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艺术评论》用半版篇幅报道了这则消息,还配上了哈特尼克尔与冯·霍恩海姆夫人握手成交的照片,照片中,帕特西亚就站在冯·霍恩海姆夫人身后不远处。
陈阳凝视着这张照片,心中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成功的满足,也有对这场心理博弈的回味。
他想起了在咖啡厅与哈特尼克尔的那场对话,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脑海中重现。那种运筹帷幄的感觉,让他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哈特尼克尔教授看起来很满意。”陈阳指着照片上笑容灿烂的哈特尼克尔,心中却在思考着人性的复杂。
这位战车国学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华夏文物回归的助推者,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陈阳感到一种微妙的胜利感,这是智慧与策略的胜利,是正义与邪恶较量中的完美胜利。
他知道,真正的高手往往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他当然满意!”耿老轻笑,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用一件'赝品'换来了足以购买三件同等器物的价格,还保全了学术声誉。”
耿老的心中涌起一种深深的讽刺感,同时也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西方学者再怎么研究,也难以真正理解华夏文物的精髓。这种文化的差异,恰恰成为了他们这次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他想起了古人所说的“兵不厌诈”,在文物回归的战场上,智慧就是最好的武器。
战车国会议厅内,空气凝结着交锋前的紧张,长桌尽头两国代表相对而坐。
巨大的落地窗外,柏林的街景像一幅色彩鲜明的油画框,框住了室内这场即将展开的博弈。
午后阳光穿透玻璃,斜斜地铺在桌面中央的那束鲜花上,花瓣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为这方寸之地添了一抹暖意,却丝毫驱散不了谈判桌上暗藏的锋芒。
陈阳的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向坐在耿老对面的哈特尼克尔。
他今天身着一套深棕色西装,剪裁合体,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或许是为了彰显正式,他的领带打得一丝不苟,与昨日咖啡厅里的随意判若两人。
哈特尼克尔正襟危坐,双手交叠放在桌面上,目光时不时扫过全场,直到与陈阳视线交汇。那一瞬间,他原本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弛,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随即轻轻颔首,像是某种无声的致意。
然而同为谈判对手的施密特部长却全然不同的态度。他靠坐在高背椅上,双臂交叉抱在胸前,眼神锐利得像鹰隼般扫视着对面的华夏代表团。
当陈阳的视线掠过哈特尼克尔转向他时,施密特的眼神恰好与陈阳相遇,原本冷硬的面部线条更加紧绷,眼底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寒意。那眼神里包含的敌意与审视,显然比哈特尼克尔的客套要尖锐得多。
“经过半个月的磋商,”耿老作为华夏代表团团长缓缓站起身,他的声音在宽敞的会议厅内回响,带着一种庄重而自豪的语调,“我们很高兴与战车国达成《文化遗产保护与合作框架协议》。”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会议厅内的每一个人都在为这历史性的时刻鼓掌。
陈阳注意到,连一向严肃的施密特部长也在鼓掌,尽管他的表情仍然有些复杂。两份用烫金字体印制的精美文本被郑重地交换着,封面上华夏的龙纹和战车国的双头鹰图案交相辉映。
陈阳的目光落在协议第四条上,那行黑色的正楷字体在白纸上格外醒目:双方同意建立流失文物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打击文物非法交易。他能感受到这几个字背后蕴含的深远意义。
这一条款的通过,不仅意味着今后华夏追索流失文物,将获得战车国的官方支持,更代表着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陈阳想起了那些散落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的华夏文物,或许它们真的有机会回家了。
“陈博士,”签字仪式结束后,哈特尼克尔部长主动走到陈阳身边,他的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我必须感谢您在青铜器鉴定方面提供的专业意见。”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欣赏的光芒,“您是一位非常精明的商人,也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我希望以后我们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陈阳谦虚地欠身回应:“部长先生过奖了。”
他的语气温和而坚定,“华夏与欧洲的艺术文化各有千秋,正如今天签署的协议所体现的那样,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说得太好了!”哈特尼克尔热情地伸出手,紧紧握住陈阳的手,“您的话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文化无国界,但文物有归属'。”
他凑近一些,压低声音说道,“我们希望明年,您能作为访问学者再来柏林,我们的博物馆里还有许多珍贵的东方藏品需要您的专业指导。”
不远处,施密特部长正被一群来自各大媒体的记者围在中央进行采访。
镁光灯不断闪烁,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当有记者询问这次两国文化合作计划的具体内容时,施密特刻意提高了音量,似乎想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听到他的回答:“艺术品收藏本来就没有什么国界之分,真正的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四周,“我们战车国与华夏的这次联合,不仅促进了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更好交流,也为国际文物保护合作树立了新的典范。当然......”
他的语调变得更加谨慎,“在其他方面的合作效果如何,我们还需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评估。”
陈阳听到施密特的话,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这位部长虽然表面上支持协议,但内心对于文物归还问题仍有保留。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陈阳看到耿老正在和几位战车国的学者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学者特有的兴奋表情。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每个人的脸上,为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镀上了一层金辉。
哈特尼克尔走向窗边,望着远处柏林的天际线,转身对陈阳说道:“您知道吗,陈博士?今天签署的这份协议,或许会改变整个欧洲对于文物归属问题的看法。”
“今天两国的合作,为世界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陈阳走到哈特尼克尔身边,同样望向窗外:“部长先生,我相信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的协议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纸面上的条款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您说得对,”哈特尼克尔点头赞同,“不过我有信心,有了您这样的专家参与,我们一定能够把这个合作框架落到实处。”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记者走了过来,礼貌地问道:“两位先生,能否谈谈对今天协议签署的看法?”
