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武侯墓位于陕西汉中的定军山脚下,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也曾幻想过能够与他心目中的偶像一同回到长安。
然而,如今的他已步入不惑之年,岁月的磨砺让他逐渐失去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于是,罗贯中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秦王这个极其荒谬的提议,他挺直身子,朗声道:“启禀大王,如今的西安府已非昔日之长安城,物是人非,时过境迁。
诸葛丞相一生为国为民,丞相已经入土为安,长眠在了汉中,老臣私以为还是最好不要打搅丞相安眠为好。”
罗贯中这番话的意思很明显,现在的西安府不过是大明朝的一个藩封之地,与昔日的国都长安相去甚远,将诸葛亮的陵墓迁至此处,实在是毫无意义可言。
然而,朱樉却不以为意,他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缓声道:“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孤能够让西安这座城市恢复昔日长安的荣光,重现那万国来朝的汉唐盛世之景呢?”
朱樉的这番话显然是在自我吹嘘,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面对秦王如此“豪言壮语”,罗贯中却显得异常平静,他的面色如一潭静水,没有丝毫波动,仿佛对朱樉的夸夸其谈早已习以为常。
朱樉见状,心中不禁有些诧异,他原本以为自己的这番话会引起罗贯中的惊叹或附和,却不想对方竟然毫无反应。
于是,他一脸狐疑地看着罗贯中,不解地问道:“老罗,你为何一言不发啊?难道你对孤的计划有何异议不成?”
罗贯中并没有立刻回应,他只是抱着双臂,面无表情地凝视着对方,那冰冷的目光仿佛在说:“我就静静地看你在这里信口胡诌,看你能把牛皮吹到什么程度。”
君臣二人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对视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气氛异常凝重。
过了好一会儿,还是罗贯中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忧心忡忡地说道:“大王,军中的粮草所剩无几,最多只能再支撑半个月了。半个月之后,那二十多万将士可就要面临断粮的窘境啊!”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无奈。
接着,罗贯中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老臣心里实在没底,所以今天特地前来,就是想问问大王,您到底打算拖延到什么时候才向朝廷上书,请求调拨川陕的粮草来缓解军中的燃眉之急呢?”
他的话语毫不客气,甚至带着些许质问的意味,显然对目前的状况感到十分担忧。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即使朱樉现在改变主意,立刻派出一匹快马将奏疏火速送往京城,然后等待兵部和户部完成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来调拨粮草,再加上这几千里的遥远路程,以及朝廷派人押运粮草所需的时间。
等粮草真正到达军中时,已经太晚了。
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黄花菜都已经凉透了。
罗贯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非常直白,贵州这个地方的土地十分贫瘠,根本无法养活那多达二十多万的官军以及将近六十万负责后勤供应的民夫。
要想解决目前这迫在眉睫的困境,只有一个办法可行,那就是从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这两个巨大的粮仓中调集粮草过来。
对于罗贯中话中的含义,朱樉自然是心知肚明。
然而,此时此刻,他心中的忧虑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无法平静。
他最为担忧的问题并非是大军的粮草供应,而是朱文正和他那位便宜小舅子邓镇押送的“那批货”。
这“那批货”对于朱樉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利益,更关乎他未来整个计划的成败与否。
如果“那批货”不能按时并且平安无事地抵达贵州,那么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所有的计划都可能会因此而夭折。
朱樉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他这个人向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在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之前,他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的。
尽管心中焦虑万分,但朱樉还是强作镇定,决定按照原定计划行事——按兵不动。
他相信朱文正和邓镇的能力,也相信他们会想尽办法确保“那批货”的安全。
但同时,他也在心里默默祈祷着,希望一切都能顺利进行,不要出现任何意外。
于是朱樉不慌不忙地说道:“老罗啊,我知道你此刻心急如焚,但你先稍安勿躁。关于粮草的事情,我自然会有妥善的解决之法。”
然而,当罗贯中听到秦王再次以这种敷衍的理由来回应他时,心中的愤怒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
罗贯中怒不可遏地质问道:“老臣至今都记忆犹新,就在上个月,大王您亲口对老臣说过‘山人自有妙计’!”
他的声音因愤怒而略微颤抖,“可如今,一个多月已经过去了,老臣斗胆请问大王,您的妙计究竟用在了何处呢?”
朱樉闻言,不禁一怔,他猛地转过头,目光落在了身旁那身男装打扮的刘莫邪身上,满脸狐疑地问道:“我真的是这样说的吗?”
此时,伏在案上正专注于整理公文和文书的刘莫邪,似乎感受到了朱樉的注视,她缓缓抬起头,美眸流转间,轻轻地点了一下脑袋,以示肯定。
朱樉见状,顿时老脸一红,他心知肚明,自己哪里有什么妙计啊,不过是信口胡诌罢了。
此刻,他的心思完全不在粮草问题上,而是一心挂念着他的“那批货”的下落。
看到秦王如此轻描淡写的反应,罗贯中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仿佛火山喷发一般喷涌而出。
他瞪大了眼睛,满脸怒容,难以置信地看着秦王,心中暗自咒骂道:“这个秦王,难道他就完全不把二十四万兄弟的口粮问题当回事吗?”
罗贯中越想越气,他觉得秦王作为三军统帅,竟然如此不负责任,实在是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