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708章 公孙渊

第708章 公孙渊

    公孙渊字文懿,后世为避讳唐高祖李渊又将其称作公孙泉,辽东襄平人,三国时期燕国的创建者,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

    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后遣使与吴国孙权往来,孙权立其为燕王,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下吴使臣首级并送至魏都洛阳,魏明帝便拜其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进讨辽东,公孙渊与其子兵败身死,其首级被送至洛阳。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公孙康死的时候,因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等年纪尚小,

    大家于是拥推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恭则因病渐渐变成了阉人,不能治理辽东。

    公元228年(太和二年),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魏明帝不听刘晔劝告,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以下等举朝劝谏,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没有被孙权采纳。

    孙权便遣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

    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明帝。

    明帝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明帝遣使者傅容、聂夔封公孙渊乐浪公,之前公孙渊派去洛阳的计吏又对公孙渊说:“使团中有位名叫左骏伯的人,力大无穷,不是普通人。”

    公孙渊大为恐惧,于是带领甲士,包围使者居住的学馆,然后才出来拜见使者,又数次对陪伴的国内宾客口出恶言,使者回洛阳后,便对明帝说明此事。

    公元237年(景初元年),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

    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毌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

    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与鲜卑单于印绶,给边疆少数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北方。又再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明帝召回太尉司马懿,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六月,部队到达辽东。

    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一万多人驻守辽隧,在周围挖壕沟二十多里。司马懿的军队到了辽隧,公孙渊命令卑衍挑战。

    司马懿派胡遵与之对阵,卑衍大败。司马懿命令军士们突破卑衍的围堑,引兵向东南进发,然后突然调头东北,直趋襄平。

    卑衍等惟恐襄平没有守军,连夜赶往襄平增援。行军至首阳山,公孙渊又下令与司马懿决战,这次,卑衍又大败。

    司马懿于是领兵直奔辽隧城下,挖好了壕沟。正巧当时连日大雨,三十多日不停,辽水暴涨,司马懿的运输船可以从辽口直驶到辽隧城下。

    雨一停,司马懿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弩弓直向城中发射。公孙渊又怕又急。

    城中粮食吃尽,开始人吃人,死者不计其数。杨祚等投降。八月的一天晚上,一颗长约十丈的大流星,从首山的东北面坠入襄平城的东南面。

    没多久,公孙渊全军溃败,他与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流星坠地的地方,杀死了公孙渊父子。

    辽隧城被攻破,相国以下的数千名官吏被斩首,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了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也相继平定。

    当初,公孙渊家中几次出现异样:狗着官服、戴官帽上了房;做饭时有小孩被蒸死在锅中。

    襄平北市长出一块肉,周长数尺,有头有眼有口,没有手脚,但能移动。占卜的说:“有形但不完全成形,有头部的各器官但不能发声,这种怪事出现在哪国,哪国就该灭亡了。”

    公孙渊叛魏自立,魏帝曹叡大惊。司马懿却毫不慌张,扳着手指头细数:“去百日,回百日,攻百日,休二月,一年足矣!”

    司马懿这算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他从洛阳出发到辽东平叛,往返所需的时间。

    辽东公孙家是超然于魏蜀吴的第4国,司马懿为何这般信誓旦旦地料定自己可以在1年时间内平叛呢?

    辽东公孙家自公孙度(公孙渊祖父)于董卓乱政时开始发家,经历公孙康(公孙渊父亲)、公孙恭(公孙渊叔父)的苦心经营,一直奉行与曹魏交好、割据自立的政策。

    然而到了公元228年,公孙渊以公孙恭沦为阉人无子、体弱无法治国为由,强迫他让位并予以软禁。

    对于公孙渊的悖逆行为,魏明帝曹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曹魏正在抵御诸葛亮的北伐,无力应对公孙渊。

    曹叡不顾谋士刘晔及公孙晃(公孙渊的兄长,在洛阳为质)的劝阻,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变相默认了公孙渊的地位。

    野心勃勃的公孙渊,不甘于父祖的偏安一隅和安于现状,意图参与到三国的纷争之中。他首鼠两端,一边接受魏国的封赏,一边又与千里之外的吴国勾肩搭背。

    公元232年,吴大帝孙权派使者北上结盟,公孙渊当即表示愿意向孙权称臣纳贡。次年,公孙渊派人随吴使南下,向孙权献上貂皮骏马。

    孙权龙颜大悦,忘乎所以,不顾张昭等重臣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出声势浩大的船队前去任命。

    这次吴国的队伍有上万的海军及不可计数的奇珍异宝。公孙渊原本只是要以吴国为外援,却不料“孙十万”给他送上了如此一份厚礼。

    他不想得罪魏国,又垂涎孙权的珍宝,就派大军斩杀吴使,俘虏吴国士卒,发配边疆。

    孙权闻讯大怒,发誓要亲征辽东,砍下公孙渊的脑袋。这种异想天开的蠢计当然被陆逊等人阻止了,否则吴国又要给他人再送去经验包了。

    公孙渊兴奋地将吴使的脑袋送去洛阳邀功,却不知曹魏此前截获了公孙渊与孙权勾结的密信,早就对他有所提防。

    曹魏原本想让青州刺史田豫从山东半岛出发,以海路攻打辽东,因难度太大而没有施行。

    公孙渊毕竟没有明目张胆地叛变,曹叡还是派使者去加封他为大司马、乐浪公。

    就在魏使抵达时,公孙渊竟然率兵围住驿站,对魏使恶语相向,吓得他们仓皇逃窜。曹叡因此对公孙渊更加忌恨。

    公元237年,曹叡腾出手准备收拾公孙渊。他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前往辽东,征召公孙渊入京任职。公孙渊识破计谋,当即发兵,与毌丘俭展开激战。公孙渊人多势众,又是在自己的地盘作战,很快就将魏军击败。

