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东非城市化率相对应的则是东非城市的迅猛发展,其中有十四座城市市区人口突破百万,一座城市人口突破两百万。
东非第一个人口突破两百万的城市是蒙巴萨,随着金融市场的建设,印度洋沿岸资本流入,近些年蒙巴萨发展进入快车道,正式超越了达累斯萨拉姆,坐上了东非第一大城市的宝座。
而在新晋百万人口城市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莱茵市,坎帕拉市,太特市和马普托市。
统计局局长董宇说道:“莱茵市是帝国首都,同时又是东非中部的双核交通枢纽城市中的一个,加上行政,科技,金融,教育,医疗公共资源优势,强势崛起并不奇怪。近些年来东非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迅猛,而莱茵市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城市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新法兰克福市,承接了主要的第二产业和物流交通压力,1929年,新法兰克福市的人口也达到了167万。莱茵市和新法兰克福市加起来,人口接近三百万,如果再加上卡布韦,则在三百万以上。”
对比同时代的大部分国家首都,莱茵市是比较特殊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莱茵市工业比较少。
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柏林,苏联的莫斯科等等,无不汇聚了大量的工业,甚至于这些国家首都的工业,比许多落后小国,全国的工业都要强大。
而东非首都则将工业,交通等职能分摊给了新法兰克福市和卡布韦市,所以,统计局局长董宇才会将这三个城市放在一起讨论。
当然,像莱茵市这样首都或者首府也有类似案例,比如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它们的工业放在本国或者地区,都不是最强的。
不过这两座城市形成的原因和莱茵市有很大区别,莱茵市是东非政府主动推动建设的,而华盛顿和堪培拉则是政治妥协的结果。
华盛顿成为美国首都是因为南北战争后,弥合南北方伤痕需要,而堪培拉则是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两座城市相互不服,不得不选择堪培拉。
弗里德里希说道:“莱茵市和新法兰克福市,这些年来的发展,确实比较迅猛,这也是出于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而中央省内的其他城镇,比如基特韦这几年转型也不错。”
莱茵市作为帝国中心,经济和工业实力最好不要太差,但是又不想承担过多的工业,所以新法兰克福市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兼顾这两点。
董宇接着说道:“除了莱茵市,马普托市和坎帕拉市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分别对应这些年来,国家对大湖区和南方地区的大力扶持,从而协调和均衡国家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而这两个城市,就是大湖区和南方地区的代表,除此外,姆万扎,基苏木,奥托,布隆方丹,新汉堡港等城市的经济增速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非五五和六五期间,大湖区和南方的省份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发展区域,而这些地区的工业化,也是东非近十年来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最后是太特市,太特市是现在帝国钢铁工业的中心,他的优势在于煤炭和钢铁资源丰富,同时还兼具赞比西河的航运优势,航运优势是过去东非其他钢铁工业中心所不具备的。”
“这样一来,即便未来太特省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枯竭,它依旧能够从海外进口资源,来稳定自己的地位。”
“更别说太特市处于波西米亚和马拉维工业区的衔接地带,这更有利于其资源的汇聚。”
除了这些优点以外,太特市因为处于内陆,所以兼具国防上的优势,战争时期,沿海容易成为打击目标,太特市就能够借助赞比西河发展航运,安全性又高于沿海城市,再加上他本身陆地交通,还有矿产资源优势的重迭,可以说是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
1929年,东非百万人口城市分布比较均衡,除了北方地区,还有西南以外,其他区域都有百万人口城市分布。
除了人口规模达到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中小城镇发展也可圈可点,比如金沙萨,本格拉,欣代,索约等等。
而工业和人口分布上,东部地区依旧占主要优势,中部,西部和东部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大湖区还有南方省份发展迅速。
北方地区虽然乏善可陈,但这并不意味北方没有进展,随着东南非共同市场的建立,北方地区的机会也开始增加,尤其是随着阿比西尼亚,南德意志王国等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市场也随之增长。
等到南德意志王国人口和经济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大改善东非北方的经济区位条件。
因为南德意志王国本身国土面积接近二百万平方公里,有形成大国的基础,只是其人口体量太小,不过南德意志王国人口突破千万规模,最长也就未来二三十年内的事。
……
随着时间发展,东非其他方面的统计数据也开始逐渐出炉。
“在1928年,帝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惊人的六千二百万吨,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二千万吨,比美国还要多一千多万吨,从美国近些年的钢铁产量判断,他们去年的钢铁产量应该在五千万吨以上。”
“虽然帝国依旧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但是就近些年钢铁产量的增速上,我们是不如美国的。”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1920年后,帝国一直在对钢铁产业进行调整,尤其是国有钢铁企业,淘汰了大批落后产能。”
