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826章 三日内!退敌!

第826章 三日内!退敌!

    “圣明啊,真是圣明!”

    “这哪是纨绔?这是贤皇!”

    “贤皇——这才是我等的皇!”

    声音从一人起,又传到两人、三人,渐渐蔓延开来。

    不知是谁先喊出一声:

    “陛下圣明!”

    随后更多的人加入。

    “陛下圣明!”

    “吾皇千岁!”

    “吾皇英武!”

    那呼声起初不大,像是被风卷着散开,可很快便一浪高过一浪。

    帐外,旌旗翻飞。

    在风声之中,那呼喊成了潮,汇聚成一股看不见的气势,冲上寒空。

    它不是奉承。

    不是恐惧。

    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敬与热。

    更多的士卒从远处赶来,听见呼声,也跟着高喊。

    有的人声音嘶哑,有的人泪光闪烁。

    他们喊着“陛下圣明”,

    又喊着“吾皇英武”,

    喊得天地都似震了一震。

    风越发狂,雪粒被吹得在空中打旋。

    旌旗下的火光映得每一张脸都亮了。

    那一刻,没人觉得冷。

    他们在这一夜见证了什么——

    一个皇帝,立在血与火中,

    以凡身行圣事,

    以剑立纲常。

    他无冠,却威临众生;

    无言,却令人信服。

    那呼声,一直持续到天微亮。

    直到晨光自北原的尽头缓缓升起,照亮了层层营帐。

    许多军士站在光下,仍在喃喃自语:

    “这样的陛下,千古难见啊。”

    “传言害人,今日我才知真主何样。”

    “贤皇——真贤皇!”

    后来,这夜的传说在北境传开。

    有人说,陛下夜巡亲问伤兵;

    有人说,陛下以身试药,为救同袍;

    有人说,他与士卒同食同宿,从不自居尊位;

    也有人说,他的刀,比风还快,

    可心,却比火更温。

    这些话口口相传,越传越广。

    最初是几句私语,

    后来成了军中夜话。

    再后来,便成了北境的歌谣:

    “雪夜有王来,火中立人间。

    一言定是非,一刀断奸顽。

    天子非纨绔,贤皇见北关。”

    歌声传出营外,随风散入远山。

    那一夜,北境的风,也似变了。

    再不只是寒。

    它带着热。

    带着信。

    带着一个帝王,重塑天下人心的光。

    ——从此,萧宁的贤名,彻底传开。

    他不再只是“昌南旧王”,

    也不只是那位“少帝纨绔”。

    他成了北境士卒口中的那四个字——

    “人主如天。”

    而那夜的火光,直到多年后,仍有人在梦中见到。

    他们说,那不是火。

    那是帝心,照亮了北境的夜。

    翌日清晨。

    天色微亮,曙光从远山的脊线透出一缕细光。

    北境的寒风,依旧刺骨。

    平阳城的军营内,炊烟正起,清晨的第一锅粥在大灶上咕嘟作响。柴火燃得正旺,焦香夹着米香,飘散在寒气未消的空气中。

    餐房内,坐着一队队军士。铁盔、甲胄堆在一旁,盔面上凝着霜。几人围着木桌,手中端着粗瓷碗,热气蒸腾,照亮了他们冻得发红的面庞。

    有人扒了一口粥,热气从鼻尖喷出,舒了一口气,抬起头来,忍不住又感叹了一句:

    “唉……昨儿个那一幕,我到死都忘不了。”

    这话一出,立刻吸引了周围几人的注意。

    “你又来了——”有人笑骂,“一早起来还惦记着。”

    “惦记?那可是咱陛下亲临的事!我这一辈子还能再见几回?”

    那人说着,神情里仍带着震撼,“你们不知道,当时那火光一照,韩守义的头一落地,连风都停了。那一刀,干脆得连血都没来得及喷出来。”

    旁边一名年轻士卒放下碗,眼睛瞪圆:“真有这么快?”

