

    等丫鬟送来茶水,张吉从她手里接过,这才小心翼翼放在魏广德面前,问道:“老爷,发生什么事儿了?”

    “还能有什么事儿,昨日进卿的话你还记得吧,被他言中了。”

    “啊。”

    魏广德话音落下,张吉就惊呼一声。

    “啊什么啊,多大点事儿。”

    魏广德不满的说了句,伸手端起茶盏,用茶盖拨了拨茶水上漂浮的茶叶,这才轻轻啜了一口。

    “老爷,那要不要我联系人,咱们也弹劾他。”

    张吉说的弹人,自然是针对张四维。

    “不必,小事儿一桩。

    山西蒲州那边,你多关注下,一切不变,还是老样子。”

    魏广德看了眼张吉,这才吩咐道。

    “知道了,老爷。”

    张吉知道那是什么事儿,这些年在京城,他当然知道老爷打的什么主意。

    办成了,张四维不管多得势,都得乖乖滚回山西去。

    他拿什么和自家老爷争,跳梁小丑而已。

    张四维在京城,风评好坏参半,都知道他手里银子多,虽然未必比首辅大人多,但也差不了多少。

    魏广德当初也没少帮着同年,而张四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年,京里得到张四维资助的官员可是不少。

    这样的做法,自然让一些清流很是看不惯,私底下没少说他用权财编织势力网。

    倒是魏广德,现在除非熟人,一般都不再资助,不过官员们离京时,魏广德也会送上一支珍贵的人参。

    这也是防备有人以此攻讦他,说他用钱财结党营私,张四维就是范例。

    “好了,我这里没事儿了,你去做事吧。”

    魏广德也懒得去让他打听外面的传言,想想也就那些。

    等张吉出去后,魏广德嘴角一扬,笑容从第一次浮现在他脸上。

    有了张四维这波助攻,他魏广德念旧情的人品算是在朝中立起来了。

    这种事,对于大部分同僚来说,都不会认为有错。

    都说人走茶凉,他们谁不担心。

    可若是当朝首辅念旧,以后就算自己致仕,只要魏广德还在位,一封书信求上门,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看似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特别是以后,但对于现在的魏广德来说,确实悄无声息的在所有官员心里加上一个环,随时可以拉拢、联接起来的网环。

    接下来,魏广德就是只有等,等陈矩那边给他消息,告诉他皇帝看到奏疏时的反应,就知道自己的仕途到底如何了。

    下午,魏广德在后花园凉亭那里泡上一壶茶,旁边摆放着几盘小点心,就那么优哉游哉翻书。

    看到当然不是四书五经等圣人之学,而是一本,后世还非常有名的话本——《金瓶梅》。

    这书还是手抄本,魏广德都不知道是谁抄写的,反正张吉从外面收回来的。

    至于印刷版本,据说后世发现最早的版本是万历二十多年的时候出现的,而这书的出现时间应该是在隆万之交。

    关于兰陵笑笑生的身份,已不可考,就算当下也是一样。

    没人知道谁写的书,虽然有猜测。

    魏广德也没有要刺探作者的意思,不过因为此书出现后在士林中的影响巨大,内容也很吸引人,所以他才抽这时间在家中细读。

    《金瓶梅》在大明朝当然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毕竟魏广德推动的全国大办社学才几年,那里的学子多还是孩童,不具备也没财力买话本来看。

    就魏广德手里这本书,外面至少卖五两银子,那是差不多普通人半年的收入。

    至于雕刻印刷版,虽然此书有名了,但还没有哪家书局敢刊印。

    因为其中一些内容被清流不耻,有没有偷看,魏广德也不确定,但在大明朝,确实有人认为应该对此书“封禁”,认为有失体统。

    这或许也是该书出现很久后,才有书局敢于刊印的缘故。

    就算是当代,已经有人认为《金瓶梅》是“天下第一奇书”,一些夫子看后更是将其称为“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警世宝典”。

    后世研究《金瓶梅》,主要是考究作者。

    毕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独立创作长篇白话的作家,兰陵笑笑生在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金瓶梅》以市井人物与世俗风情为描写中心,开启了文人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创作长篇的先河。

    《金瓶梅》书名是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的。

    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

    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

    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此时魏广德已经换下官服,就一身常服,显得很是悠闲自在,旁边还有两个美婢服侍。

    好半天,魏广德放下书,抬头看天。

    此时天空不再灰暗,虽然没下雨,但感觉比早上好了许多。

    此时,魏广德不由得想到之前和现在,感觉现在貌似才是穿越者过来该过的生活才是。

    过去天天被淹没在内阁的奏疏里不见天日,好惨啊。

    花园门口人影一闪,张吉出现在那里,快步向自己走来。

    魏广德看过去,也不说话。

    “老爷,宫里陈公公递来消息。”

    说着,张吉把一个信封递到他面前。

    魏广德接过来,拆开拿出其中信纸看了起来,随即脸上笑容再次浮现。

    万历皇帝的表现很符合他的预期,至少短期内不会有变化。

    那可是刘若愚近距离观察到万历皇帝刚知道消息时的反应,不会作假。

    “张宏这个人确实不错。”

    魏广德又评价一句,“他取代冯保,似乎也是好事儿。”

    “对了,内阁里关于吏部尚书的会议,是否如期举行?”

    魏广德一边收起书信,一边问道。

    “已经开始了,张四维并没有延迟,而是坚持今日下午就在内阁举行阁议,商量人选。”

    张吉马上说道。

    这还是魏广德回府后,第一次问起外面的情况。

    “还真是迫不及待,呵呵.”

    魏广德笑着把书信收入自己怀里,随即冲张吉摆摆手让他下去。

    自己又躺靠在椅子上,悠然自得起来。

    书,这会儿也不想看了,因为他感觉此时心里貌似有团火在燃烧。

    等张吉出去后,魏广德伸手一招,两个美婢就莲步轻移,缓缓走到魏广德身边.

    魏广德在府中花园里逍遥快活的时候,内阁里,张四维也揉揉太阳穴。

    刚才的会议,虽然没有魏广德的主持,他还想打个措手不及,可显然九卿中有几个人就是胡搅蛮缠,没当人选提出,就会被找出一些理由反驳。

    好吧,其实在朝为官,只要品级达到一定程度,每年都会收到一两份弹劾,列举诸多不对之处。

    这类弹劾奏疏,更多是警示为主,让众人引以为戒。

    现在被人翻出来说事儿,说他们不适合担任吏部尚书,反正就是让张四维很不痛快。

    无法,自然是拿不出递交御前的名单。

    按照惯例,自然只有推迟出结果的时间,稍后再议。

    至于强行通过他给的方案,就算魏广德甚至张居正在时,都不敢这么干。

    当然,他们在时,这些人也不会跳出来反对这个,反对那个。

    由此可见,拿下尚书位置至关重要,吏部尚书人选,他是必须要和魏广德争上一争的,这关系的九卿会议上重要的一票。

    内阁关于吏部尚书人选会议无疾而终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京城官场,魏广德晚些时候也在府里听到消息。

    而在会后不久,乾清宫驳回弹劾奏疏就送到内阁,放到了张四维面前。

    而陈矩拿着魏广德的奏疏,出了宫门向魏府而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