哈特尼克尔看了看陈阳,示意他先回答。陈阳思考了一下,缓缓开口:“今天的协议代表着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既尊重文物的历史归属,又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我相信这种模式将会被更多国家所接受和采用。”
记者继续追问:“那么对于具体的文物归还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陈阳的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文物归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认同和历史正义的问题。”
“我们需要用智慧和耐心来解决这些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哈特尼克尔在一旁补充道:“正如陈博士所说,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寻找既能保护文物又能促进文化交流的解决方案。”
会议厅内的交流还在继续,但陈阳的心情已经完全放松下来。他知道,这次柏林之行的目标已经达成,甚至超出了最初的预期。那件青铜方罍即将回到祖国,而更重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合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
耿老走了过来,脸上的笑容比之前更加灿烂:“陈阳,我刚才和几位战车国同行聊了聊,他们对我们的青铜器研究非常感兴趣。看来这次合作真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陈阳点头回应:“是的,耿老。我觉得这次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追回了一件文物,更在于我们证明了华夏学者,在国际文物保护领域的专业水准和话语权。”
会议厅内的掌声再次响起,这次是为了庆祝协议的正式生效。陈阳环顾四周,看到每一张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他知道,今天将会成为华夏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当天色渐晚,会议厅内的人群开始散去时,哈特尼克尔再次走到陈阳身边:“陈博士,今晚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型的庆祝晚宴,希望您能参加。”
陈阳礼貌地回答:“当然,我很荣幸能参加。”
陈阳在人群中轻轻侧身,目光越过记者们的肩膀,与站在人群外的帕特西亚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那一瞬间,无形的电流在两人之间传递,承载着只有他们知道的秘密。
这位罗勒比庄园的大小姐,今天穿着一身利落的深灰色裤装,金发高高束起,露出优雅的天鹅颈,显得干练而神秘。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某种胜利的光芒,嘴角微微上扬,那种淡定从容的气质让她在一众外交官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陈,”她优雅地穿过人群,脚步轻盈却坚定,走到陈阳身边时微微倾身,红唇几乎贴近他的耳畔,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轻柔地说道:“货物已经安排妥当。”
她的声音如丝绸般滑过他的耳膜,带着一丝欧洲贵族特有的优雅腔调。
陈阳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欣慰,心中那块悬了半个月的大石终于缓缓落地。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肩膀上重担卸下的轻松感。
他当然知道帕特西亚指的是那件珍贵的青铜方罍,已经通过复杂而隐秘的外交渠道,在层层保护下秘密运往华夏大使馆的保险库中。那件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国宝,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帕特西亚,”陈阳压低声音,眼神中满含真诚和感激,“替我向夫人转达最诚挚的谢意!”
他略微欠身,以示敬意,“没有罗勒比庄园的鼎力相助,这件事绝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你们承担的风险,我永远不会忘记。”
帕特西亚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她意味深长地笑了,那笑容如同暗夜中的月光,神秘而迷人:“我姑姑说,这只是一个开始,陈博士。”
她的声音中带着某种预示未来的意味,“她已经着手在庄园百件华夏瓷器展的专门场地了,那里的光线、温度、湿度都将按照最严格的博物馆标准调节。”
“我们期待着您提供的展品清单。”
“另外,”帕特西亚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玩味,笑着斜睨了一眼陈阳,“我姑姑特地让我转告您一句话——”
说着,帕特西亚向陈阳眨了眨眼睛,“她说您是个非常精明的商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在这时,安德森那高大的身影不知何时也悄然来到他们身边,这位战车国的汉子今天穿着正式的黑色西装,但依然掩盖不住他身上那种军人特有的硬朗气质。
他手臂上的伤口已经结痂,但疤痕依然清晰可见,如同勇气的勋章。
“陈,我的朋友,”安德森伸出宽厚的大手,轻轻拍了拍陈阳的肩膀,力道适中却充满真挚的情感,“说真的,这么快就要分别了,我心里还真有些不舍。”
他的蓝眼睛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这些天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事情,一起面对的危险,让我觉得你不仅仅是个华夏来的学者,更像是我的兄弟。”
“你知道吗,”安德森继续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怀念,“下次你再来柏林的时候,我一定要带你去真正地道的战车国啤酒屋,那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老店,而不是那些专门坑游客的 tOUriSt trap。”
“我要让你尝尝真正的战车国啤酒,听听真正的战车国民谣。”
“一定,安德森。”陈阳笑着点头答应,声音中也带着一丝不舍,“我也希望能再来柏林,再和你们一起喝酒聊天。”
他突然有些感慨,望向窗外的柏林街景,“说实话,这半个月虽然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也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是啊,”安德森深有感触地点点头,“这半个月我们一起在博物馆的库房里研究文物,一起并肩和佐藤那些家伙斗智斗勇,一起在深夜的咖啡厅里聊各国文化......”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友谊真的可以超越国界、超越语言、超越文化的差异。”
帕特西亚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两人的对话,她的眼神中也闪过一丝温暖。作为这次行动的重要参与者,她同样经历了那些紧张刺激的时刻,同样感受到了这种跨越国界的深厚友情。
“你们说得对,”她轻声插话道,“有些友谊,确实是在共同面对困难时建立起来的,那种在生死关头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的感情,比任何外交辞令都要真实和珍贵。”
陈阳望着眼前这两位来自异国他乡的朋友,心中涌起一阵暖流。是的,这半个月的生死与共,让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超越国界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