    “快?”那老卒子嗤笑一声,拍着桌子,“别说快,我都怀疑那刀不是凡铁。陛下那一出手,连我这几十年的刀都要羞死。”

    “那……那真是天子?”

    “还能有假?”

    “可我听说,昨日那位,不是叫宁萧?不是京中来的武将么?”

    “哈哈!”老卒子一声大笑,“你倒还在梦里呢!宁萧?那是陛下化名!他自己说的——姓萧,单名一个宁字。”

    那年轻军士一愣,手里的勺子都停了,嘴巴半张着:“萧……宁?”

    “对。”

    “昌南王?那位——”

    “没错!如今的大尧天子!”

    “……啊?”

    那年轻军士彻底呆住,整个人像被雷劈了一样。

    他脑子里嗡的一声,眼神一阵恍惚,半晌才结结巴巴地道:“可……可我听说陛下……陛下……不是……”

    “纨绔?”旁边一人接话,笑意冷峻,“我也听说过。说陛下什么都不通,诗书不读,兵法不懂,整日在坊间游乐。”

    “可你看看,昨晚那一刀,那一番赏罚——哪一点像纨绔?”

    “那是我见过最明断的皇帝!”

    “天子一出手,军心就定了。韩守义死,梁、杜两贼立斩。你想想,若换别人来,还得拖几日奏请、推诿,可陛下当场决断,不留一点拖泥带水!”

    “呵,我活这么大,还头一次看见有人能在一夜之间,把北境的军心收回来。”

    餐房里的气氛渐渐热了。

    每一张面孔上,都带着兴奋与敬畏的混合神色。

    靠门的一桌,有几名昨日才从后方调来的新兵,听得一头雾水。

    “陛下?我们陛下……亲自来了?”一人难以置信地问。

    “来了还不止,”那老卒喝了口粥,压低声音,“他这几日,一直就在我们营里。”

    “在营里?!”

    “对头!吃的就是咱这锅粥,住的就是东侧第七间帐。你说奇不奇?”

    “那……那我岂不是跟天子同在一个营里吃饭?”

    “这不正是说的嘛——这样的皇上,世间少见。”

    那年轻的士卒怔怔看着碗里浮着的几粒米,喉咙滚动,半晌说不出话。

    “他……他不嫌脏?”

    “脏?”那老卒笑得更大声了,“你昨晚若看见他在火边烤干粮、给伤兵抬柴,就不会问这话了。我们几个巡夜的兄弟,还跟他一块吃过冷肉呢!当时谁晓得那是陛下?”

    一旁有人点头附和:“我亲眼瞧见的,他替一个冻僵的士卒盖了披风,那人还傻乎乎地道谢,叫他‘宁兄弟’。”

    众人哄笑。

    笑声中,却没有半分轻佻。

    那笑里带着震动,带着心底深处的暖意。

    “我昨夜都睡不着。”一人感叹着道,“想着那样的人,竟是陛下。原以为天家的人都高高在上,可原来,他和我们一样。”

    “可比咱们更像个男人。”

    “更像个将军!”

    有人捧着碗,热气扑面,眼中有光,“你们没看见,当陛下说‘主将有罪,军士无罪’那句时,帐里所有人都哭了。”

    “那声音,就像是把压在我们心头的石头一下掀开。”

    “多少年了,北境的血流多少,功劳记谁头上?上头那帮人,只晓得报功改簿,可陛下不同,他全记着。”

    “陛下说:‘我这几日微服从军,一切都看在眼里,不会让大家失望。’”

    “这句话,我这辈子都不忘。”

    “我也不忘!”

    话一出口,几人齐齐抬头,彼此对望,眼中都是热。

    一名中年偏将放下碗,沉声道:“兄弟们,这一次……我们是真的有主心骨了。”

    他声音不高,却极稳。

    “陛下来了,我们就不怕了。”

    话音落下,几名年轻的军士不自觉地挺直了腰。

    有人忍不住轻轻拍了拍桌子,低声却笃定地道:

    “这样的皇上,就算叫我去死,我也认。”

    餐房的空气一时静了几息,随即笑声与赞叹声又起。

    “咱北境这仗,值了!”

