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 第58章 摧枯拉朽

第58章 摧枯拉朽

    飞艇此时还算是新鲜事物,尤其是对于弱国来说简直就是无解的存在。

    但飞艇这种武器未来发展的上限太低,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个窗口期,等到各国防空武器升级之后就没得用了。

    等到飞机出现飞艇的重要性就会大幅下降,尤其是在军事上的地位更是直线下滑,只会出于特殊需要才会使用飞艇。

    现实中可不存在禁止使用有科技代差武器的条款,既然好用,自然就会一直用。

    奥斯曼人要真是能用竹竿和飞石把奥地利的空艇部队打下来,那弗兰茨也服气。

    弗兰茨很清楚俄国人遇到的问题,毕竟那么多拨军事观察员不是白派的。

    对于奥斯曼人这种把阵地建在山顶的模式,最稳妥的办法其实是分割包围、然后逐个歼灭或者劝降。

    不过现在弗兰茨需要时间,他虽然收买了一些英国议员反对撤军,但毕竟人数有限。

    而且弗兰茨可不觉得英国人会真的那么守规矩,如果他们发现情况不对很有可能会搞个什么法案绕过国会。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英国人都在保存实力,一些有身份背景的人也在提前离开奥斯曼帝国。

    这件事奥斯曼人的高层也很清楚,但形势不由人,他们也只能眼看着整个国家被战火吞噬。

    毕竟刺杀奥地利帝国皇后这样的大锅,奥斯曼帝国根本背不起。

    而且一旦口子开了,那么奥斯曼就会再次成为欧洲公敌。这一次可不仅仅是宗教上的敌人,而是各国实权王室的敌人。

    在这个扩张的时代,又会有多少国家盯上奥斯曼这只肥羊就不一定了。

    事实上在俄国一路南下的同时,奥地利帝国的军队也在北上支援,所以奥斯曼人的防线才会崩溃的如此之快。

    按照这样的速度不需要多少时间双方就能会师,不过现在还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英国人的兵力损失并不大。

    换句话说正因为英国人一直在保留实力,战争才能进展得如此顺利。所以随着包围圈的缩小,战斗会越来越难打。

    而且英国人的舰队就守在黑海海峡,奥地利方面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英国人毕竟不是奥斯曼人,再加上有之前俄国人偷袭君士坦丁堡的先例在,英国人根本不可能放松警惕。

    如果强攻那损失会非常夸张,最重要的是大概率还攻不进去。兑子不是弗兰茨想做的,他要的是完胜,所以他才这样小心翼翼。

    尼古拉一世是个十分骄傲的人,甚至是有些傲慢。

    不过他倒是不会拒绝弗兰茨的帮助,一来是俄军在强攻方面确实苦手,二来是尼古拉一世将弗兰茨当成了自己人。

    此外在尼古拉一世眼中奥尔加遇刺的事情虽然复杂,但绝对和奥斯曼人脱不开关系。

    既然目标一致,那也就不用在乎那么多了。

    英军方面可就发愁了,先不说神圣同盟大军压境,作为盟友的奥斯曼人由于遭到多次背叛早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现在一打起仗奥斯曼人就想着逃跑可太令人头疼了,这样的盟友不光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带崩整个战场的士气。

    英军内部也不好受,由于大量军官出走导致指挥系统混乱,再加上长期消极应战,此时18万军队能不能发挥出10万军队的战斗力都不好说。

    甚至有些军官觉得根本没有打下去的意义,还不如趁早投降这样还能减少伤亡并保持体面。

    理由很简单因为英军不可能在陆地上突围,除非他们能凿穿整个欧洲。

    至于从海上撤离则是没有足够的军舰和时间,而且天知道皇家海军一旦开进地中海会不会被奥地利人袭击。

    突围不现实,那么防御呢?答案是同样不现实,俄奥两国常备军加在一起有一百多万这陆战怎么打?

    当年惠灵顿公爵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奥斯曼人?他们算人吗?

    就算是陆战能打赢,几十万人的消耗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奥斯曼人丢失大片土地,储备的粮食也在减少。

    此时还能从地中海沿岸国家进口,但如果奥地利帝国打出真火,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拦截前往奥斯曼帝国的商船?

