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月最后一天了,各位月票还有吗?
还没有回国,檀锦程就感受到了应有的待遇,当天的签约发布会,晚上七点档的新闻,给了此次签约仪式13秒的时长。
镜头当中的檀锦程,自信又从容。
协议签下的那一刻,尉来就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跨越,这是国内企业在海外所拥有的最大规模的汽车整车制造工厂,身处于欧洲汽车工业的心脏腹地,还是从百年福特手里买过来的。
国内的媒体对这场交易大肆报道,支持者认为这是一次标杆性的收购案例,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一个新纪元,其纪念意义不输于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
相比起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以及尉来自身对宝腾与路特斯的收购,如今的环境要难上很多,海外优质资产的收购困难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而反对者则嘲讽不过是买了一座旧工厂,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尉来不过就是给福特接盘布局。
“说是给福特接盘?也可以这么说吧,说是旧工厂也确实是,但是说没有技术含量,这个我们是不同意的。”
飞机刚刚落地帝都,檀锦程就被安排了一场专访,来回顾一下这一次的收购案,大多数的核心文件已经签好了,可以说从现在开始,福特工厂就属于尉来海外分公司了。
“那这些技术有可能引入国内吗?还有檀总能谈谈工厂会在什么时候投产呢?与特斯拉比起来哪一个会更快一些?”
檀锦程回国之时已经是七月份了,六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尉来与特斯拉,BYD这两家企业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
记者的这几个提问,第一个非常的敏感,工厂的先进设备以及技术,是此次收购案当中最为关注的两大因素。
“技术转移这个,我们还是要尊重各自的法律法规,另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技术,我们尉来也不差的,百年福特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尉来同样有我们自豪的点。”
在公开场合,檀锦程肯定不会落人于口实,技术转移回国内这些可以低调的进行,但绝对不能吹牛逼。
技术分为非敏感,非管制,且福特与尉来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技术,例如低敏感度的整车制造工艺,其中铝钢混合车身激光焊接工艺以及电池包壳体轻量化冲压技术,这一类技术可以通过尉来ZG技术中心(沪市)进行本土化适配,规避进口管制。
另外环保与能耗方面的技术,工厂能源回收系统,还有供应链管理经验等等,这些非敏感性的技术,都是可以通过手段转移到国内的,福特对此也是默认的。
但这事儿不能放在明面上,可以用技术咨询的名义,让海外的专家派驻到国内,再在国内反向开发,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百年福特的德国工厂,虽然被以马斯克为首的竞争对手吐槽为破旧工厂,但技术与设备还是不错的,某些技术虽然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确实是不太适用,但要知道尉来还有燃油车呢。
福特在SUV,硬派越野,皮卡等等领域可是非常不错的,而这些悦驰汽车可都是有用的,想办法弄回来对于悦驰汽车技术以及专利方面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另外投产方面,我们计划当中的是12到18个月,比特斯拉还是要晚上一些的,这个没有办法,毕竟特斯拉准备得要更早一些。”
在工厂改造方面,尉来这边的方案是把原计划12个月的改造时间压缩到了六个月,在谈判过程当中一些并行工程都已经在进行了,这就省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新设备采购方面,尉来采用的是模块化设备,西门子数字化生产线,即插即用型,比定制化的设备要节约三个月时间。
在产品适配方面,采用的是平台复用方案,直接套用尉来现有已经通过欧盟认证的平台,仅仅只需要调整轴距以及电池包,跳过了80%研发测试。
而在虚拟验证这一块儿,采用英伟达的数字孪生模拟碰撞与耐久测试方案,减少了三个月实车测试时间。