    “我听说,昨日那蒙统领也跪下了吧?”

    “是啊,当众跪的,亲口称‘陛下圣明’。”

    “那可真是有生之年啊!”

    一阵笑声,又掺着感叹。

    新来的士卒仍是半信半疑:“那……那当真不是传言?不是演的?”

    “演?”

    老卒一拍桌,笑出声来,“你要是看见那梁、杜二人的脑袋掉地的样子,就知道那可不是演的。那刀快得跟风似的,连蒙统领都不敢喘气。”

    “那一刻,我才晓得,什么叫天威。”

    “天威……”那年轻士卒喃喃重复,忽然觉得背脊一凉,又是一热。

    “这样的天子,不枉我在北境十年。”

    “对!”

    “他不是纨绔,他是贤皇!”

    有人轻轻一拍桌面,声音里带着坚定的信念,“我早说,传言靠不住!哪有纨绔肯吃军饭、踏雪夜巡?那都是胡编的。”

    “是啊,那些京中官爷,怕他改革动了他们的权,才往外放话,说他昏庸无能。”

    “可咱们亲眼看见了——陛下比他们都明白,比他们都硬气!”

    这话一出,众人纷纷点头。

    有个老卒低声叹息道:“若是让那些在京里写文章骂陛下的读书人来北境看看,就知道什么叫真英主。”

    “这才是咱们的皇上。”

    他们说着,热气裹着笑声,混在锅烟里往上飘。

    窗外的风也似乎暖了几分。

    有人打趣道:“看来咱们平阳营这几日要热闹喽。”

    “怎讲?”

    “传出去啊!你当这事能藏得住?今日午后,怕是连北原的边垒都得传遍。”

    “传遍才好!”有人大笑,“叫天下都知道——陛下不是纨绔!他在前线,他在咱们中间!”

    这笑声带着豪气,穿过灶烟,穿过营门,散向晨光下的平阳。

    远处号角初响,旗帜猎猎作声。

    军士们收起碗,披甲而起,笑意仍在脸上。

    有人在走出门前回头看了一眼那冒着热气的锅,轻声道:

    “昨日吃的是粥,今日吃的是心安。”

    ——这话,被一旁的同袍听见,记了一辈子。

    那一日,整个平阳营的人都在说:

    他们的皇上,不在金銮殿上。

    他在雪地里,

    在火光旁,

    在他们身边。

    那一刻,北境真正的“心”,才被点燃。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

    清晨的风从平阳城北面的城垛掠过。

    带着一丝寒意,卷着夜里未散尽的雾。

    薄雾像一层淡白的纱,将整个军营笼罩。

    远处号角初鸣,声线低沉而长,似是从天边传来,又似从地底涌起。

    中军大纛之下,旌旗无声地垂着,旗面的血色在晨光里微微泛冷。

    帐前的守卫笔直而立,寒气凝在眉上,化作一层细霜。

    帐内火盆正燃,淡淡的炭香与铁味混在一起。

    萧宁坐在案后,身着一袭素黑朝袍,衣襟上并无金线装饰。

    整个人却自有一股不容侵犯的沉稳气势。

    他的面容在火光与晨光的交汇下显得更冷,仿佛连呼吸都带着一种克制的静。

    赵烈立在他面前,盔甲上还沾着未化的霜花,那是他一早巡营回来的痕迹。

    他站得笔直,却有些局促,沉默了许久,才抬起头。

    “启禀陛下——”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夜里未眠,嗓音里混着疲惫。

    “关于平阳的军情,属下已整理完毕。”

    萧宁微微抬眼。

    “说。”

