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祸害大明 > 第 989 章 徐二愣子!

第 989 章 徐二愣子!

    当时,朱元璋正在家乡招兵买马,而徐达才迟迟赶来投军。

    在朱元璋率领军队渡江,并成功攻占金陵之前,徐达的资历尚浅。

    因此,在朱元璋的军帐中,徐达只能坐在下首位置。

    然而,徐达的贫苦出身却遭到了降将谢再兴的轻视。

    谢再兴对徐达根本就是不屑一顾,又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呢?

    然而,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却对这件事情格外上心。她深知徐达的才能和品德,认为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于是,为了能促成这门亲事,马秀英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所剩无几的嫁妆,并亲自送到了谢再兴的府上。

    面对马秀英的诚意,谢再兴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勉强松口,同意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徐达。

    就这样,一段看似不那么般配的婚姻就此敲定。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比徐达小四岁的朱文正,本应是徐达的子侄辈,却娶了谢再兴的大女儿;而与朱元璋同辈的徐达,反倒娶了谢再兴的小女儿。

    这一局面实在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其中的缘由,朱元璋心里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

    在他的大儿子朱标降生之前,朱文正实际上就是他的继承人。

    所以,他之所以会如此精心地安排这两段婚姻,其中缘由实在是令人深思。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他早已今非昔比,不再需要通过拉拢他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了。

    就在这时,汤和敏锐地捕捉到了朱元璋脸色的细微变化,他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地趁热打铁,滔滔不绝地谈起了那些如烟的往事。

    “上位啊,您可还记得当年的那一幕吗?”汤和的声音略微有些激动,仿佛那段记忆依然鲜活地存在于他的脑海之中,“那时,郭子兴被孙德崖围困在家中,形势可谓是万分危急啊!可您却毫不畏惧,孤身一人毅然决然地跑去救人。最终,您成功地救出了郭子兴,整个过程,可谓是惊险万分啊!”

    汤和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回忆当时的情景,然后接着说道:“而且,您和老郭明明已经谈好了条件,只要孙德崖一放人,他就会既往不咎。可谁能料到,那郭子兴竟然是个言而无信的老王八蛋!他一出城就立刻反悔了,趁着孙德崖的部队缺粮,他竟然又把孙德崖给抓了起来!”

    说到这里,汤和的语气越发愤慨,额头上也冒出了一丝冷汗,“这可把孙德崖的部下给气坏了,他们误以为是您出尔反尔,于是一怒之下,就把您给绑了起来!”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汤和仍然心有余悸,他不禁感叹道:“那时候,真的是十万火急啊!我们兄弟几个身上的武器都被孙德崖的部下给收走了,大家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急得在那里团团转,却又束手无策!”

    朱元璋陷入了回忆,当年,徐二愣子像一阵风一样,从孙德崖家里的厨房冲了出来,手里紧紧握着一把寒光闪闪的菜刀。

    他的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的青筋凸起,仿佛能听到他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

    只见他二话不说,将菜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锋利的刀刃紧贴着他的肌肤,只要稍微一动,就可能会让鲜血喷涌而出。

    他的双眼瞪得浑圆,死死地盯着孙德崖的上百名部下,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道:“朱重八是我大哥,谁要是敢动他一根毫毛,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不要,也要溅他的浑身是血!”

    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一股决绝和狠戾,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为之一震。

    那些原本气势汹汹的部下们,此刻都被徐二愣子这不要命的举动给吓住了,他们面面相觑,一时间竟然没有人敢上前一步。

    “至今,我都还记得孙德崖那群部下的表情,一个、两个的,全被老徐那股不要命的愣劲给吓唬住了!”汤和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仿佛那一幕就在眼前。

    “要不是老徐连命都豁出去了,代替你给孙德崖当了人质,搞不好你的小命就给郭子兴那老王八蛋给害死了!”汤和越说越激动,对郭子兴的不满也愈发明显。

    听到汤和对郭子兴一口一个“老王八蛋”的叫着,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他斜着眼睛瞟了一眼汤和,眼神里充满了不满。

    “说谁老王八蛋呢?那是咱的义父兼老丈人,你说话的时候,最好放尊重一点!”朱元璋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看到朱元璋发火,汤和吓得浑身一颤,连忙陪着笑脸道歉:“对,对,对!您说得太对了!您看我这张破嘴,怎么老是没个把门的呢?我真是该打!”

    说着,汤和一边给朱元璋赔着不是,一边抬起手狠狠地给了自己脸上两个巴掌。

    这两个巴掌打得又响又脆,汤和的脸颊瞬间肿了起来。

    朱元璋见状,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但脸色依然阴沉得吓人。

    汤和见状,知道朱元璋还在气头上,便赶紧继续说道:“上位,您消消气,我知道我错了。

    不过,您刚才提到的大眼,也就是徐达,他这个人除了有时候认死理之外,其他方面,那可真是没得说啊!”

    汤和的话让朱元璋想起了徐达这些年来的种种表现。

    徐达就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跟着他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

    尤其是徐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壮举,更是让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在封赏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却不得不将徐达排在李善长的后面。

    这并非是因为徐达的功劳不够大,而是因为自古以来的传统——开国功臣第一位的位置,向来都是属于文臣的。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武将的地位越高,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大。

    尽管徐达对他忠心耿耿,但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他也只能做出这样的安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