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三步看糖画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三步看糖画

    他使劲看,像要把红绳背下去。

    等队伍走过去,他忽然追上来,拉住朱瀚:“王爷,我也想走。”

    “走。”朱瀚道,“走三步。”

    磨刀匠一脚踏上青石,脚底像落在他那块磨刀石上,稳而不滑。

    他走了五步,自己笑了,露出一嘴白牙:“嘿,我以为我只会磨刀。”

    “你会磨人。”石不歪从后面插话,“把自己磨得发亮。”

    磨刀匠愣了愣,忽然不笑了,认认真真点头:“有道理。”

    队伍在长街的拐角处停下。

    前头是一处肉铺,铺前铺后挂着帘子,地面油光光。

    两名壮汉正抬着一口木桶出来,桶里水摇得利害。

    壮汉看见绳队,脚步微滞,其中一个不耐烦:“你们占路。”

    “我们走缝,不占路。”朱瀚走过去,指了指帘子边那一道窄缝,“借你们的影子用一用。”

    壮汉低头看一眼,冷笑:“走得过去算你们本事。”

    人群一下安静了。李遇抱紧鼓,手指心里一下一下点,像给前头的人铺一条看不见的板。

    朱标上前,没说话,先把自己的鞋底在地上轻蹭,把油擦掉一点,再迈出去。

    第一步稳住,第二步轻,第三步时他的肩忽然微微一沉,把上半身的浮气压下去。

    等他走过窄缝,回头冲壮汉一笑:“借路。”

    壮汉看愣了,忍不住“啧”了一声:“不易。”

    “你们也试一试。”朱瀚道。

    壮汉哼了一声,抬桶的那人先放下桶,随手把帘子撩到半边,学着朱标的样子,轻轻把脚底的油蹭掉。

    他走了三步,第三步差点滑,幸好他腰有劲,一把兜住。

    走到尽头,他自己乐了:“原来不是脚滑,是我心滑。”

    “对。”朱瀚点头,“回去你把你铺前的水擦一擦,省了别人滑。”

    “省我自己滑。”

    壮汉傲一句,却不好意思地挠挠后脑,“多谢。”

    人越来越多,长街的声音也越来越复杂。

    远处有车轮碾过石板的“咯吱”,近处有人叫卖馒头,有孩子哭,又被糖糕摊主哄住。

    那一根根红绳像小小的旗,立在窄处、弯处、人挤的地方。

    李遇的鼓声一会儿轻,一会儿收,一会儿让出一个空拍,好让两边的人错身而过。

    “皇叔。”朱标一边看,一边压低嗓子,“我想把‘站、走、收、让’再多一个字。”

    “哪个?”朱瀚问。

    “‘转’。”朱标道,“拐角太多,大家直着走容易撞。要教他们怎么转。”

    “你教。”朱瀚笑出声,“今日你是管事的。”

    朱标应声,走到队前:“大家听我。我教一个‘转’——不是脚先转,是心先转。你看前头的人肩往哪边坠,你就借他肩的影子换脚。脚尖不过线,脚跟慢慢带过来。谁转不过,先停一下,别抢。”

    “我先来!”王福最不怕试,身子一转,脚跟提了一提,竟像一只胖鹤,笨拙里透着轻巧。

    “慢。”朱标伸手,按了按他的肩,“你肩太高,低一分,好。”

    王福照做,第二回就稳了。

    人群里“啧啧”两声,有人学,有人笑。

    石不歪在旁边骂骂咧咧:“都别抢,排着来,一个个转。急什么?急的人转着转着自己绕晕了。”

    “你说谁?”白榆不服。

    “说你。”石不歪斜他一眼,“你这脑袋一见有法子就兴奋,兴奋就急。”

    白榆吐了吐舌头,把手里的短木杆握得更紧:“我不急,我是兴奋。”

    “兴奋也会把人撞倒。”石不歪哼。

    队伍转过一处拐角,前头是一段小下坡,坡底有一处浅浅的水洼,刚好铺在两块石板的交口。

    水里照着天,像一块碎镜。几个孩子围着水洼跳脚,溅起水花。

    看见人群,他们让了半步,却不愿离开。

    “别赶他们。”朱瀚道,“我们从水里走。”

    “鞋子要湿。”王福心疼他新换的草鞋。

    “湿一回会干。”朱瀚笑,“怕湿的人,永远只会站在水洼边。”

