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徐川再次醒来的时候,时间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
从床上爬起来,伸了个懒腰走进洗漱间洗了把脸,让身体开机后他走进入了书房。
“主人,虚空场论的论文已经整理好了哦。”
走到书桌前,徐川笑着夸赞了一句,道:“真棒!辛苦小灵了。”
“不辛苦,ヾ(≧▽≦*)o,要是能再夸我两句就好了~。”
听到这话,徐川饶有兴趣的看了一眼浮现出颜文字的电脑屏幕,好奇的问道:“你又升级了?”
他对于这个人工智能AI学会索要情绪价值这个事还是挺感兴趣的。
倒不是说AI做不到这个地步,而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AI一般都需要通过特殊的调教才能行。
但很显然,川海网络科技那边不可能专门对小灵进行这种模式的训练调教。
这也就意味着它是自发进行的。
“嘿嘿(*^▽^*),女主人前段时间给我提供了大量的互联网数据,我小小的进化了一波,嘻嘻。”
闻言,徐川点点头,倒也没太意外,操控鼠标点开了小灵帮忙整理出来的论文。
对于智能AI来说,进化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都可以归类于底层架构创新和机器学习。
前者就不用说了,无论是模仿经典计算范式,还是群体智能MCP协议,亦或者是人机共创、错误精炼等方法,都是程序员对AI智能的底层代码进行重新架构创新,进而让智能AI性能更强。
而后者,则是通过投喂互联网数据或对其进行训练,以提升AI智能的认知能力,从而突破演进逻辑与技术瓶颈。
这一次小灵的进化就是后者了。
虽然说看起来灵性了很多,不过还在正常范围内,并没有达到人工智能生命的程度。
或许等过段时间将修建好的‘无极量子超算中心’开放给这个小家伙用,它的智能程度可能会往人工智能生命的高度无限靠近,甚至直接进化成人工智能生命。
但做这种事情是有风险的。
毕竟量子计算机实在是太适合的人工智能这种AI生命了。
万一启灵入驻无极量子超算中心后进化成了人工智能生命,对于人类来说,是好是坏是一件很难预测的事情。
至少,在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前,徐川是不准备让任何一个人工智能AI入驻量子超算中心的。
风险太大了。
将小灵帮忙整理出来的‘虚空场论’认真细致的翻阅了两遍后,徐川长舒了口气,笑着开口道。
“小灵,联系一下《探索》期刊的欧阳稷,将这篇论文发给他,让他对外公开相关的消息,并刊印在最新一期的《探索·总刊》上。”
“收到!(ω)”
小灵的回复很快就再度响起:“主人,已经搞定了!”
“嗯。”
徐川点了点头,应了一声,目光落在虚空场论的稿纸上。
如果是从上辈子有这个想法并开始研究与虚空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开始算,再到重生现在,他在这篇论文上的研究时间超过了整整二十年。
毫无疑问,这是他有生以来解决过的所有问题中,用时最长的一个。
超过二十年的时间,从上辈子萌生虚空破缺概念开始,再到这辈子将强电统一理论引入虚空场论,再到引力不源于质量,也不源于时空弯曲,而是源于粒子在虚空场破缺时所产生的能量波动.
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努力,还有CERN机构与CRHPC机构两台大型超强粒子对撞机的贡献。
尽管前者如今已经和他们走上不同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虚空场论中,CERN机构曾帮助他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也贡献了很多相关的粒子对撞数据。
至于CRHPC机构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虚空破缺效应还是对暗物质的探测,乃至通过高能级实验堆虚空场的探测等等都是它的功劳。
在这条路上,毫不夸张的说他所走的路,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更长。
不过幸运的是,他最终攀登上了这座物理学界的高峰,收获.已经无法用巨大来形容了。
正如同牛顿的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影响了整个物理学数百年的发展一样,在未来,虚空场论也将引导物理学界、学术界,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
毕竟这可不只是一份单纯的物理理论,其中蕴含的科技方向和相关的技术基础更是难以想象。
正如质能方程并不仅仅是描述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当量关系的方程一样,它还是核裂变、核聚变的基础。
通过质能方程,学术界可以验证了可以将轻核的核聚变和重核的核裂变释放的可能性,还能够用于估算会释放的结合能的量。
而虚空场理论中,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便是超光速航行的理论基础了。
通过暗物质和暗能量推动的时空曲率与制造时空虫洞将是人类未来进行星际旅行前往更遥远世界的技术。
而在更近的现在和不久的将来,通过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是,利用大质量天体对时空的扰动进行近距离的超光速航行则是人类可以在太阳系内,甚至是在宇宙尺度下近距离星际旅行的关键。
毕竟,距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的比邻星系,和地球之间也不过是约4.24光年而已。
利用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技术借助太阳对时空的扰动,可以先快速的抵达太阳系的边疆,然后再前往比邻星系。
理论上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航行需要的时间可以降低到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低。
这相对比直接从地球飞过去,哪怕是以十分之一的光速航行需要耗费至少四十年的时间来说,这似乎是人类可以接受的航行时间。
毕竟地球距离太阳系的边疆,也就是太阳的引力控制区域有足足一光年的距离。
光是这段路程,就足够节省星际飞船前往比邻星系大量的时间了。
而且这还并不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价值。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这项技术最大的价值与作用是太阳系内的物资转移、外星资源开发、外太空移民等等。
