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 第2367章 清雍正 仿明式青花荔枝纹抱月瓶

第2367章 清雍正 仿明式青花荔枝纹抱月瓶

    第四件宝贝,随着盒盖缓缓开启,一只抱月瓶赫然映入眼帘。

    此瓶造型取形奇特,远观如一弯皎洁明月抱于怀中,扁圆的腹部饱满而丰盈,与细长优雅的颈部浑然一体。颈部顶端收束成一枚精致细口,瓶颈与腹部转折处,一对如意形双耳轻盈垂落,仿佛随时要被瓶中涌出的月华托起。

    清雍正 仿明式青花荔枝纹抱月瓶

    陈阳目光一亮,伸手将这抱月瓶稳稳托于掌心。瓶身通体施以青花装饰,釉色如淡烟般轻轻晕染,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瓶底是一圈规整的椭圆形圈足,砂底平整,未经釉饰,露出胎体的本真面目。

    他微微倾身,凑近瓶身细观。颈部绘有蕉叶纹,线条流畅舒展,叶脉清晰可见,似随风摇曳。肩部与底部则以青花勾画出层次分明的海水纹,波光粼粼,浪涛翻涌,动静相宜。

    最引人注目的是主题纹饰——几枝折枝荔枝俏生生地栖于瓶腹中央,枝蔓缠绕,果实累累。

    这些荔枝纹样并非随意挥洒,而是源自福建泉州窑的永窑一脉,青花纹饰淡雅清新,细节之处可见工匠妙笔生花。许之衡曾评价这类装饰为“口际飘双带”,的双带指的便是这对如意耳,它们轻搭于瓶颈两侧,恰似两条飘带随风舞动。

    细看那荔枝纹,枝干苍劲有力,果实色泽鲜亮,青花色泽深浅变化,晕染自然,更显立体生动。这般巧夺天工的纹饰,不仅饱含着美好的寓意——荔枝谐音“利吉”,祈求吉祥如意,同时也彰显出永窑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件清雍正 仿明式青花荔枝纹抱月瓶。”陈阳小心地将抱月瓶捧在手里看着,他的眼神中透着一种专业的兴奋,“因腹部扁圆如满月而得名。细口,直颈,扁圆形腹,椭圆形圈足,平砂底无釉,这是仿明永乐时期的器型。”

    安德森好奇地问道:“为什么要仿明代的器型?”

    “这就有意思了,”陈阳轻抚着瓶身,“雍正皇帝对明代瓷器有着特殊的偏爱,他认为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是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

    哈特部长走近了几步:“那为什么不直接收藏明代原品?”

    “当然有明代原品,但雍正更想要的是传承和超越,”陈阳微笑道,“他要求工匠们不仅要仿出形,更要仿出神韵,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帕特西亚若有所思:“这种仿制在欧洲会被认为是赝品。”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陈阳耐心解释,“在华夏,雍正时期的仿古瓷是明确标注时代背景的艺术创作,它们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工艺水准。”

    他指着肩部的双耳:“你们来看,这叫'口际飘双带',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流行的装饰。这件虽然是雍正仿品,但工艺精湛,青花发色淡雅,釉汁匀净,完全捕捉到了明代青花的神韵。”

    哈特凑近观察:“这个双耳的造型确实很特别。”

    “没错,”陈阳点头,“这种如意形双耳不仅是装饰,更是力学结构的巧妙设计。你看它的弧度,既保证了瓶身的稳定性,又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安德森疑惑地问:“为什么叫'口际飘双带'?”

    “因为这双耳的形状像两条飘带从瓶口飘下来,”陈阳比划着手势,“古人的想象力总是这么诗意。”

    “而且你仔细看,这双耳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单独制作后再与瓶身接合,对工匠的技艺要求极高。”

    帕特西亚注意到瓶底没有款识:“这件没有年款?”

    “是的,”陈阳点头,“雍正时期有些仿古瓷特意不落本朝年款,以示对前朝的尊重。”

    哈特皱眉:“那怎么证明它的真实年代?”

    “这就需要专业的鉴定知识了,”陈阳轻笑,“首先看胎体,雍正时期的胎体极其细腻,几乎没有杂质。”

    他将瓶子翻转过来:“你们看这个圈足的修削,工艺精细到无可挑剔。再看这青花的发色,雍正时期使用的是上好的浙料,发色稳定而淡雅。”

    安德森好奇地问:“浙料是什么?”