供应链方面就更加的方便了,除了德国以及北美的供应链,尉来自己在德国就有电池工产,而均盛电子也是全球性的供应商,在海外供应链也能够完美的匹配,直接就是省去了招标流程。
像是电池模组/芯片等高价值部件,成本几乎都不会增加很多,直接就是本土化供应。
另外在电芯认证,欧盟WVTA整车认证方面也可以开启绿色通道,萨尔州ZF对于这一次的收购非常支持,不仅仅提供了补贴,还帮着忙前忙后,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萨尔州ZF如此积极也不是没原因的,尉来承诺未来会给予工厂不低于10亿欧元的投资,五年之内不主动裁员,另少至少保留2000个工作岗位,另外新增500个电池/软件研发岗位,薪资水平相较于福特提高15%。
得到这个承诺的萨尔州ZF也不含糊,补贴条款当中就有前三年补贴薪资当中的20%,另外在产业升级方面,尉来将在萨尔路易工厂设立欧洲智能驾驶研发中心,承诺五年之内投入两亿欧元,与萨尔大学共建汽车AI实验室,每年培养100名本地工程师。
在供应链方面,承诺三年内将欧洲供应商占比从福特时期的65%提升至85%,尤其是扶持本州企业。
比照尉来在图林根的电池工厂,以德国最高时薪加上本土研发的一系列糖衣炮弹,来换取州ZF的支持,以及否决当地环保诉讼。
图林根电池工厂没有整出特斯拉那么多的幺蛾子,跟这两点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在海外的投资,最麻烦的不是被坑钱或者多花钱,而是无休止的诉讼。
一个诉讼,就能够给你玩脱了。
另外还有一些如财政以及税收方面的承诺条款,其实这些基本都是比照特斯拉当年在沪市设立工厂时的条款,我们拒绝不了特斯拉,萨尔州同样无法拒绝尉来。
“那这么看来尉来在欧洲的工厂至少要比特斯拉晚投产一个季度的时间,不知道会不会对双方的竞争产生些什么样的影响?”
“影响肯定是有的,现代企业的竞争时间非常的重要,一个季度可能会改变很多,不过我们也做好了应对政策。”
六月份的新能源汽车增长非常明显,表现亮眼的车企与单款车型,也不仅仅像是五月份之前那样的只有特斯拉,BYD,尉来这三家企业。
六月份尉来全系卖出去了5.3万辆,其中星途S01交付量上升至1.7万辆,占据着整个系列32.69%的销量,七月份,星途S01的产能将继续爬坡,交付计划是两万辆。
有订单的情况下,就必须最快速度的解决产能,不然的话就只能让预订用户退单,白白损失这些订单。
另外,尉来这个月除了星途S01之外,表现最为亮眼的不是ET5以及ES3这两款,而是尉来L1,六月份混合动力车型大卖,BYD秦DM大爆发,单月交付了9262辆。
而尉来旗下目前为止唯一一款混合动力车型尉来L1同样大爆发,单月交付创下7713辆的纪录,环比暴增了321%。
L1 2021款新款车型的启动交付,是销量反弹的一大因素,另外一大因素就是李响了。
L1这款增程式车型,李响当初可是亲自参与研发以及设计的,若说尉来哪一款车型李响最为熟悉,那一定就是L1了,对于L1这款车型的感情也不一样。
爆款星途S01有稳稳的订单,只需要把产能提升上来就行了,其他的不需要我担心,但是正在改款当中的L1实际在今年的销量还是较为不稳定的。
二月份过年不需要考虑,三月份交付了4900辆,五月份销量上升到5539辆,而到了六月份,销量又跌到了4323辆,有改款的原因,但销量终归是不稳定的。
改款之后的尉来L,升级了增程系统,配置上也有所提升,虽然较老款价格贵了一万元,但无论是智能辅助驾驶以及更大的油箱,都极具性价比。
在营销方面,李响首先是对L1的定位再次精准,广告宣传换成了突出奶爸车,强调六座空间,无续航焦虑以及儿童安全配置等等。
对于市场对于增程式的质疑,李响更是频繁在微博发布长文解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正面回应质疑,用技术科普的方式来有让用户对于增程以及纯电等技术更加的理解。
尉来这位新任的CEO,正在打造他的技术直男人设,强化用户信任度,在微博评论区解答配置,交付进度等等问题,甚至深夜回复吐槽。
在公关方面,李响也是冲在第一线,拿最近最为热门的尉来收购福特工厂话题,李响也是化身尉来的公关发言人,亲自上阵,在微博上也是回怼马斯克。
而像消费者现在最为关心的芯片短缺问题,李响更是独创每周更新供应链进度,例如说本周缺1000个毫米波雷达,已经协调替代方案等等言论。
用高频,透明,争议性的内容,低成本撬动流量,将CEO IP转化为实际销量,其主推的L1销量回升就是最大的KPI了。
除了这些之外,李响还干了一件让车圈同行吐槽不已的事情,那就是这家伙把每周销量榜单给搞了出来,尉来在李响上任之后每周都会公布交付量。
周销量排行榜的利弊都非常的明显,相比于月榜,周榜能够更加敏锐的捕捉车型短期的波动,通过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辅助消费者购车决策。
对车企本身也能做到即时反馈,调整策略,竞品对标更加的精准,而打上热销的标签,也有利于助推品牌势能,还能够作为危机公关的依据。