    他第一个踩进水里。水凉透脚,脚心一紧,他反而笑了起来。

    李遇鼓槌轻轻落,众人跟着踩。

    孩子们看得入神,突然不跳了,干脆学着他们的样子,一只脚、两只脚,慢慢落在水里。

    一个小孩踩得太猛,水溅上脸,他愣了一下,抹了抹,又笑。

    “王爷。”磨刀匠追上来,举着他那把刚磨好的刀,“我也走过了水。”

    “刀忌水。”刘掌柜从后面冒出来,忍不住搭嘴。

    “我有油。”磨刀匠不服,“走了水,我再擦。”

    “别吵。”顾辰笑,“你们两个,今儿合作——他擦,你收。”

    “收什么?”刘掌柜顺着问。

    “收你们铺门口的脚步。”

    顾辰道,“你铺门口最滑,你就在门口挂个小木牌,写个‘慢’字。磨刀匠的摊旁边,挂‘让’。你们两家挨着,互相看着。”

    刘掌柜本要顶一句,话到唇边又咽了,半晌才哼一声:“行。”

    走到长街尽头,已近午时。朱元璋把布包打开,里面是小巧的饼、切成薄片的肉、几枚枣。

    他让白簪分给每个人。

    王福没抢,等最后拿到一块饼,笑得见牙不见眼。

    李遇坐在门槛上啃饼,鼓搁在膝盖上,手指还忍不住在鼓边点。

    “你哪只手更稳?”朱元璋突然问。

    李遇一愣:“右手。”

    “那就让左手先落。”朱元璋笑,“让稳的手等一下,给不稳的手一点时间。”

    李遇怔怔看他,点头:“我记住。”

    稍歇后,朱瀚把人分为三支。

    朱标带一支,顾辰带一支,王福带一支。

    每支前头立一根红绳,后头一个小鼓,中间零零散散插着短木杆。

    石不歪扛着篮子,哪一支吵,他往哪儿走,嘴里絮絮叨叨:“慢一点,再慢一点,谁急谁回去重站。”

    三支队伍像三条细细的河,一条往北,一条向东,一条绕回旧学府。

    他们在市井里穿,有人望,有人笑,有人也跟着试着走三步。

    有人不耐烦地挤过,他们不怒,只把红绳往旁边一移,让出小半步,再把拍子接回来。

    等日头偏西,三条河又在旧学府门口合拢。

    门上挂着昨日的三双鞋,旁边又加了一双,红绳长些,垂下来,末梢别了一个小小的结。

    “今日四双?”白榆数着,“谁的?”

    “一双是李遇。”朱标道,“他鼓敲得稳。”

    李遇忙摆手:“我……我不行。”

    “你行。”朱标笑,“今日你没乱。”

    “还有一双呢?”白榆又问。

    “磨刀匠。”顾辰道,“他走了水,回来还帮我擦鼓。”

    “我擦得不干净。”磨刀匠不好意思,“你别嫌弃。”

    “我嫌弃。”陆一丛忽然插嘴,脸却在笑,“明日你再擦。”

    “好。”磨刀匠忙不迭。

    夜风又起。众人坐在廊下,吃了白簪煮的一锅汤面。

    王福吃得快,顾辰吃得慢,陆一丛把面条挑起来,放下,再挑起来,又放下,像在调拍子。

    石不歪喝了一碗酒,没醉,骂了两句,骂着骂着自己笑出来。

    朱元璋坐在旁边,看着这群人,眼里有光,像把多年前的火又翻出来了一层。

    “明日,”朱瀚把碗放下,“去城西那条长街。”

    “我去。”朱标立刻应。

    “你不去。”朱瀚摇头,“你留在这儿。你把今日三支队伍带的人,一个个过一遍,看谁心浮,谁心缩,谁心懒。你把人的心记住。路谁都能走,人可不一样。”

    “是。”朱标收起笑,认真。

    “我去城西。”朱元璋忽道。

    众人愣了一愣。朱瀚看他:“皇兄——”

    “我走前头。”朱元璋微微一笑,“我走三步,别人跟三步。你走后,盯着。”

    “好。”朱瀚不再推。

    “王爷。”白簪把空碗迭好,忽然举手,“我明天想在城西的路口竖牌。不是写字的牌,是一块木板,刻四个浅浅的凹:‘站、走、收、让’。谁路过,手指摸一摸,就记住。”

    “成。”朱瀚笑,“你去刻。”

    “我刻得丑。”白簪心虚。

    “丑也有人摸。”石不歪打呵欠,“人的手是最好的先生。摸着摸着,刻在心里。”

