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看到了自己想象的场景一般,李世民开心的笑了。
想要拿走自己的东西,哪有那么简单?
李世民找了一个舒服的姿势躺了下来,任谁都能够看得出来,他现在心情十分愉悦。
李承乾闻言先是一愣,没有想到还有另一层意思,这招或许就叫挑拨离间?还是隔山观火?
他看向自己的老爹,突然之间感觉好像那么的熟悉,跟某人的行事风格如出一辙。
而他老爹脸上的笑容看上去是那么的阴险狡诈。
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底是谁影响了谁呢?
“行了,这件事你就观望好了。”看到发呆的李承乾,李世民摆了摆手:
“朕听闻今年科举取士寒门子弟减少了近半,你可知道此事?”
“启禀阿耶,儿知道此事。”
听到老爹转移话题,李承乾连忙清醒过来。
“你可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李世民随即问道。
李承乾摇了摇头:
“这个儿不知,或许是今年科举的寒门数量少了的缘故吧?”
李承乾也不确定原因,他平日里那么多国家大事,科举这种事都有专人所为。
结果汇总到三省阅览核验,最后才会呈给他看,他看到的都是结果。
“你呀,这科举乃是朝廷选才的重中之重,你居然还如此掉以轻心。
被人钻了空子都不知道。”李世民笑容消失,埋怨道。
“钻了空子?阿耶的意思是科举有漏洞?”李承乾有些惊讶,科举已经十年之久。
从未听说过有什么漏洞啊。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科举当然也不是,只要用心去观察,很容易被人所利用。
这十余年来科举制一成不变,有些漏洞已经被有心人知道。
朕查阅过近年来的取士记录,发现高中的寒门子弟和平民逐渐减少,世家士族的人逐年递增。
虽然做的很隐秘,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
说罢李世民对着王德招了招手,后者会意拿出了几份奏疏递给李承乾。
李承乾接过一一打开查看,发现是最近几年上报的科举结果。
他按照年份对比,确实如自己老爹所说,中举的寒门子弟逐年减少,反之各大世家士族的子弟每年都在增加。
只不过这个现象并不是那么明显,数量非常稀少,可这几年下来,积少成多。
科举取士,本来入取的人数就不多,各科人数加一起不过几十人。
“阿耶恕罪,是儿疏忽了,幸亏阿耶发现及时,不然在过几年恐怕又要多出来不少的世家官员。”
李承乾起身告罪,他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李世民摇头道:
“这并不怪你,若不是朕闲来无事想看看状头是谁,也不会发现其中的不妥。
这科举选材乃是前朝隋炀帝兴起,到了我朝后由老十改变制度,其中不少细节都没有完善。
对于科举我们缺乏经验,没有想到会有人敢在科举上做手脚也是正常。
早起科举大多由魏征房玄龄等人主持,他们为人刚正不阿,爱惜自己的名声,自然是不会做这等事情。
可到了后期,大家对科举之事懈怠了,安排下面官员执行,被他们钻了空子。”
李世民也没有办法,科举这个东西兴起不久,很多东西他们也不懂。
连科举制度都是李慎在十年前改的。
而且十年来一直都没有改动过。
“可恨至极!儿回去后一定会严查。”李承乾有些怒不可遏,这几年都是他在监国。
自己老爹主持朝政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轮到自己监国就出了这么大的事,这不就是说自己好骗么?
自己可是要继承江山社稷的皇帝,拿我当昏君么?
一想到这,李承乾就火冒三丈。
“查一查也好,不过恐怕是查不出什么来,这都已经过去这么久,想要找到罪证不太容易。
不过查一查,也能给他们一个警告,让他们知道,你在关注此事,也好让他们收敛一些。”
李世民闻言赞同道,虽然查不出来什么,但至少要让这些人知道,他们的龌龊事被发现了。
以后再想要做的时候,也要想一想了。
李承乾听后明白确实如此,这种事过去这么久,罪证早就被他们销毁了。
“不。”李世民说完,突然又摇了摇头。李承乾好奇的看着自己老爹,不什么啊。
李世民坐了起来:
“高明,先不要查了,这个时候查不查没有什么意义,也查不出来什么。
要给他们一次教训。”
“那不知阿耶可有什么良策?”李承乾虚心求教。
“呵呵,当然要给他们一个出其不意,别忘了我李家还有个搅屎棍呢。
这种事交给他最为合适,科举制度是他想出来,他对其中的门道应该比其他人更加清楚。
这样,明年开春的科举,你下旨由老十主持。
不用提前说,不要给他们准备的时间,让老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知道这次,这个逆子又会搞出什么动静出来,说不定他还会将科举的漏洞完善呢。”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觉得开心,他就喜欢看李慎跟世家的博弈,顺便还能解决一下科举的问题,一举两得。
要论搞事情,整个大唐谁能有李慎能搞。
“呵呵,阿耶圣明,这种事让十弟去做的确再好不过,他对科举最为了解。”
李承乾也笑了,这对父子相互算计,已经形成了习惯,这么得罪人的事情老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慎。
他在想若是李慎知道了这件事,会有什么反应呢?
“好了,没什么事了,朕有些乏了,你回宫吧。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你来办,旨意也由你来下。”
李世民又重新躺下,眼睛也闭了起来。
李承乾见此连忙起身,
“那儿告退。”
李世民嗯了一声,李承乾退了出去,今天对他来说受益颇丰。
自己老爹传授的经验足够他回去消化一段时间了。
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这还要感谢远在万里之遥的那个弟弟呢,要不是他这么能闯祸,自己哪能看到这样的场面。
震慑功勋,与世家谈判。、
(唐朝科举一年只有一次,为常科考试,每年秋冬报名,来年年初考试。
还有一种叫制科考试,属于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
状元不叫状元,第一名叫状头,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榜眼,探花的的词,这是宋朝以后才有的。
反正就是第二第三名吧,也没有前三甲一说,这一说法是明清时期才有的。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