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老大,还在为立遗嘱的事情,绞尽脑汁,而苏宇则是投入到狩猎当中了。
这几天时间,他带领队伍进入山林,四处狩猎,然后送入钢铁厂。
干旱时期,粮食物价飞涨,肉价也不例外,虽然天气灼热,的确不适合狩猎,但六十几号人,无人抱怨。
这一代人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人,哪怕皮肤晒得漆黑,也不喊苦,只要家里人能吃饱饭。
有些老员工,虽然颇有家资,这些年攒下了些许家底,但架不住粮食一天一个价啊。
不拼命,他们活命容易,家里人可就未必了,毕竟这个年代,一个家庭,七八个孩子都是常态,要是不分家,那更惨,爷爷三个儿子的,到孙子辈,都有几十号人。
这几十号人靠一个人的进项保住命,你不拼命行吗?
当然了,苏宇也不会傻乎乎的去替他们鸣不平,凭什么那么多人靠你们一个人养?
他除非疯了,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大家一起出力,谁厉害,那就能者多劳一些,人家不分家要的是凝聚力。
也确实,除去苏宇他们家这么奇葩的家庭,其他没分家的,那凝聚力确实不错,可能女的,也就是什么嫂子,婶子,可能不顾大局,有些小心思,祖中男丁,那还是很够意思的。
这个够意思,是力往一起使,只要爷爷,奶奶不死,不说分家,那就是一家人,虽然苏宇的狩猎队成员里,确实有靠他一个人在灾年支撑的现象,但人家关系也是真的亲近。
付出了,有回馈,那就不算白眼狼,顶多算他傻,但确确实实增强了凝聚力,这点毋庸置疑,无论是打架,还是遇到困难,那都是一家人一起扛,谁也别退缩。
所以苏宇也不好说什么,鼓动他们分家,这种话他是不会说的,他们多打一些猎物,苏宇分的更多,何必多嘴?平白得罪人。
“东家,我看有人去你家了,好像是邮局的。”
一听是邮局的,他就猜到了,应该是郑家人有消息了。
“虎子,虎子,你看着点,剥皮的时候,务必小心,别坏了皮毛。”
叮嘱完了虎子,安抚好了兄弟,他这才迈步回家。
“夙娥,夙娥,听说邮局的人来了?”
黄夙娥知道,苏宇去香江,势在必行,拦不住,也就没有隐瞒。
“喏,在桌子上,有一份电报。”
黄夙娥指了指桌子,抱着小儿子,给他换鞋子。
“行,我知道。”
苏宇跑进屋,拿起电报看了起来。
果不其然,三五天就搞定了,郑家的人脉,厉害啊。
“做饭了吗?一会炖一只野兔,我去一趟爷爷家,回来吃饭。”
“想吃野兔啊?兔子呢?”
“你去小木屋那里取呗,我忘了拿回来了。”
“对了,记得让他们替你剥了皮。”
“晓得了。”
苏宇也不停留,直奔老院子。
来到老院门前,他还有些踟蹰,但想了想,他又不怕大伯一家,干嘛怕见面?何况当他稀罕来大伯家啊?他是替老爷子办事。
搁古代,那就是钦差大人,即便是太子也不能干预。
于是乎他勇敢敲门,开门的是王翠花,苏宇是第二次见,新媳妇过门需要认门。
通常情况下是小姑子领着,或者嫂子领着,但王翠花虽然有小姑子,苏曦,但她哥结婚她压根没露面。
可以说,只闻其名,未见其面。
但这是习俗啊,又不能忽略,不然见了面,怎么叫人?你都不认识啊,或者认不全,家门口朝那都不认识,还算一家人嘛?
而三叔家瞳瞳,原本也可以,但她上学,压根没回来,那就只能找院里的妇女,陪同前去。
许多没有女儿的家庭,就是这么干的,找个同辈的妇人,领着去认门即可。
也就是收改口费,顺便认门。
大伯一家找到院里人,又不可能特意叮嘱人家,认门就别去老二家去了,我们断亲了。
所以这话不能说,院里那位妇人就领着王翠花,去了三叔家,他家近,又去了苏父家,也就是二叔家。
之所以去,是因为苏父自作主张贴了红喜字的缘故,人家觉得都贴了喜字了,即便结婚时苏父没去,想必也应该偷偷给了份子钱了。
老大家没有明言,要是不领过去认二叔,事后搞砸了,算谁的?
所以王翠花是去过二叔家的,她虽然没见过苏宇,但在客厅,见过苏宇的相片,也知道苏宇跟她家的矛盾。
但还是那句话,男人就是人脑子打出狗脑子,也轮不到一个新媳妇出头。
她当然没有立场站出来对苏宇吆五喝六了,毕竟她自己都没有在家里站稳脚跟呢,那还敢平白树敌啊,情况没摸清,她可不敢旗帜鲜明的率先表态。
“你是……二叔家的老二吧?”
她口中的老二,是不算女子的,苏胜老大,他可不就是老二。
“哦,翠花嫂子吧,我叫苏宇,我来找我爷爷。”
“哦,快进来,快进来。”
苏宇没必要给王翠花脸色看,人家又没得罪自己,何况叫一声嫂子又不会掉一块肉,全村的同龄妇女,十个里有八个,他都要叫嫂子。
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没必要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那样人家难看,自己也尴尬。
北屋客厅,苏宇瞅都没瞅,因为那是大伯一家在那边,他直接去了北屋隔壁。
农村北屋,通常是五间房,不都说嘛,五间大瓦房,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你别看大伯假惺惺的,老爷子一天活着,那就要住北屋,他要是敢把老爷子赶去其他屋,流言蜚语就能让他跪求父亲回北屋。
老两口为了儿子,自然不会占据最大的卧房,毕竟儿子结婚就是在这个院里,大伯住的房间是最宽敞的,这倒不是不孝,毕竟结婚后生子,如果不大这点,住不下,老两口住在北屋一侧,一个小房间里就够了。
距离远,啥动静也听不到,儿子结婚那会,想怎么折腾都行,反正距离远,听不到。
这样,你不尴尬,我也不尴尬,免得夫妻二人过夜生活,老公公听墙根,传出去像什么话?
所以多数家庭为了儿子,都是如此居住的,一个北屋最西边,一个北屋最东边,中间是客厅。
通常客厅也会放一张床,家庭好的,有收音机电视机,也会放客厅孩子就住客厅的小床,又方便看电视,又不影响父母。
孩子多了,那就只能往其他屋里打发了,这就是农村的现状。
苏宇进门,直奔爷爷的小屋,至于客厅正堂,他看都没看,哪怕见了大伯,他也只当没看到,更别说主动去打招呼了。
如果不是爷爷拜托他事,他连这家大门都懒得进,前几年还表面演一演,这些年苏宇连演都懒得演了,觉得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