对行业的价值就是加速了优胜劣汰,例如说周榜出现之后,最先倒霉的就是威马EX5为代表的销量不佳车型,当年新势力绝对老大的威马,如今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除了对行业以及消费者产生影响之外,周榜在资本市场影响也不小,更加容易倒闭的新势力车企,其周销数据直接影响股价,例如说闻界的新车周交付量不及预期时,股价单日跌超5%,波动明显。
除了利的一面,弊的一面也很多,如对消费者有误导影响,过度关注短期指标以及数据博弈,也加速了行业内卷的竞争,对一些反应比较缓慢的传统车企,造成的影响也不小。
在路特斯任上,李响的表现还没有那么的“嚣张”,但是在上任尉来之后,李响的表现就要亮眼许多了,这几个月以来,李响在微博上的活跃度非常之高。
年初之时,李响微博粉丝才100万,到了六月底,已经将近200万了,上任两个月涨粉100万,其微博评论区活跃度增加了30%。
“说一句题外话,我们注意到尉来新任CEO相较于上一任CEO张永张总的在互联网上的言辞要激烈很多,这是不是在竞争白热化市场之下,尉来在策略上的改变?”
“也不能这么说吧,新能源竞争日益白热化,在营销策略上有些改变是正常的,不过尉来依旧还是以技术驱动为主,至于你说的李总更为激进,这个是不存在的。”
“李总与张总的成长经历,还有性格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风格,这很正常。”
A级车看销量,B级车决定品牌调性,单款车型星途S01在目前A级车上没有对手,但是BYD秦EV与DM组成的组合拳,跟星途S01的整体销量也没有差太多。
混动与纯电结合的双杀,加上DM系列的降到了10万元区间,竞争力相当之强,另外还有受到关注,九月份开始交付的小朋P5,虽不如B级车市场上竞争那么的激烈,但依旧不容大意。
不过今年的A级轿车市场上,尉来确实是具有着统治力,BYD秦系列,星途S01,埃安系列三大款,占据着A级轿车市场份额超过了80%。
A级轿车市场上,目前的市场格局就是尉来,BYD,其他。
长城的欧拉好猫,卖得也不算不错,六月份交付了3405辆,这款最为接近A级轿车的车型,算是长城为数不多的还算热销的轿车。
在营销过程当中,长城也没少提起星途S01,蹭一蹭热度,某个发布会上,长城某位高管贬低了一下星途S01。
星途S01在大量交付之后,毛病也确实不少,首先就是售后方面存在压力,当前依旧还处于特殊时期,某些地区的服务确实是跟不上。
另外就是在车辆本身上,有很多车主反映,星途S01的低频共振问题严重,后视镜盲区,座椅舒适性等等方面的小毛病都有反映。
这位长城的高管拿星途S01车主反映的问题来攻击尉来一直鼓吹的质量,李响直接暗讽长城这么多年轿车都做不好,还好意思说友商。
不过李响也深知,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很容易让车主反感,在微博上也公开表示会以最快速度解决车主反映的问题。
“但是话又说回来,尉来一直是坚持与用户做出沟通的,李总可能在言辞上有些不妥之处,但我们认为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是尉来一直在做的事。”
“星途S01是我们真正意义上量产的第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轿车,无论是车辆问题还是售后服务,对于消费者反映的我们都会认真对待。”
埃安系列称霸B端网约车市场,虽然给尉来积累了不少造轿车的经验,星途S01的开发过程也有借鉴埃安系列,但网约车跟家庭用车还是有些不同的。
具体到了功能方面,纯为网约车设计的车型,可能未必就适合于家用,因为两者的使用场景以及使用频段完全不一样,星途S01一方面要抢生产进度占领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加速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里我也借助于贵台打个广告,对于星途S01车主反映的问题,在我们发布硬件升级方案之后,车主可以免费到4S店进行维修更换,还请给我们一点时间。”
“软件方面,我们会在近期进行一次OTA推送,请车主及时注意更新车机系统,在当前方案还没有公布之前,我们也会在近期发布一个临时措施,保障车主的行车以及体验。”
来了,又来了,记者心里暗暗吐槽。
这次采访檀锦程的是XH社的记者,之前也有过几次接触檀锦程的经历。
每次采访这么年轻的老板,只要能约上,其实采访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在采访大纲之内甚至临时加的提问,一些敏感问题他都是比较配合的。
这样的采访才有爆点,但是有一点让记者们无语的就是檀锦程每次都会在采访过程当中“打广告”,无论什么级别的媒体,他都得免费用上一用。
总之就是能占便宜的绝对不落下,至于说把这些剪掉?