    赵烈的喉结轻轻动了动,他吸了一口气,却没有立刻开口。

    手里的军报纸卷在掌心,边缘被他不自觉地攥皱。

    那短暂的沉默,让帐中的空气愈发凝重。

    萧宁察觉了。

    他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望着赵烈。

    那双眼平静、深远,像是看透了人心,也像是给人留着台阶。

    “有话,直说。”

    萧宁的声音不重,却带着一种不容推辞的笃定。

    赵烈心头一震,他咬了咬牙,终是抬起头来。

    “陛下——”

    他顿了一下,那声“陛下”在唇齿间滚了一圈,才沉沉落地。

    “陛下也在此多日。”

    “就算属下不报,想必陛下对平阳的军情,也已看得七七八八。”

    萧宁没有答,只是微微点头。

    赵烈的声音低下去。

    “属下有几句话,不敢说,却又不说不行。”

    萧宁看着他,神情淡然。

    “说。”

    赵烈的唇线绷着。

    他抬起头,目光里隐约有些迟疑,又似在衡量用词。

    片刻之后,他终于开口。

    “虽然……陛下如今振奋军心,平阳城内的士气也稳了下来。”

    他的话一顿,眼神在沙盘上掠过,那一处处标记的红点,像是被鲜血染过的印记。

    “可是——”

    那一声“可是”,带着无奈与压抑,像是在冰面上砸开一条缝。

    “咱们的人,还是太少。”

    萧宁的目光微微一凝。

    他没有说话,只是听。

    赵烈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急促。

    “属下今晨亲自去数了援军。”

    “从夜到晨,点过三次。除却禁军、辎重与传令,能上阵的,不过一万。”

    “一万。”

    他重复了一遍,声音低沉,带着几分苦涩。

    “后续,也未再见援兵抵达。”

    “探子来报,大疆国那边,昨夜已经开拔。”

    “依照行军速度,只怕今明两日,便要兵临城下。”

    帐内的火光在跳。

    炭星在赵烈的话声间“啪”的一声炸开。

    “若只有这一万人,加上城中不到三万的残军,总计也不过四万。”

    “对面,足有三十万叛军。”

    他说到这里,声音有些哑。

    手指在桌边轻轻一抖,却又立刻收回,握成拳,贴在身侧。

    “陛下……属下实在担心,这仗——怕是不好打。”

    说完这话,赵烈再也不敢抬头。

    他低着头,呼吸有些乱,心跳在胸腔里砰砰作响,几乎要撞出声来。

    空气里一时寂然无声。

    只有外头的风,掠过旌旗,卷起猎猎的响。

    火光映在沙盘上,照出一片片起伏的影子,像山,也像刀。

    萧宁静静地看着那幅图。

    没有答,也没有问。

    只是手指在案几上极轻地一点。

    那声音极轻,却像是在心头敲下一锤。

    赵烈等着。

    他以为陛下会皱眉、会叹息、会下令。

    然而没有。

    萧宁只是抬起头,眉目间依旧是一贯的沉静。

    “我知道了。”

    他语调平缓,如常人听风,如常人说话。

    “属下担心援军不足——”赵烈急声想解释,可那句“担心”刚出嘴,就被萧宁的目光压了回去。

    那目光并不严厉,却让人心口发紧。

    赵烈低着头,额角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落在盔甲的边缘上,发出细微的声响。

    帐外风声起伏,旌旗猎猎,仿佛也在为他那句“恐怕不好打”而掀起波澜。

    可萧宁只是抬起手,轻轻一按。

    那动作不急不缓,却仿佛将所有的喧哗都压了下去。

    “赵烈。”

    他开口。

    声音低,却稳。

    “援军虽少。”

    他略微顿了顿,指尖轻敲桌案。

    “但若只是防守——已经足够。”

    赵烈抬起头,像是没听懂。

    那一瞬,他的喉咙有些干,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

    火光照着他脸上细微的抽搐,他整个人僵在那里。

    “陛下……防守?”他试探地问。

    萧宁的目光转过来,平静如镜。

    “不错。”

    “防守。”

    他语气淡然,仿佛这两个字本就理所当然。

    赵烈怔怔地望着他,呼吸几乎忘了该怎么调。

    “陛下,属下愚钝,不敢妄言……可如今敌军势大,我方兵少……若仅防守,恐怕——”

    “恐怕?”

