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大明面对的不仅仅是连绵不绝的天灾和极端的气候,外部的敌人就更不用说了,极端的气候,恶劣的生存环境,屁股后面还有一只饕餮在追赶着他们,想要将他们吃干抹净,想要活下去就只有南下入主中原。
而在内部,吏治腐败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地主官绅阶层根本不在乎底层人民的生死,甚至恨不得将底层人民的最后一滴油水榨出来。
阶级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种极为可怕的程度,犹如烈火烹油。
这个时候只需要一点火星,就可以彻底点燃底层人民的怒火。
朱由检即位没多长时间,陕//西的王二、高迎祥等人便领导饥民起事,转战陕晋。
农民起义正式拉开了帷幕。
位于京师的朱由检焦头烂额,他陆续启用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将抚剿农民起义军。
但这个时候的朱由检拿不出钱来,而且他也逐渐认识到了朝堂上那些张口闭口都是圣人之言的东林党人根本帮不到自己,不拖后腿都算是好的。
看似他一道旨意就能换了内阁首辅,可是有什么用呢?
新的内阁首辅还是他们自己人啊!
或许在他们的眼里,朱由检就像是一个小丑,面具下的他们带着嘲讽的笑容,静静的看着朱由检表演。
大明的这艘破船已经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很多人已经暗地里准备好迎接新老板了。
只有朱由检这个傻子,还在傻乎乎的一心想要中兴大明。
可他也不看看,统治阶级与底层人民的矛盾已经彻底爆发,已经停不下来了,直至一方胜利或者死亡。
现在的朱由检拿不出钱来,招抚的起义军没多长时间就又反叛了,并且明军内部,士兵哗变也很频繁。
从英宗时期,大明的卫所制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后续也逐渐被募兵制替代,除了极少数地方以及一些特殊的地方还需要施行军屯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募兵。
大明的财政健康的时候,养一两百万的兵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如今,大明的财政已经崩溃,士卒逃离军营。
头一天营里还有一千人,第二天就只剩下五六百了。
可以说,大明从里到外都已经烂了。
不过,还是有人和朱由检一样,没有放弃,他们不相信煌煌大明会这样倒塌。
或许在这个时代的一些“聪明人”看来,他们这样很傻,可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够一直传承下来。
他们什么都想过,就是没有想过放弃。
大不了就是以死殉国!
北方的农民起义轰轰烈烈,南方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朱由检又陆续启用魏国公徐弘基、长平伯胡洪烨、昭义侯胡宇辉领兵镇压农民起义。
至于军饷,朱由检确实拿不出来,咬着牙硬挤出来了几万银元,但对于现在的局势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至于剩下的,只能先欠着。
为节省开支,他又下令裁撤驿卒,而这,又是断了朝廷的消息渠道。
搞钱无疑就是开源节流,能省的朱由检已经尽可能的在省了,可再怎么省,钱还是不够。
自古朝廷缺钱,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
现在还在活跃的商人,哪个背后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所以这主意只能打到百姓的身上。
这也使得农民的负担更加严重,大量百姓脱产加入起义军,田地抛荒高达五六成。
起义军的规模不断壮大,朝廷又需要更多的钱来养兵镇压起义军,所以就只能盘剥百姓,百姓不堪重负,税已经收到了一百年后,成穷鬼了,就只能脱产加入起义军,局势就这样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要说大明没有钱,这是不可能的,两百多年来,海外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入大明,没钱的只是百姓和朝廷,财富集中在了极少数人手里。
为筹集军饷,朱由检甚至都抛弃尊严,亲自下场向百官募捐,可群臣一个个都说自己是清官,恨不能以头撞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朱由检最后募集到的,还不足五万银元。
这点钱,够做什么?
这个时代,这个世道,从上到下都已经烂透了!
……
起义军首领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接过了舅父高迎祥的大旗,成了起义军新的首领。
起义军在攻破洛阳后,煮了福王朱常洵,分而食之,并将其取名为“福禄宴”。
在此之前的崇祯八年,以张献忠为首的起义军攻破了凤阳,挖了老朱家的祖坟。
这样让朱由检更加下定决心,要消灭起义军。
但短短几年下来,起义军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百万,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
崇祯十四年,一个年轻人自神农架中走出,他陆续加入了不同派系的起义军之中。
他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只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起义军以及这个烂透了的世道。
而大明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败绩越来越多,东北丢失大半,数百万百姓丢给了敌人。
随着多线战事的溃败,大明的亡国之相已经越发的明显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上百万起义军逼近京师,一时之间,京师人心惶惶。
京营,禁军早已经废了,整个京师可战之兵不足五千,几年前鼠疫留下的创伤还没有恢复,整个京师死气沉沉,百姓的脸上充满着对起义军的期待。
因为闯王李自成喊着“均田免赋”的口号,百姓们将其编成歌“迎闯王,不纳粮”、“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所以李自成的起义军能够引起百姓们的积极响应,哪怕他失败多次,也依然能够再次崛起。
而此时的京师官员,有人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也有人做好了迎接新主子的准备。
听着闯军不断逼近京师的消息,朱由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召集百官,询问对策。
可没几个人能给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大多数人都闭口不言。
朱由检坐在龙椅上,年仅三十余岁,便已经满头白发,他身形消瘦,眼中布满血丝,整个人都透露着深深的疲惫。
“诸位爱卿,闯军直逼京师,你们快想想办法啊!”
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开口。
刚刚算来算去,哪怕把锦衣卫,官员们府中的家丁们都召集起来,京师能用的兵力也不足一万。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自殿外响起。
“列位大人,你们怎么都忘了,紫禁城还有五千五百名太监,老夫可以领他们登城杀敌啊!”
话音落下,就见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身披甲胄走了进来。
但这还没有结束,这时又是一道嘲讽的大笑声凭空响起。
“哈哈哈!大明养士两百五十载,没想到最后却是一群没了根的太监撑起了大明的脊梁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