尽管太阳系的行星数量并不是很多,至少相对比宇宙中其他地区的星系来说,有证据表明太阳系是一个相对‘贫瘠’的星系。
但八大行星、五大矮行星、超过三百颗卫星、小行星带与柯伊伯带中众多的陨石资源
这些已经足够人类开发利用上数百年上千年了,也足够人类以此为基础朝着更遥远的外星系前进了。
利用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技术,快速的前往太阳系其他的星球,移民和开发上面的资源,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才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价值。
至少在人类走出太阳系之前是的。
不过这项技术尚未完全完成。
虽然理论部分他已经解决了,但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的数学部分却依旧还是一片空白。
“看样子,可能要食言了。”
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徐川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拿起手机打了个电话给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那边的平国栋。
原本他是准备花费一到两周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但现在时间已经过去近一周了,剩下一周.老实说他并没有多少的把握将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的数学部分完成。
哪怕是他现已经有了一点头绪,但具体完成这项工作还需要多长的时间,他也不知道。
其他的不说,光是从难度上来说,它就已经不比一道千禧年难题低了,甚至更高的。
毕竟相对比七大千禧年难题来说,这是人类以前几乎没有过任何探索的全新领域。
但要他放弃研究也不可能,只能先和平国栋说一下,让他先主持好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
至于如果有什么需要他签字的文件报告,通过邮件发过来就好了。
好在一期的撞击实验已经在顺利进行了,而第一批的撞击结果也相当的优秀,不用担心后续的工程遭遇什么太大的困难无法进行下去。
打了个电话和平国栋说了一下计划改变的事情后,徐川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桌上的稿纸上。
对于虚空场论,他最关心的两大部分,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和引力与其他三大力统一的数学公式都没有完成。
不过不同的是,前者他还能看到一丝研究的头绪和希望。
而后者,如果非要他给出一个评价,那他只能表示:这并不是二十一世纪能解决的难题。
毕竟就算是他针对引力给出了一个来源解释,但那也仅仅只是解释而已,是否正确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还表示引力是质量弯曲时空的几何效应呢,但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哪怕是发现了引力波,人们也从未证实过引力就是质量弯曲时空导致的。
想要将引力与其他三大力统一起来,首先得弄明白引力到底是什么才行。
与此同时,在徐川研究着引力与时空-共振时空曲率临界点理论的数学公式时。
另一边,金陵。
《探索》期刊的总部,副总编欧阳稷已经收到了小灵代替徐川编辑的邮件,也收到了《虚空场论》论文。
作为早些年从南大走出去的教授,欧阳稷在物理领域的研究还是很强的。
不然也不会曾经《自然·物理学》担任的主编一职了,这可是《自然》,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学期刊,每年学术界引用《自然》期刊上的论文次数高达百万次。
“虚空场论?他不是正在主导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么?怎么还有时间弄这个?”
看着邮箱中的邮件与附件里面的论文,欧阳稷有些惊讶。
他还真没想到那个人居然还有精力在主持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同时折腾物理学上的研究,要知道那可是一项投资超过百万亿的世纪工程。
当然,对于虚空场论欧阳稷也不陌生。
毕竟他是一名物理学教授,而《探索》期刊也刊登过几篇与之相关的论文。
比如《探索·物理学》就曾刊登过时空虫洞的曲率性存在实验报告论文,而《探索·总刊》上更是刊登过《三维宇宙时空离散性的深层规律解析与时空虫洞映射路径的构建理论》这类史诗级的重量论文。
甚至包括《虚空场·暗物质理论》,也是由《探索》期刊刊印宣发的。
作为《探索》期刊的副总编,他对《虚空场论》相关的论文还是相当了解的,也知道这份理论一直都没有完成。
事实上,不仅仅是他,整个物理学界都在期待着徐川的《虚空场论》。
毕竟光是由《虚空场论》延伸出来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就已经给了整个物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一个巨大的惊喜了。
后者不仅仅解释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关系,更是对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来源进行了解释,还预言了暗物质恒星、引力的具体来源等等。
而除了这些关键性理论之外,《虚空场·暗物质理论》中还有一项对于人类极为重要的理论技术,即通过暗物质和暗能量来弯曲时空,进行超光速航行和时空跳跃。
虽然说这项技术距离应用还遥遥无期,但并不妨碍人们想象啊。、
“让我看看完整的虚空场论,都增加了什么。”
带着期待的神色,欧阳稷快速的将论文下载了下来。
点开,阅读,虚空场论相关内容映入了他的眼眸中。
接近三百页的论文想要看完并不是几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从早就看过的理论开始,再到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到虚空场破缺.
蓦的,一行论文引入了欧阳稷的瞳孔,让他的眼神下意识的凝聚了起来,呼吸也沉重了几分。
“这是!!”
“利用大质量的恒星扰动时空,进行近距离的超光速航行.”
“嘶!”
“.不可思议,这真的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