    萧宁抬眼。

    那一瞬的目光,像一柄被鞘藏太久的刀,明亮、锐利,却不带一丝情绪。

    赵烈心头一跳,话顿时噎住。

    他看见萧宁的唇角微抿。

    “此番敌军,不敢南下。”

    那声音很轻,却像一粒铁珠坠入水面,溅起层层涟漪。

    “平阳城,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战。”

    帐中寂静无声。

    连炭火都似乎安静下来。

    赵烈张了张嘴,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应答。

    他脸上的血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震慑后的茫然。

    “陛下的意思是——”他艰涩地吐出几个字,“他们……不会再往南?”

    萧宁微微颔首。

    “不会。”

    “这场仗,他们打不下去,也不敢打下去。”

    “平阳,就是他们能走到的尽头。”

    赵烈一怔,心头的惊疑愈深。

    “可是……”

    “可是他们有三十万。”

    “是。”

    “而我们只有不到四万。”

    萧宁的声音依旧淡淡。

    “所以,你以为他们必然攻下平阳。”

    “属下不敢妄断——”

    “无妨。”

    萧宁的声音打断了他。

    “你心中怎么想,就怎么说。”

    那平静的语气,让赵烈心底微微一动。

    他深吸一口气,低声道:“以人数而论,敌我悬殊。若大疆真全军压上,我们守三日已属不易,更别说三日后敌退。”

    他说完,抬起头,眼神里有惶然,也有不解。

    那目光中带着军人的直率。

    可对上萧宁那双眼后,他又立刻垂下。

    那是他看不懂的目光。

    冷静得近乎不可思议。

    萧宁轻轻抬手,拿起案旁那支短笔。

    他随手在沙盘边缘点了一下。

    “平阳在此。”

    他指着那一点红墨。

    “南下的道,只有一条。”

    “这条路,只有守住,他们就永远没有南下的机会。”

    赵烈怔怔看着。

    萧宁的语调依旧平缓,像是在陈述极平常的事。

    “而我们,只需要守三天,三天之后,大局可定!”

    赵烈的喉咙轻轻滚动。

    他听不懂这话的意。

    他看着沙盘,听着陛下的语气,那种从容与笃定,仿佛胜负早已在他心中定下。

    “陛下……”

    他低声,“属下愚钝,不明白。”

    “没关系。”

    萧宁的声音轻了一些。

    “你只需记着——此战,只需守住。”

    “守三日。”

    “三日之后,他们必撤。”

    赵烈怔了。

    “三日……”

    他低声重复,像是在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三日。”

    萧宁再次开口。

    “你让军中传令——平阳守三日,三日后自安。”

    他说这话的时候,神色极静。

    静得像风前不动的一池水。

    赵烈看着他。

    越是平静,心中越是发颤。

    他想说点什么,却发现舌头打结。

    眼前的陛下,似乎比昨夜更冷,也更稳。

    那份从容,不是轻慢,也不是盲信。

    是一种让人无法质疑的信念。

    他忽然觉得,自己再说什么都显得多余。

    空气里只剩下火光的跳动与笔尖敲击沙盘的声音。

    那一声声,像是在数命。

    过了许久,赵烈才勉强出声。

    “陛下如何确定,三日内,他们会退?”

    萧宁的目光落在他脸上。

    “放心吧,他们一定会退!”

    赵烈微微一震。

    “一定?”

    “是。”

    “可是,这,这怎么……”

    “我知道,你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你放心就可以了。”

    那句话落下的瞬间,赵烈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心跳。

    帐中的空气仿佛被抽走。

    他站在那里,半晌动不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