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凝视片刻,心中已了然——这应是为康熙晚期所仿,成窑五彩的上乘佳作,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工艺技法,都堪称典范。
“这对杯子的造型很特别,”陈阳轻轻拿起其中一只,手指小心翼翼地托着杯底,生怕一丝不慎就损坏了这件珍宝。
他将杯子缓缓转动,让灯光从不同角度照射在杯壁上,展示给安德森和帕特西亚看,“你们看,杯子撇口,深腹,卧足,这种造型在康熙晚期极为流行,体现了当时追求稳重端庄的审美趣味,但最有趣的是这个底款。”
他小心翼翼地将杯子翻转过来,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新生儿的脸颊,露出底部那清晰的“大明成化年制”双方框款,款识书写工整,笔法遒劲有力。
“从杯子的器形来看,这撇口深腹的设计明显是康熙时期的特征,胎质细腻洁白如羊脂,透光性极佳,釉色莹润如玉,五彩发色纯正艳丽,这些都明确指向清康熙时期的官窑制品,但是这底款却明明白白地写着'大明成化年制'。”
“等等等等,”安德森眉头紧锁,眼中透出困惑的神色,他伸手指着杯子,声音带着明显的疑惑,“陈,你刚才说这不是康熙时期的杯子吗?”
“那为什么底部会写着明代的年款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陈阳轻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将杯子轻轻放到桌面上,“安德森,这就是华夏瓷器收藏中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寄托款'。”
“你看,康熙时期的瓷器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当时盛行仿古之风,工匠们对前朝特别是明代成化、宣德等名窑推崇备至。”陈阳的声音变得深沉而富有感染力。
“他们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前朝年款,这不是为了造假,而是出于对前辈工匠的敬意和对经典的致敬,就像现代艺术家会在作品上署名'致敬达芬奇'一样。”
“而且......”说着,陈阳的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声音压低了几分,“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传说,据坊间传闻,康熙皇帝之所以很少在瓷器上印刻当朝年号,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原因——他认为瓷器易碎。”
帕特西亚好奇地问道:“这和易碎有什么关系呢?”
陈阳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你们想想,如果一件印着'大清康熙年制'的官窑瓷器不小心摔碎了,那在古代迷信的观念中,意味着江山破碎!”
陈阳轻拍桌面,“在我们华夏在古代,皇帝的名字和年号都被认为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意义。”
“如果带着官窑款的瓷器碎了,那就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预示着江山不保,国运衰微,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凶兆。”
帕特西亚在旁边轻轻咬了一下嘴巴,蓝色的眼睛里闪烁着困惑的光芒,“什么是江山?”显然这个词汇对她来说很陌生。
陈阳呵呵一笑,放下手中的杯子,用手比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你可以理解成.....一个朝代被推翻,皇帝的皇位不保。”
他顿了顿,看着帕特西亚困惑的表情,又补充道:“就像你们西方的王朝更替一样,只不过我们华夏更注重象征意义。”
“哦!我明白了!”帕特西亚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就像英国的都铎王朝被斯图亚特王朝取代那样?”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陈阳点点头,“皇帝们相信万物皆有灵性,瓷器作为皇家专用品,如果破碎了就预示着不吉利。”
帕特西亚听完陈阳的解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然后又好奇地问道:“那为什么其他皇帝会在瓷器上印上年号呢?难道他们不怕瓷器破碎吗?”
陈阳轻笑一声,“这只是康熙皇帝的个人习惯,”他将杯子重新拿在手里,对着灯光仔细端详着,一边跟帕特西亚解释,“这并不是我们华夏每一位皇帝的想法。”
“比如说,”陈阳的声音变得生动起来,“明朝的永乐皇帝,就很喜欢在瓷器上刻自己的年号,他认为这是彰显皇威的方式。”
“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如此,他恨不得在每一件艺术品上都留下自己的印记。”
安德森在一旁忍不住插话:“所以说,康熙皇帝算是比较低调的?”
“也不能这么说,”陈阳摆摆手,“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华夏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自信来源于功绩,而不是瓷器上的几个字。”
帕特西亚眨眨眼睛,“那他为什么要让工匠写明代的年款呢?”
“这就涉及到华夏文化中的'谦逊'理念了,”陈阳的语气变得深沉,“康熙认为,真正的强者不需要时刻宣扬自己,反而应该向前辈致敬。”
“太有趣了!”帕特西亚拍了拍手,“你们华夏的皇帝真的很有哲学思想!”