“而这几年,钢铁产业增量中,很大一部分贡献来自民营钢铁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弗里德里希听着工业部的报告,对于目前东非钢铁产业发展,也有了大致了解。
近十年来,东非新增的两千万吨钢铁产量中,大一部分来自外资和东非民间投资,而东非钢铁产业的主力,也就是那些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则一直在更新设备还有限制产能的盲目扩张。
虽然,国有钢铁企业的产量变化不大,但是依旧在东非钢铁产量中占据大头,而且通过这些年的“瘦身”,变得更加精悍。
相对应的,过去十年经济整体上是过热的,东非市场上对钢铁的需求也快速增加,而国有企业产量跟不上,自然也就促成了外资和民间资本自动补齐市场上的空缺。
不过,世界钢铁产量发展最突出的还要属美国,美国的钢铁产量追平了前世同时期美国的钢铁产量,也就是五千多万吨。
要知道,本时空里美国在工业上可是有着东非和德国两个强大对手,东非作为新兴经济体不用多说,德国工业同样不容小觑,在战后迅速恢复,并且没有前世战败国条约的限制。
所以,美国钢铁产业在东非和德国两个同样比较强劲对手的竞争下,居然能达到前世同时期水平,这显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如今美国市场的“火热”程度。
尤其是和东非对比后,就更加明显,要知道东非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同时市场规模也要大于美国,毕竟东非人口接近两亿,而美国只有一亿两千多万。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海外市场的情况下,东非天然比美国多出将近八千万人口的市场,但是,美国的钢铁产量却只比东非少了一千万左右。
就算海外市场,美国和东非之间的差距也不可能太大,所以,美国的钢铁产量显然是不合理的,已经远远超过它自身对应的市场规模。
这也就意味,美国经济的泡沫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
东非钢铁市场,东非政府还能进行干预,而美国基本上是放任市场的野蛮增长,但是如今美国正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咆哮的二十年代,绝大部分美国人的理性已经完全丧失。
除了东非和美国这两个不能以常理推之的国家以外,德国钢铁在过去十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战后极短的时间里,德国的工业就全面恢复,因为一战中,德国本土基本没有受到太大打击,原本工业设施保存完整。
并且在战争后,欧洲其他地区重建,尤其是德国周边地区,也就是原主要交战区对钢铁需求十分旺盛,这让德国钢铁企业在战后吃了个饱。
截止到现在,德国的年钢铁产量已经突破了两千万吨,而前世德国在二战前,钢铁产量才达到这个水平。
就从钢铁产业发展的情况来说,如今的德国远比前世同时期更加强大,尤其是工业领域,德国已经是事实上的欧洲领头羊,反观英国和法国的工业,发展就相对缓慢了。
尤其是英国,这十年里英国的钢铁产业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整体上呈现衰退趋势,不仅技术已经落后,产量也越来越低。
也就是英国依旧有庞大的殖民地托底,否则的话,英国钢铁产业很有可能出现“大溃败”的局面。
不过,正是因为德国过于强大,这也让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戒备心日益上升,甚至已经有部分国家和苏联暗地里接触,从而扶持苏联来遏制德国的发展。
至于,东非和美国为什么没有这种待遇,那是因为东非和美国已经完全成了气候,根本没有被遏制的可能性。
而德国不同,虽然德国的工业和军事实力强大,但它对周边国家并非压倒性优势,这就让其他国家在对付德国方面,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而其中最好的对象就是苏联,苏联体量庞大,但是工业和军事能力远不及德国。
前世,德国因为战败的原因,所以采取和苏联的合作,让苏联的军事和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就比如两国联合研制武器等等。
而这个时空里,苏联也就没了这个机会,反而被德国严防死守,这显然极大限制了苏联获取军事和工业技术的途径,再加上沙俄和之前苏联对德国的糟糕战绩。
这使得整个国际社会都不看好苏联,假设两国发生战争,那大部分人都认为德国必然会取得胜利。
如此“贫弱”的苏联,显然需要一定的扶持,从而来达到部分国家制衡德国的需要,这其中就包括英国,法国,甚至是美国和东非这种域外国家。
法国反德的意图是公开的,而英国对德国也算新仇旧恨,至于美国和东非,同样不希望欧洲出现一个能够主导欧洲的强权出现。
因此,苏联就成为了这个被“选中”的国家,这也导致很多国家目前和苏联的关系十分微妙。
一方面他们仇视苏联,但是另一方他们又需要苏联来维持欧洲的平衡,所以,许多国家在对苏联的态度上十分矛盾。
可能也只有德,奥,日这三个列强,在肢解和扼杀苏联的态度是最坚定的了,他们和苏联有着直接的领土矛盾,意识形态冲突,利益冲突等等。
德国和奥匈帝国都对东欧市场十分重视,而苏联也想向西扩张,他们之间属于不死不休的关系,而日本和苏联的矛盾在于远东。
这是列强对苏联的态度,而非列强和苏联之间,奥斯曼帝国显然和苏联的矛盾也挺大,至于远东帝国和苏联也有领土上的纠纷,只不过这些国家实力太弱,即便他们和苏联有矛盾,却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东非对苏联的态度就十分暧昧了,就现阶段来说,苏联的存在对于东非利大于弊,东非可以打着反苏的旗号,加快进入中东,中亚等地区,扩大势力范围。
同时,苏联和东非之间的实力差距过大,所以东非对苏联并不太过担忧,苏联唯一能对东非产生威胁的也就是意识形态武器,可东非同样有反制苏联的办法,东非民众不是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被蛊惑的可能性小,同时,东非“工党”也能对苏联思想武器进行缓冲。
最后则是东非的沙俄流亡政府,虽然如今苏联政权已经稳固,但用来恶心苏联人还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苏联内部斗争严重,这也就意味着总有对苏联政府不满意的人,源源不断的出现,这些人里总有能被帝国主义国家“诏安”的存在。
实际上,随着苏联工党掌权到现在,也有将近十年时间,世界各国对苏联的“恐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一定程度的减弱,至少近期苏联在对外输出方面,就已经失败了两次,也就是匈牙利和远东帝国的两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