    次日天刚亮,城西长街的人还不多。

    那儿的石板更老,缝更深。抬水的、小贩、推车的,步子里带着夜里没散尽的困。朱元璋走到街头,没着急。

    他回头看了一眼队伍,视线从王福、顾辰、陆一丛、李遇、石不歪、白榆脸上一一扫过,最后在朱瀚眼里一停,像握了个手。

    “走。”他说。

    第一步落在石缝边,轻。第二步跨过凸起,稳。

    第三步借旁边一扇门阴影收住,沉。李遇鼓声不强,却像一条细线,从皇帝脚跟下抽出来,往前一牵。

    后头的人不自觉地跟着,把自己的脚放进那条看不见的线里。

    “你们是谁?”一个推车的汉子愣愣看他们,“专走三步?”

    “走三步起。”王福笑,“走多了累,先走三步。”

    “走三步能干啥?”汉子不信。

    “你先走。”顾辰把车把扶住,“你走三步不喘,我再松手。”

    汉子将信将疑,走了三步,居然没喘。

    顾辰笑着松手,他又走了三步,越走越顺。走到十步,他自己笑了:“原来我平日都在乱跑。”

    “乱跑就累。”顾辰说,“走稳就不累。”

    “我记着。”汉子挠挠头,“你们明日还来?”

    “来。”王福大声,“但不一定在这儿。”

    汉子怅然:“那我去哪儿找你们?”

    “听鼓。”李遇小声。

    “听风。”朱瀚道。

    汉子愣了愣,忽然恍然,重重点头。

    街的一侧常有人挑水往来,木担两头的水桶贴着人的肩跳。

    石不歪看不顺眼,抬手一指:“你那担头太长,撞了人你还不知。”

    挑水的瞪他:“我挑了十年。”

    “你挑十年,肩膀也歪十年。”石不歪一点不留情,“短一寸。”

    挑水的正要顶嘴,朱元璋忽然走过去,二话不说把担子接过来。

    挑水的一惊,忙伸手去抢:“你放,你放——”

    “看着。”朱元璋把担绳往里收半寸,肩换了个角度,走三步,再放回去,“这样挑半天不酸。”

    挑水的愣愣地看着,半晌才小声:“你……你是做过活的人。”

    “小时候都做。”朱元璋笑,“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只是后来忘了。”

    挑水的哦了一声,忽然红了眼。他别过脸去,咕哝:“我明儿也来站。”

    “来。”朱瀚应。

    走过两条巷,又是一段窄坡,坡尽头是一个旧祠堂门口。

    门口的台阶被人踩出月牙形的缺口,滑。

    一个小厮正从里头抱着一堆篾篮出来,脚在边沿一打滑,差点连人带篮滚下去。

    李遇鼓槌轻轻一顿,前头的人下意识放慢。朱瀚上前,一把接过其中一个篾篮:“慢。”

    小厮吓得脸都白了,连连点头:“谢谢……谢谢……”

    “别谢。”朱瀚把篮还给他,“你明日出来,先把鞋底擦一下。门口这块缺,垫块木板。”

    “我……我得问管事的。”小厮怯怯地说。

    “你先垫。”朱瀚淡淡,“你垫了,管事的要是骂你,你叫他来找我。”

    小厮怔怔看他,忽然咬牙:“我垫。”

    队伍下了台阶,走到一处茶摊。卖茶的老头把壶往木桌上一磕,热气腾腾:“喝点水再走。”

    朱元璋接过一碗,笑笑没喝,递给李遇:“鼓手先喝。”

    李遇两手接,口还没凑上,就被石不歪一巴掌拍在手背上:“烫!小心。”

    李遇舌头一吐,笑了,捧着碗吹气。

    顾辰拿起木勺,舀了一勺轻轻搅,像在调一首曲。王福端两碗给推车的汉子,一边递一边小声:“别一口喝完,慢点。”

    “我知道。”汉子突然觉得自己也懂得“慢”的滋味,心里暖了一阵。

    喝完水,朱瀚把队伍往回带。他不着急归院,特意选了另一条人更多的路。

    那路口有卖糖画的,围着孩子,黏得像蜜蜂;有抬轿的,停在阴影里歇肩;还有一只瘸腿的黄狗,躺在墙根打盹。

    “让。”白簪把红绳往墙边一插,笑眯眯对孩子们说,“三步看糖画,三步看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