“确实如此,”陈阳微笑道,“我们继续来说杯子,”他将杯子在手里慢慢转着,让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杯身,“你们来看,这对杯的五彩技法、墨彩勾边再填色的工艺,都是康熙时期的典型特征。”
安德森凑近观察,“这些颜色看起来特别鲜艳,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主要是釉上彩,”陈阳耐心解释,“工匠们先用墨彩勾勒轮廓,然后用红、绿、黄、紫等颜色填充,最后入窑二次烧制。”
他指向杯身上的纹饰:“看这些枇杷瑞果纹,笔触细腻生动,每一片叶子都栩栩如生,花苞含羞待放,仿佛随时都会绽开,粉蝶翩跹环绕,好像真的在花间飞舞。”
“我甚至能感受到微风轻拂的感觉,”帕特西亚轻声说道,“这些蝴蝶的翅膀上还有细微的纹路!”
“没错,”陈阳赞许地点头,“康熙时期的工匠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能在如此小的杯身上绘制如此精细的图案。”
“这种构图清雅柔和,意境深远,与真正的成化五彩风格迥异。”陈阳继续分析道,“成化五彩更多强调简洁明快,而康熙时期则追求繁复精美。”
“你们看这胎骨,”陈阳将杯子举到灯光下,“如此细腻轻薄,几乎透明,釉质莹润如脂,触手温润,完全符合康熙仿成化的特点。”
安德森小心翼翼地接过杯子,“重量确实很轻,但又不会让人担心它会破碎。”
“这就是官窑的精妙之处,”陈阳说道,“既要追求轻薄,又要保证结实耐用。”
帕特西亚好奇地问:“那当时的工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这需要对火候的精准控制,”陈阳解释,“温度高一度,胎体就会变形;低一度,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听起来像是在做精密的化学实验,”安德森感慨道。
“可以这么理解,”陈阳笑道,“华夏的制瓷工艺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说着,陈阳轻轻拍了一下大腿,“综合上面的特点来看,这就是一件康熙年间,按照成化时期仿烧的瓷器。”
帕特西亚听陈阳解释完,若有所思:“所以鉴定华夏瓷器不能只看底款?”
“是的。”陈阳最后总结道,将杯子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盒子里,“这并不是一对成化年间的官窑,而是康熙年间工匠们向前朝致敬的精美作品,不要看它是仿烧的,但它们同样珍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收藏价值。”
“因为它们不仅代表了康熙时期的最高工艺水准,”陈阳的声音里充满了敬意,“更承载着一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陈阳微笑着点头,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鉴定华夏瓷器,不单单看一点。”
“我们要综合考量胎釉、造型、纹饰、工艺等多方面因素。这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不能只看一个症状就下结论。”
“比如说这对杯子,虽然写的是成化款,如果你们用仪器给它做鉴定,”陈阳轻轻呼吸了一口气,似乎在组织语言,“鉴定出来的时间,一定与成化年,也就是 1465 年至 1487 年不符合。”
“现代科技检测会告诉你,这件瓷器的胎土成分、烧制温度、釉料配方都不是明代成化时期的特征,”陈阳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肃,“热释光测年法会显示它的最后烧制时间在康熙年间。”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会检测出釉料中的化学元素比例与康熙时期相符,而不是成化时期的配方。”
“拉曼光谱检测会发现釉面的分子结构特征也是康熙时期的工艺痕迹。”
“甚至连胎土的显微结构分析都会表明,这些原料来自康熙时期景德镇的特定矿脉。”
“所以你看,”陈阳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现代仪器检测的结果会完全'否定'成化款的真实性。”
“如果是不懂行的收藏家,看到检测报告上写着'康熙时期制作',而底款却是'大明成化年制',”陈阳摊开双手,做出一个无奈的手势,“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假货!”
“他们会认为这是现代仿品,故意做旧来欺骗买家的。”
“甚至可能会怀疑是不法商贩用康熙瓷片重新烧制,后加成化款来抬高身价。”
“更有甚者,会认为这是用现代技术完全仿制的康熙风格瓷器,然后打上成化款来混淆视听。”
“但实际上,”陈阳的语气变得坚定起来,“这种做法在康熙时期是完全合法且受到皇室认可的工艺传统。”
“康熙皇帝本人就很欣赏这种向前朝致敬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工匠的谦逊和对传统的尊重。”
“所以说,仅仅依靠现代科技检测,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支撑,”陈阳拍了一下大腿,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你们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件赝品,但它确实康熙年间的精品!”
“这就是为什么古董鉴定既需要科学,更需要人文素养的原因。”
“真正的专家,必须要懂历史、懂文化、懂工艺,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否则,再先进的仪器也可能让你错失真正的珍宝。”
第三件藏品被取出时,整个房间为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