呵呵,那就没有下次了。
以檀锦程现在的市场地位,只要不涉及到指定性的采访,这种媒体自己约的采访,他有这种权利。
“好吧,檀总还是一如既往,在关注完整车竞争之后,檀总能谈谈尉来关注芯片开发方面的进度吗?您知道的,六月份的特斯拉甚至都出现了短暂的芯片供应短缺问题。”
“尉来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吧,我们还有消费者也都想了解一下尉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还想檀总聊一聊对于芯片国产替代的看法。”
檀锦程笑了笑道:“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尉来是一家年轻的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前辈,在芯片供应方面,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的前辈BYD。”
六月份芯片短暂的供应荒,主要是电子稳定系统(ESP)供应的不足,首先最倒霉的自然就是新势力,新势力品牌的产能与销量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在供应链上没有什么自主权,当产能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倒霉的就是这些没有话语权的企业。
至于说特斯拉短暂的不足,一方面是特斯拉交付量的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跟他们柏林工厂闹出的事儿有些许关系。
与尉来一样,特斯拉目前在ESP供应链上主要依靠的是博世,尉来提前超额订购ESP芯片,导致博世分配压力增大,不走运的是东南亚特殊事件的加剧,导致博世在马来工厂的产能受限。
尉来的囤货订单更早,产能排期更充分,同样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博世肯定优先保证的是尉来的供应。
某种意义上来说,若是特殊事件依旧还是像现在这种情况,在海外得不到控制,在尉来这种大量囤货的情况下,其他的企业依旧还是会继续受到影响。
“整车拼的不仅仅是车企的制造能力,更加是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我们在2019年收购了国民技术,目前在车规芯片供应链方面的整合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
BYD布局IGBT是在2004年,直到2018年才实现量产IGBT 4.0,耗时14年,去年BYD分拆了半导体,今年的MCU已经实现了量产。
这是BYD除了电池之外,最有竞争力的一点,也是一众车企最为羡慕的一点。
尉来要实现BYD的这种量产,短期之内基本不可能,依旧还是要依赖于外部供应商,但是量产基本性的车规MCU,用来替代博世ESP芯片的低端功能,还是问题不大的。
无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是资本并购的整合,在收购国民技术之后,这些都没有停止过,国民技术目前已经完成了消费级/工业级MCU升级至AEC- Q100车规标准。
利用现有产线投入升级的车规产线,洁净度,工艺控制也都已经达到了标准,虽然先进制程还没有,但成熟的制程还是有的。
“到今年年底,国民技术可以实现如车窗控制,座椅调节芯片等基础车规MCU的量产,在低端替代方面,我们做到了。”
没错,今天的这个专访,除了给这一次的收购做个总结之外,最大的一点就是基于目前芯片荒的背景下,檀锦程需要给尉来的消费者打一针强心剂。
国民技术,北仓工厂,很久之前收购,养在地平线的英飞凌国内团队,这三者做到基础性的替代,是没有问题的。
尉来在芯片供应链自主上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迈出第一步同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