    “浙料是产自我们浙江的钴料,用来调制青花颜色,”陈阳解释道,“不同时期使用的钴料产地不同,发色也各有特点。”

    “雍正时期的浙料发色纯正,既不像永乐那样浓艳,也不像后期那样淡薄。”

    “但我们通过胎体的细腻程度、青花用料的特点和釉面的质感,可以确定这是雍正官窑的精品。”

    帕特西亚若有所思:“官窑和民窑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大,”陈阳认真地说,“官窑是专门为皇室烧制的瓷器,用料最好,工艺最精,而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你看这件瓷器的釉面,光滑如玉,没有任何瑕疵,这就是官窑的标准。”

    哈特点头:“确实,这种质感很特别。”

    “而且官窑瓷器的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陈阳继续说道,“这种抱月瓶的比例、曲线,都经过精确计算,体现了我们古代工匠对美学的深刻理解。”

    他指着腹部的纹饰:“主题纹饰是折枝荔枝纹,谐音'利吉',寓意吉祥。颈饰蕉叶纹,肩与底部绘海水纹,布局疏朗有致,笔意流畅自然。”

    安德森仔细观察着纹饰:“这些图案都也有特殊含义吗?”

    “当然,”陈阳微笑着解释,“华夏瓷器上的纹饰从来不是随意绘制的。荔枝纹除了'利吉'的谐音外,荔枝本身也象征着丰收和甜美的生活。”

    帕特西亚指着颈部:“这个蕉叶纹呢?”

    “蕉叶在我们国家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陈阳说道,“而海水纹则代表着包容和永恒,这些纹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吉祥寓意体系。”

    哈特感慨道:“真是每一个细节都有深意。”

    “这就是华夏瓷器的魅力所在,”陈阳总结道,“它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美学思想。”

    帕特西亚将抱月瓶拿过来,仔细端详着,她的眉头越皱越紧,金色的眸子里闪烁着疑惑的光芒。她用修长的手指轻抚过瓶身每一寸表面,仿佛想要从中找出什么蛛丝马迹。

    “陈,你真的确定这是雍正时期的吗?”帕特西亚将瓶子转了个角度,对着窗外的阳光细看,“我承认这件瓷器确实精美,但没有年款的话...”

    她停顿了一下,蓝宝石般的眼睛直视着陈阳,“你该不会是在故意提高它的价值吧?”

    安德森在一旁也点了点头:“是啊陈,虽然我对瓷器不太懂,但我知道没有明确标识的古董,价值判断往往存在争议。”

    陈阳淡淡一笑,他缓缓将瓶子倾斜一个完美的角度,让从落地窗洒进来的午后阳光恰好照射在瓶身最精美的纹饰上。

    “你们的疑虑我完全理解,”陈阳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玩味,“不过,如果你们以为古董鉴定就像看身份证一样简单,那就太小看这门学问了。”

    他轻抚着瓶身的青花纹饰,眼神变得专注而深邃:“帕特西亚,要判断这件瓷器的年代和窑口,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

    “这不是猜测,这就是我们华夏所谓的眼学!”

    陈阳的声音带着学者特有的耐心与严谨,“瓷器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它的身世。胎体的密度、釉面的光泽、纹饰的笔法、烧制的火候...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

    “首先看青花发色,”陈阳的指尖如羽毛般轻抚过瓶身的荔枝纹饰,“虽然说都是青花,但每个朝代的青花因为原料产地、提炼工艺、配方比例的不同,所呈现出的色彩特征也截然不同。这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青花指纹'。”

    “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使用的是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陈阳的眼中闪烁着对古代工艺的敬仰,“那时候的匠人们为了追求极致的蓝色,不惜重金购买这种昂贵的进口原料。”

    “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深沉,但由于含铁量较高,常常会出现黑褐色的铁锈斑,还有那种特有的晕散效果,就像墨滴在宣纸上的自然渗透。”

    “而到了清代雍正时期,”陈阳的语调变得更加专业,“经过几百年的技术积累,国产浙江料的提炼和配制技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雍正皇帝本人就是个完美主义者,对瓷器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

    他示意安德森、帕特西亚两人靠近观察,声音中带着一种导师般的权威:“你们仔细看这些青花纹饰,注意观察颜色的纯净度和饱和度。”

    “它们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雅明快的纯正蓝色,没有永宣时期那种厚重的黑褐色铁锈斑,也没有晕散的模糊感。这种蓝色纯净得就像春天的天空,清澈而深邃。”

    “这就是典型的雍正时期'翠毛蓝'的特征,”陈阳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近乎虔诚的热忱,“它比康熙时期的'宝石蓝'更为淡雅脱俗,少了一分张扬的艳丽;”

    “又比乾隆时期的'正蓝'多了一分含蓄的韵味,避免了过分的鲜艳。这种恰到好处的蓝色调配,正是雍正御窑厂工匠们精湛技艺的完美体现。”

    帕特西亚听得入了神,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这样的技术分析...”

    “仅仅是开始,”陈阳微微一笑,打断了她的话,“青花发色只是我们判断的第一步。真正的鉴定,需要的是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