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确实是在耍无赖。
他没有攻陷天竺的计划,毕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国度目前还算友邦,不好说灭就灭。
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谨弟对他讲过这个国家的情况。
如果大明是沉睡的巨龙,那他就是一只沉睡的蛆,一旦苏醒,就会变成一堆蛄蛹的虫...
其国内复杂的种姓制度,以及那难以治理的人文、地理环境,令人堪忧的生活习俗,不管谁来了都得摇摇头,叹一声这地方狗都不要。
但威慑,还是要威慑的。
一来要好生震慑一下,这个夜郎自大、自以为是,又很不老实的家伙,让他赶紧回去睡觉,
二为接下来的西行之路打个样,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收起不该有的小心思。
让天竺这边交人,自然是交不出来的,只能派出使者求饶。
只可惜,大明这次的态度很坚决,压根没有和谈的意思。
就在第三日约定时间一到,整条恒河流域沿途的城市,几乎同时遭到进攻。
哪怕他们早早做好了准备,可始终没人敢还手,也没人能还手。
因为哪怕对面只有一艘战舰,也能对他们的城防形成绝对的火力压制!
难以想象,一舰破一城,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而遭遇最多炮火袭击的,是英国人所在的底里。
底里紧依恒河上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天竺的首府。
这样的地方,自然有重兵布防。
天竺又是个种姓制度明确划分的国度,而最高阶的婆罗门,亲卫的武装自然远远优于下面的部队。
就像这一次,英国人发给他们的装备,优先装配给了刹帝利。
而那些正和莫卧尔人玩命的平民,手里拿着的不知是淘汰了多少代的劣等品。
可饶是他们装配了如此精良的武器,在大明的炮火下,也不过多挺了几个时辰而已。
面对西洋舰队的进攻,藏身于底里的英国佬,瞬时回想起了当初的恐惧。
他们无心反抗,而是调集舰队,准备在天竺人投降之前开溜。
可没想到,刚刚航行到恒河上不久,就被大明的风帆快舰团团包围。
“等你们很久了。”
孙吉瑞龇着牙,傲然立于甲板之上:“老老实实的回家不好吗?非要在这里搞风搞雨?”
“押走,敢反抗者,格杀勿论!”
很明显,这一次发起奇袭的目的,并不简简单单为了威慑。
这支英国舰队也是大明的重要目标之一。
只不过目前英国和大明还处于‘和谈’期,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宣战。
若是当初那群天竺佬,拿着英国人给的武器来找大明的麻烦还好,直接就可以给他扣一个‘驱使’的帽子。
但谁知道那群天竺佬,拿着英国人的武器不干正事,跑去和莫卧尔人打成了一片?
之所以不宣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谨现在还没有支援到位。
在没法保证朱高燧安全之前,朱棣没必要去触怒那个疯子,导致不可逆的情况发生。
这支英国舰队很快挂满了白旗,宣布投降。
倒不是他们没骨气,实在是想还击都不知道如何还起。
火炮被陈祖义那群海盗,扒的只剩主舰上的几门,拿头还击啊?
还个嘚儿!
俘虏这支英国舰队后,朱棣也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
没收他们的武器,将他们打散押入随行的福船看押,也就没再当回事。
至于他们的战船,当时就被改装成货船,跟在舰队后面,当成随时准备拉货的驴。
没办法,虽然这些船也是战舰,但大明海师的儿郎,是真的看不上这几条破船...
面对大明海师骤如疾风的进攻,天竺摆出瑟瑟发抖的态势,甚至做好了灭国的准备。
但他们仍准备做出最后的抵抗,如果大明一定要打,他们就把大明拖进持久战的泥沼里。
甚至一度做好了迁都的准备。
不过,无论是郑和也好、曾永胜也罢,还是手下的将士们,都贯彻执行了当初定下,那快进快出的战术。
就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瑟瑟发抖,准备以平民之命相拼的时候,大明的舰队,却在这个撤兵了。
等他们反应过来,舰队早已航行在大洋之上。
“陛下,剩下的事情如何处置?”
朱棣背着手站在甲板,眯着眼享受着迎面而来的海风:
“给太子发报,他自然会知道该如何处置。”
“臣,遵旨。”
..........................
远在大明的朱高炽,接到皇爹的电报后,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召内阁议事。
而朱棣炮轰底里的军事行动,也彻底暴露了他从京城溜走的消息。
朱高炽无语的挠着头,心说您可真是我爹,活爹!
当初说悄悄的走,不许我声张的是你。
现在突然指挥西洋舰队进攻天竺,差点没给人打灭了国的还是你!
当你的太子太难了!
但这烂摊子他得收拾,屁股也得继续擦。
其实对天竺那边,还是很好解决的。
就冲他敢收留英国佬舰队和勾结陈祖义这两条罪名,给他锤烂了都不过分。
“杨先生,礼部尽快拟定个人选出使天竺,打归打,但也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挨的打,若不表达诚心,国书致歉,那就还有下次!”
朱高炽少见的发表主战的意见,让他的太子师们满心疑虑。
虽然苏谨才是朱高炽唯一官方承认的先生,但东宫詹事府,还是有他名义上的老师。
不过这些所谓的先生,想要通过耳濡目染,去改变这位太子爷对士族文官的‘误解’,似乎想的有些多了。
在苏谨的刻意培养下,朱高炽早非那个儒雅敦厚的胖子,而是典型的‘拿来主义’。
官员们好使、听话,那就用,不好使不听话,那就滚蛋。
至于想从言传身教改变他的想法,纯属扯淡。
上一世的他,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又不受父皇待见,自然要依靠这些文官来为其造势。
可这一世,太子的位置稳的不能再稳,父皇对自己的成见也没那么深,早已看清是非本质的他,怎么可能还被忽悠?
对于朱棣‘外逃’的消息,其实大家都猜测出个大概。
现在消息一露,立马就有人开始上蹿下跳,弹劾陛下,弹劾苏谨。
反正他俩都不在,骂几句又如何?
更何况陛下没有任何旨意下达,就孤身闯到海外,只留下个太子监国,骂两句不是应该的?
朱高炽果然是个仁厚之君,知道消息后没有生气,更没有杀他们的头,只是命人把他们拖出门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板子。
这群大臣这时才明白,原来继洪武爷和永乐帝两位之后,这位太子爷貌似也不是好惹的主...
收拾完这些多嘴的官员,太子炽也算立下了威,紧接着就宣布第一道太子诏:
“诏两江巡抚苏根生即日回京,接任兵部尚书一职,入内阁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