    这种打不赢又守不住的战争在纯军事角度已经毫无意义,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

    当然在任何时代都不缺少逆流而行的人,只不过指挥权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英国的将领们很少有人有统兵超过一万的经验,毕竟之前整个英国人的陆军还不到十万。

    之前大家分兵在各地还好,此时随着战线不断被压缩,指挥权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毕竟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更何况是军队这样严密的组织。

    英国海军的情况更差,主张投降的舰长占了近三分之一。

    其实海军的感受比陆军更直观,因为陆军看到的更多只是数字,虽说也能看到对方兵临城下的场景,但己方开拔的场面同样壮观。

    在一个陆军士兵的视角下100万其实和八千的视角效果差不多都是一眼望不到头。

    而海军则不同,很多海军军官都可以伪装成商人,然后跟着商船大大方方地在雅典港的奥地利帝国海军舰队旁边经过。

    外行可能看不出来什么,但越是明白人越会发现奥地利帝国海军可怕。

    除了那些吨位惊人的主力战舰以外,就连所有的辅助舰船都是蒸汽动力的。

    这对于很多英军将领的认知是颠覆性的,因为这种想法英国皇家海军早就有人提出过,但却根本无法实现因为花费太大。

    除了改造费用和购买新设备的费用以外,最可怕的是建立补给网络和时时补给的费用。

    如此规模的舰队所需的煤炭也是海量,煤炭的价格本身不贵,但将其运到港口却是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

    英国人可是很清楚雅典附近根本就没有大型煤矿,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从更远的地方运输过来。

    事实上奥地利帝国早就帮希腊王国建好了铁路,名义上是希腊政府的要求以便更容易镇压叛乱。

    不过英国人可不太清楚这些,他们只知道雅典港有一支庞大的舰队,并且有一个完善的补给网络。

    与之相比伊斯坦布尔的补给则是混乱且昂贵的,奥斯曼人甚至还在想着如何赚钱。

    伦敦也收到了如雪花的般的报告,其中一半是痛陈利弊要求撤军的,另一半则是怒斥同僚们没有军人应有的精神临战畏缩的。

    打了这么久海军比陆军死的还多,也算是战争史上的奇葩了。

    英国国内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也变得越发复杂,整个国家都开始怀疑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真的像是那些官员和议员所说的一样吗?

    然而就在英国人还在左右脑互搏之际,神圣同盟已经对东色雷斯发起了总攻。

    没错,俄军一路南下并没有占领整个东鲁米利亚,而是直接奔着君士坦丁堡去了。

    弗兰茨早就和尼古拉一世交涉过,这场战争一定要速战速决,至于原因自然是拖下去只会夜长梦多。

    经过近一年的消磨,奥斯曼人和英国人早就没了锐气,枪炮声一响就成了惊弓之鸟。

    战争的过程比弗兰茨想象的还要轻松,北部的奥斯曼军和英军一路逃回了君士坦丁堡。

    他们这一撤退直接将梅里奇河防线联军的后背暴露给了神圣同盟军。

    麦克利和艾哈迈德·伊尔马兹都很清楚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挡住神圣同盟军的两面夹击。

    他们更清楚谁跑的慢,谁便是前排。

    于是乎一场大逃杀再次上演

    英国和奥斯曼的联军溃退得太快,让人感觉都不太真实。

    加布伦茨甚至感觉这是个陷阱,不过他还没来得及疑神疑鬼就被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接管了指挥权。

    事实上并不是加布伦茨在前线的指挥有问题,弗兰茨更不可能知道他在疑神疑鬼。

    替换掉加布伦茨很大程度上是照顾尼古拉一世的自尊心,前者毕竟只是一个小贵族,而后者却是沙皇。

    尼古拉一世还是希望奥地利帝国能派出与他身份相近的指挥官,好在哈布斯堡家族这一代并不缺将才,否则就只能弗兰茨亲自上阵了。

    君士坦丁堡城外神圣同盟指挥部。

    “现在我们距离君士坦丁堡只有一步之遥,但城内聚集了五十多万敌军,我们该怎么办?”