    既然曹魏已经翻脸,公孙渊索性自立为“燕王”,任命文武百官,并派人向孙权再次称臣,以为外援。孙权立刻同意北伐呼应,并告诫公孙渊要小心司马懿。公孙渊骄傲自满,没有听进去。

    曹叡这边派出司马懿领青兖幽冀四州,联合鲜卑、乌丸、高句骊等外族,四面八方,海陆齐攻。司马懿出征前,曹叡还是有所担心,召来询问。

    曹叡问公孙渊会如何应对,司马懿回复:“事先弃城而逃是上计,凭借辽水顽抗是中计,坐守襄平是下计,必为我军所虏。”

    曹叡又问公孙渊会采用何计,司马懿冷笑道:“以他的智商,无法判定双方的实力。他不会弃城逃走,只会先于辽水抗拒,而后退守襄平。即采用中计和下计。”

    曹叡再问大军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掐指一算,自信地回答一年时间。这番庙算后,曹叡再无顾虑。

    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率4万大军主力从洛阳出发。6月,双方果然于辽水相遇。公孙渊早就让部将卑衍坚壁高垒,挖壕沟20多里,严阵以待。

    卑衍出师不利,龟缩堡内,司马懿决定采用“声东击西”之策。魏军先在南边佯攻围堑,吸引敌军,再派出主力秘密渡河,北击襄平。卑衍唯恐襄平有失,出营追赶,被魏军痛击,退守辽隧城。

    司马懿三战三捷,兵围辽隧,却碰上连续30多天的暴雨。暴雨令辽水暴涨,司马懿得以快速地运粮至城下;暴雨也令公孙渊洋洋得意,以为能够据城死守。

    司马懿料定自己兵少粮多,敌军兵多粮少,胜券在握,即便暴雨淹没了许多军营,也不肯撤退。

    雨停后,司马懿筑丘起楼,将大石箭弩一股脑地往城内丢,加上城内粮尽,燕军死伤无数,将领们弃城投降。公孙渊后悔不迭,惊恐交加。

    8月的一天晚上,一颗大流星划过天空,坠入襄平东南。司马懿立即散布谣言,公孙渊更加恐惧,2次请降被拒绝。无奈之下,公孙渊率数百骑向东南突围而逃,在流星落地之处被司马懿大军追上斩杀。

    入城后,司马懿为了一劳永逸,屠斩15岁以上男子7000多人,将公孙渊手下百官及家属2000多人斩首示众,筑成京观。一时间,襄平城内,腥风血雨,人头滚滚。

    司马懿又将辽东4万户、70万人口分批内迁(只比蜀国少20万人)。3代4人苦心经营50年的辽东繁荣不再,公孙家就此灭亡,只剩阉人公孙恭被释放生还。

    此役虽然成就了司马懿的赫赫声威,却也造成了辽东的权力真空,高句骊、鲜卑等外族纷纷蚕食吞并,原本由公孙家打下的带方郡、乐浪郡又落入外族之手。

    三国是汉朝和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220年,汉丞相曹丕篡汉称帝。洛阳为都城,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史称东吴。

    三国时期,虽然主要是魏、蜀、吴之间的较量。然而实际上,公孙渊依然存在于魏蜀吴三国之外。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沃伦公孙度的孙子,公孙康左将军的儿子。公孙康去世时,由于他的儿子特鲁姆普、公孙渊还年轻,大家都青睐他的弟弟公孙恭担任辽东太守。

    对于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来说,早在董卓篡夺东汉朝廷大权时,公孙度就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和平州牧。

    然后东攻高句丽,西攻乌环,南攻辽东半岛,隔海进攻胶东半岛北部的东莱郡。成为汉末英雄之一。

    公孙渊即位后,先是拜曹魏为臣,后又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那么,问题来了,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

    首先,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强行取代了叔叔公孙恭的位置。魏明帝曹睿不顾刘烨劝告,拜公孙渊为杨烈将军、辽东总督。

    结果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名义上投降了曹魏,或者可以说是曹魏的附庸。然而,公孙渊并不满足于成为魏国的附庸。

    他掌权后,开始与吴国往来。太和七年(233年),公孙渊以吴为外应,欲称臣。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东吴丞相顾雍、吴助将张昭等人都劝孙权,认为公孙渊必败,所以反对孙武拥护公孙渊。

    不过,张昭等人的见识并没有被孙权采纳。对于固执的孙权,他派张弥、徐衍等带着金玉宝物,要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这么看重他,以为东吴远,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觊觎东吴送来的财宝。

    在此背景下,公孙渊做出一些选择后,诱使吴使斩首,将其首级献给了魏明帝曹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