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州府的官差是昨日傍晚到,已经在驿站休整了一晚,今日一早过来,被告知孙山出差了,只好回驿站等待。
张师爷也想不到辰州府那边这么快派人过来,一点也不符合常规。一般这种公对公的公事,不拖个几天哪里能安排好。
再加上来辰州府的路程,等他们来时,孙山早就回到县衙了。
张师爷还想派人到大鸟村呼唤孙山,想不到孙山就立即出现在跟前了。
张师爷说道:“老爷,辰州府那边派了10个官差过来,看样子很重视。”
只有三个贼人,结果派那么多官差过来就算了,还来得那么早过来,这三个犯人看起来还真重要。
孙山哪知道辰州府那边的事情,待在闭塞的沅陆县,想要到最新消息简直难于登天。
哎,这就是地方官和京官的区别。
孙山有时候在想京城被外敌攻破,直到外敌抵达沅陆县才知道大乾没了。这蛋疼的通讯速度,真让人头疼。
王县丞刚进入城门的那一刻,就请假回家好好休养,一听到辰州府派人过来,美妾也顾不上,急匆匆地跑到衙门。
这么重要的时刻,怎能不在县衙呢?必须知道辰州府那边的消息。
吴主薄,梁巡检,夏典吏也急匆匆地跑到孙山这里来。
吴主薄关切地问:“大人,你回来了。”
随后又说:“辰州府那那边的官差昨日已经到了,看他们的样子好着急,大人,这三个贼人不简单啊。”
梁巡检点点头说道:“今日一早官差过来,想要看一看三个贼人。不过大人不在,下官哪里给他们看,只说一切等大人回来再说。”
夏典吏附和到:“是哩,大人不在,我们怎么敢私自让外人看贼人呢。一切只能等大人回来,再做定夺。”
今日一早,辰州府官差过来,想先看一看三个犯罪的贼人,结果衙门上下一心,坚决不让看。
还特意说三个贼人是关押重犯,闲杂人等不能探视。
而且强调这是孙山下达的命令,不要为难他们这些小弟。
辰州府官差见状,只好灰溜溜地回驿站。
孙山要是知道下属说他的吩咐的,肯定气得吐血。
三个贼人有什么不能看的呢?目前已经知道所犯之罪,虽然是十恶不赦,但不涉及朝廷。
辰州府官差想看就看了,又不是什么政治犯。
然而此时此刻的算并不知道,心里跟下属一样,急切地想知道辰州府那边有什么要务。
便说道:“请他们到县衙,本官已经回来了。”
夏典吏领命,立即派人去喊人。
孙山静静地坐在议事厅,王县丞,吴主薄,梁巡检,夏典吏也静静地陪着。
几人是不打算回去,都想第一时间知道情况。孙山表示无所谓,早知晚知,不如第一时间知道。
没一会儿,辰州府的官差便来了。一看还有十个人,人数还挺多。
众人行过礼后,朱捕头上前一步说道:孙大人,知府大人听闻沅陆县抓捕到连环杀人犯,立即派我前来把犯人押送到辰州府。”
孙山点了点头:“这三个贼人是在元宵节晚上因为露出精致的匕首,引起衙役的注意,本想仔细盘查,谁知道三个贼人直接抽刀杀过来。幸好沅陆县的衙役反应快,身手好,够机灵,才把三个贼人捕获。在审案的过程中,才得知他们流窜到各地,作案多起,杀人多起。”
孙山详细地给朱捕头讲解抓捕过程。
经过口述,凸显出沅陆县衙役的聪明才智,更凸显孙山的英明神武。
不是孙山想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他们真的好神奇,随便抓个可疑人物,就抓出重案大案。
朱捕头听到全过程后,不由地暗暗咋舌。
这个沅陆县是运气差还是运气好?
运气差就是县里的富户被盯上,即将要被杀人越货。运气好是贼人还未动手,就因为一丁点小失误被捕。
当初刘知府看到孙山快马加鞭呈上来的信件,怎么也想不到世上竟然有这么巧的事。
怎么贼人都喜欢往孙山身上凑?凑就凑了,怎么一一被孙山剿灭的?
朱捕头把刘知府的信件交给孙山说道:“孙大人,这是知府大人给你的信。”
孙山手快地打开,发现里面有一封信,以及一张通缉令。
仔细一看,上面画了三个胡子拉碴的壮汉。孙山看了老半天,也看不出是谁来。
旁边的王县丞伸出长颈鹿般长的脖子,一眼看到通缉令,惊呼一声:“大人,上面画的犯人莫非就是三个贼人?”
艾玛,这是谁画的画啊,一点也不像。
要不是自己有一双火眼金星,还真看不出是三个贼人。
孙山查看了通缉令,上面写着三个通缉犯人谋财害命,杀人越货,作恶多端。囫囵吞枣地讲述三个通缉犯的外貌特色,身材特征,口音特点等等。
孙山拿着通缉令和三个贼人对比了一下,除了“三”这个数量没错,其他都对不上。
甚至口音也只写湘西口音。
湘西那么大,鬼知道是那个地方的,十里一乡音,都在武陵山与洞庭湖这一带,谁听谁的都是异乡音。
孙山又看了看刘知府写的信,上面无非就是说孙山抓捕的三个贼人很有可能是上面的三个通缉犯,让孙山配合朱捕头,快速把三个犯人押送到辰州府。刘知府会协调各地的官府,确定是不是通缉犯。
朱捕头解释道:“孙大人,通缉令就是在收到你的信件的前一天送到辰州府的。知府大人还准备把通缉令传递到辰州府下是管辖县,这么巧,就跟孙大人的信件撞上了。”
无巧不成书,想不到世上还真有这么巧的事。
通缉令前脚一到,孙山的文件后脚就到,而且两件事还对上,看得府衙的官吏目瞪口呆。
知府大人甚至还没搞清楚发生什么事,通缉犯就这么被轻轻松松抓获了。
这是老天爷喂到嘴巴的饭,就这么简单地吃上了。
知府大人的功劳簿上又重重地加上一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