    尼古拉一世指着眼前的地图似是询问,又似在自言自语。

    “沙皇陛下,摆在我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胜利。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要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只要将奥斯曼人和英国逐出巴尔干,今后十年内近东当再无战事。”

    阿尔布雷希特的这套说辞是在奥地利帝国精心打磨过的,因为之后将会与奥斯曼人签订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限制俄国的过度扩张,另一方面给俄国人的说法是希望尼古拉一世能先将获得的领土消化。

    这一点尼古拉一世也十分认同,因为此时巴尔干地区真是乱的可以,他来的一路上就遇到了好几次袭击。

    当然由于事先有防备,尼古拉一世甚至只能从自己的密探口中得知发生过袭击。

    受到生命威胁的俄国官员还是很给力的,他们几乎把危险都排除在了尼古拉一世的视野之外。

    不过特别第三科可不是吃干饭的,早就有人混入到各地的系统之中,所以尼古拉一世才能在事后得知这些袭击的发生。

    虽然尼古拉一世没有见到所谓的袭击,但仅仅是有人敢袭击沙皇这件事就已经足够让他震惊了。

    其实在尼古拉一世心中拿下君士坦丁堡才是他这代最大的使命,之后停战十年,还是二十年对他来说都没什么区别。

    那是亚历山大需要考虑的事情,他只需要完成罗曼诺夫家族数百年来的梦想,为第三罗马还于旧都。

    至于损失,尼古拉一世就更不在乎了。俄国别的没有,人有的是。

    在他心中哪怕为此折损百万人依然值得,毕竟俄罗斯帝国够大损失得起。

    此外尼古拉一世此时和弗兰茨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必须要打击英国,只有削弱英国这个世界才会更有利于神圣同盟。

    尼古拉一世终于下定了决心说道。

    “阿尔布雷希特大公,请你全权指挥这场战斗,俄罗斯的军队会配合你。

    我相信你能成功,祝你好运。”

    最后的攻防战开始了,奥地利帝国为了今天准备了太久太久,火箭、炮弹如雨点一般倾泻而下。

    君士坦丁堡外围的防御工事几乎顷刻之间崩塌,然后便是神圣同盟军如潮水一般的推进。

    是真正的人如潮水,即便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塔楼上俯瞰,无论任何一个角度都只能看到一排又一排的士兵正在向城市围拢过来。

    退无可退的英军终于发起了反击,高昂的鼓点并不输神圣同盟的阵势。

    英国和奥斯曼联军很清楚此时已经到了绝路,除非他们能飞跃海峡,否则就只能在此时将神圣同盟军赶出去。

    如若不能,他们将会面临更加恐怖的巷战,到时候君士坦丁堡就变成一个近百万人的血肉磨坊。

    到那个时候双方也将不再有谈判的可能,战争和仇杀将会榨干相互最后一滴血,直至有一方彻底灭亡。

    实际上由于战场之上的人数太多,进攻的号角声和鼓点都已经模糊了,时间开始变得奇怪,如同粘稠的血浆一般。

    一支又一支部队前赴后继,什么精锐之师,什么杂牌部队,此时不过都是消耗品而已。

    从正门不断涌入的联军部队很快就被神圣同盟军的火力打散,同样试图从正门侵入的神圣同盟军也转瞬倒伏在血海之中。

    残肢断臂、炮弹、子弹,以及泥土和血肉很快就组成了一副鲜艳且残酷的画卷。

    然而随着战争的继续这幅画卷也在不断扩大,并且晕染得更加娇艳。

    身处战场之上的士兵们都感觉自己随时就要融化一般,子弹纷飞,炮弹呼啸,人喊马嘶,但他们几乎都听不见。

    唯一能感受到的只剩下自己的心跳,以及那像是着了火的肺。

    哪怕是在远处观察着战场局势的将军们鼻腔之中也有了洗不掉的铁锈味。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英国和奥斯曼的联军撤退过太多次,他们的锐气早已消失,更兼没有统一的指挥,他们的反击终究是徒劳的。

    联军的部队被压制在城内,神圣同盟的军队继续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真正的地狱即将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