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我们领导说上午十一点有时间,您可以过去汇报。”
于秀辉回到自己的联络员办公室之后,给杨东打电话说明情况。
“好,谢谢了。”
杨东点了点头,知道了常务副市长见自己的时间。
挂了电话之后。
杨东拿起座机,按9.
“让综合二处的陈洪文,材料处的刘喜,来我办公室。”
放下电话之后,杨东仔细的审阅着打印出来的内容,他要确保没有一丝一毫的漏洞,哪怕是错别字,都不能有。
审阅完了之后,比较满意,材料科的同志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出现错别字。
漏洞自然也不会有,因为这是自己起草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高。
咚咚!
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
杨东抬起头,应了一声。
办公室的门推开,陈洪文和刘喜走了进来。
“主任!”
两个人恭敬客气的喊了一声主任。
“坐!”
杨东指了指沙发,示意两人坐下。
等两个人坐下来之后,杨东开口:“这几天同志们的情况怎么样?”
两个人知道杨东问的是什么意思。
于是陈洪文率先回答道:“主任,经过一周的发酵,现在同志们的热情都很高,尤其听说办公厅内部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纠正一下,并没有完全统一。”
杨东听到这里,抬起手打断陈洪文的话。
“你们综合二处的处长于秀辉,还有办公厅常务副主任李红选投了弃权票。”
“不过总体情况跟你讲的差不多,算是形成了多数意见的统一。”
“你继续讲吧。”
杨东指了指陈洪文,让他继续讲下去。
陈洪文一愣,他自然是不知道办公厅开会的具体情况的,此刻听杨东这么说,他对这两个弃权的有些不满。
底层同志现在都很兴奋,热情都很高。
在这个时候,你俩作为领导竟然不支持?
自己就是综合二处的干部,自己的处长竟然都不支持?
“哦,我们四个综合办公室的78名同志,都赞成调整方案。”
“之前我偷拍的照片,他们也都看到了,也都知道您调整的部分内容。”
“不仅我们办公厅的同志们很支持,就连其他各部门的基层同志,也都很支持,他们也跟我们情况差不多,都处于比较拥挤的工作环境。”
“现在我跟刘喜同志已经调查的比较全面了,积极支持调整的占据百分之九十五,消极面对调整的也有,但是原因并不是反对您的调整方案,只是单纯觉得这个方案落实不下来,他们是对领导们的不信任。”
“我和刘喜同志这几天也转悠了其他楼层,也通过其他单位比较熟悉的同志说明了情况,其他单位的同志对调整多数都很热情,但也有个别不愿意。”
“比如市水利局,地震局,老干部局,这些单位,他们对调整甚至有些反对。”
“原因是他们之前每个单位占据十间办公室,而且他们人少,可是调整之后他们反而会拥挤一些。”
“按照实际情况,实际需求调整,就会影响他们这些清水单位的利益。”
陈洪文一看就是工作做的比较细致和扎实了,已经能够看清楚里面的猫腻。
“这也算是个改革,改革就要兼顾多数利益,但不能怕得罪少数利益群体。”
“他们占据那么多办公室,全部处于空置状态,有什么用呢?浪费资源。”
“总之,这次调整必须达成目的。”
“你们回去告诉同志们,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个月,一定会调整。”
杨东开口,给两个人一个坚定的说法,让他们回去传播。
“真的吗?主任?真能够在两月内调整吗?”
陈洪文比较兴奋的问道。
杨东点了点头:“现在已经是八月份了,施工的窗口期还在,不能等了,再等下去过了十月一,天气转冷,那个时候再去整改,同志们就接受不了了。”
“你们两个好好完成工作,虽然这些工作都是不方便公开的,但是我心里记得很清楚,也很明白。”
“你们两个,经济稿子写了吗?”
杨东换了话题,再问两个人。
“写了写了,主任,我们早就写完了,只是不敢提交,怕您不满意,还想修改修改…”
陈洪文连忙开口回答道。
“不必修改了,越修改越说明你们心里没底,没主见,这个东西也就没看的必要了。”
“你们回去拿,我现在就看。”
杨东看到两个人手上空空如也,自然是没把稿子带过来,于是让他们回去取。
两个人快步离开,去取稿子。
两分钟之后,再次回来。
两个人都是恭敬的双手把稿子递给杨东。
“你俩先坐,想喝茶自己倒。”
“我先看看稿子。”
杨东示意两人,然后低头看稿。
陈洪文和刘喜忐忑不安的坐在沙发上,不断的张望着杨东。
但是杨东脸色很平和,从他脸上,根本看不出任何心理活动迹象。
于是两个人只能是紧张的坐着,双手不断揉搓着大腿和膝盖。
杨东先看的是刘喜的稿子,因为内心里面,对刘喜的兴趣更多。
刘喜看似性格内向,但主见肯定也有。
经济发展需要政策作为基底,而我国东北地区曾经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得到大量的政策扶持和政策倾斜,因此出现很多大工业工程制造单位,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有很明显的推进作用。
且当时符合时代背景的国营企业,国营工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着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以及国家制造所需,科技研发所需。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企业和国营工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保障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基底。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进入自由经济时代,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也只涉及到个别大宗交易和煤炭石油等国家命脉根基上面,这种政策性原则问题不影响市场经济发展。
可我国东北地区先发优势大,以至于尾大不掉,调头困难,思想意识不到位不强烈,加上国家优先供应南方发展,使得东北地区的各种资源大量的外派,从煤炭石油钢铁树木,到干部技术人员,优先发展沿海经济带,实则东北地区透支严重。
九十年代东北地区甚至形成了工业真空地带,即东北地区保留着老工业基地的荣光,却产比占不到国家工业制造的百分之二十。
大量的制造业外移,尤其落后的苏聨式工业设备,与新式欧美生产设备的严重不匹配,让东北地区曾经的固定工业设备资产成为废铁。
也直接让东北地区工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
杨东看到这里,眉头皱了起来,开始深思其中的原因。
但不得不夸奖一句,刘喜的这篇文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