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当归?!
制蓬峨心头一动,原本透着轻松的眼神变得凝重,甚至还夹杂着些许不安。
李承义拿起筷子,趁人不注意夹了颗花生,品尝了下,刚想再动手,却被制蓬峨不经意地拍了回去。
制蓬峨盯着顾正臣:“这个交趾当归,是何意?”
顾正臣举了下酒杯,看了一眼李承义,对制蓬峨道:“这位李师爷很聪明,不如让他翻译翻译,什么是交趾当归。”
李承义见制蓬峨看了过来,赶忙回道:“交趾当归,就是交趾当归。”
制蓬峨皱眉。
顾正臣呵了声:“翻译翻译,什么是交趾当归。”
李承义抬手,肃然道:“交趾当归,就是大明占据安南,并将安南收回大明,改安南为交趾!”
制蓬峨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可担心的,就是这个!
现在占城与安南接壤,占城虽然整体国力不如安南,但至少军事上此时占据上风,可以压安南一头。
只要再努力个两三次,将安南的战斗意志彻底摧毁,并构建起一道坚固防线,那就可以保证未来五十年太平。
可若是这个时候安南这只猎狗没了,突然出现了一头凶猛的蛟龙,那占城如何自处?
猎狗尚可以对付,可蛟龙如何对付?
不说对付,单单就问一句,这蛟龙爪子踏一下,尾巴扫一下,占城国抗得住吗?
与安南为邻,好过与大明为邻啊。
谁愿意身边挨着个强大的国家,尤其是这个国家拥有毁灭自己的能力!
制蓬峨最初的预想,只是大明出兵揍安南一顿,给安南一个血的教训,或者和自己差不多,去一趟升龙城,打包一点东西然后回家。
可大明的野心很大,大到了要吃掉安南的地步!
虽说安南这块土地在很久之前确实是汉人统治之地,可那都是四百多年前的事了,太过久远,现在大明要旧事重提,着实有些过分。
制蓬峨眉头紧锁,对顾正臣道:“安南这块地已经脱离汉家许久,早已没了归顺的心思,即便是你们占据,怕也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反抗,空耗国力。”
“不如擒安南国王北去,有了颜面,树下威严,不就好了?何必非要落在泥潭之中,到时候颜面无存。要知道当面元朝大军也曾来过这里,他们也曾胜利过,可最终还是退了回去。”
顾正臣夹了块鱼肉,品尝着说道:“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在大明忙碌着移民的事。”
“移民?”
制蓬峨不解地看着顾正臣。
现在谈论的是安南之事,说大明可能陷入安南这个战争泥潭,怎么突然扯上移民事来了?
顾正臣放下筷子,擦了擦手,轻松地说:“从一个行省,迁移出去一百万人,算算时间,大部分人应该正在迁移的途中,距离近一些的,兴许已经安家落户了。”
“一百万?”
制蓬峨震惊不已。
李承义在一旁低声道:“国王,大明是有迁移百姓的先例,为的是前往他地,复垦因战争撂荒的无主田地,以增税赋,同时也有助于安民。”
制蓬峨感觉到了一阵阵的无力感。
一百人万啊,就是将大象也凑进去,占城国也不够一百万人。
事实上,这些年来制蓬峨接受李承义的建议,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也从山林之中拉出来了不少百姓,可满打满算,人口只有五万余户,还不到三十万人。
这还是因为大明开海,占城沿海贸易带来了不少产品、利处,一些百姓愿意从山林中出来的结果。
十年前,占城怕是只有三四万户。
顾正臣倒好,他竟然迁移出去了一百万人,足够将占城国上下所有人迁移三遍多了!
制蓬峨不怀疑顾正臣的话,这种事经不起查,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总会有消息流传出来。
顾正臣倒满酒水,言道:“国王说安南是战争泥潭,说他们的百姓没了归顺心思。其实啊,移民百万只是一次准备,一次经验积累。若是安南臣服,那还好,若是不臣服,那大明也不是不可以再来一次百万大移民。”
制蓬峨脸色有些苍白:“你的意思是,要将安南屠戮一空?”
顾正臣滋溜了一口酒,平静地说:“话也不能这样说,我会给他们保全的机会。若当真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用尽手段,让这一片大地归于平静。”
“要对付泥潭,一个方法就是丢石子,石子丢的多了,这泥潭早晚会被占据,继而形成稳固而不可动摇的地基。多年以后,世人之会看到这地基之上的建筑,谁会想到底下曾有过泥潭的存在?”
制蓬峨没想到顾正臣竟是如此恐怖。
喝着酒,说着恶魔一般的话,将安南几百万人的生死看得如此淡薄!
顾正臣将酒杯放在桌上,两根手指捏着酒杯不时转动。
制蓬峨的话也不是没道理,安南毕竟独立出去几百年了,丁氏王朝之后,黎、李、陈诸朝效仿中原制度,已经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加上几百年来都被中原王朝彻底征服过一次,其本身就有着内在的独立意识。
而这种独立意识很容易通过一些人的号召演变为人心,继而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叛乱,尤其是一些野心家,阴谋家,投机者,还有那所谓的忠诚遗臣,王室宗亲等,他们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试图赶走大明,重建这个国家,再一次掌握权力。
从这一点来看,安南的问题,其实并不在战争,而在战争之后的治理。
其中一个法子,那就是迁出去一部分安南人,迁过来一批大明百姓,让汉人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体。
汉人认同的是汉家。
当然,这是最后的,不得已的手段,事实上迁移汉人南下,并不方便实现,尤其是许多人并不适应过于潮湿、闷热的南方气候,很容易水土不服。
但总归要有一些手段,留在工具箱里。
顾正臣看着制蓬峨,举杯道:“当然,今日邀请国王来这里,并不是为了告知大明要收回交趾之事,而是有另外一件大事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