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 > 第六百九十三章 下海

第六百九十三章 下海

    至于朱永扬,他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

    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上,别人误会他是李言诚的人,那问题还不大,可如果是比较大的,或者是重要的事情上,他是坚决不敢随便默认的。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外边无论如何不能打李言诚的招牌做事儿,尤其是那些涉及灰色地带的事情。

    因为他的这个老同学平安,那么只要他自己不作死,也就会一直平安。

    所以在接到港岛那位方老板的电话,还是程见闻介绍来的后,他犹豫良久还是给李言诚打了个电话,征询意见。

    “你们之间的事情不用征求我的意见,你就把这当成是一次很平常的商业合作,觉得合适,你就和他合作,不合适,不同意就行。”

    “我知道你的意思,我这不是担心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么,尤其是他身边还跟着那个叫杨爱民的,我打听了一下,这个姓杨的父亲在南方省任职,这家伙会不会还有其他什么心思?”

    朱永扬现在做事儿是越来越谨慎了,尤其是有可能涉及到自己这位老同学的时候。

    这些年他是眼睁睁的看着老同学从当初的区医院的一名小大夫,还差点因为前任妻子娘家的事情被牵连,一时间搞的狼狈之极,一步步走到如今这个地位。

    老同学本人是怎么想的他不清楚,反正他总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就觉得特别不真实。

    方老板联系他想见面谈谈,谈谈关于在鸦儿胡同那座大院子里开办私房菜馆的事情,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听到说是程见闻介绍过来的,老朱就明白,这位程总应该是同意了,否则不可能介绍过来。

    可程见闻能答应,他却要考虑的多些。

    表面上他虽然同意了面谈,却把时间推到了两天后,因为他要借着这段时间先搞清楚这个方老板的背景信息。

    消息打探的很快,他不但搞清楚了那个方老板到底是干什么的,连这次进京和他在一起的杨爱民的身份也打听出来了。

    这两个人的怪异组合让他有点挠头,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见他们。

    在电话中向老同学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后,朱永扬就准备耐心等待对面的回复,他以为李言诚怎么着也得思考一下吧,却没想到,他的话音刚落,电话那头就说道。

    “不用考虑那么多,我不是说了么,你就当是一次正常的商业合作,该怎么谈就怎么谈,为自己争取合适的利益。

    但是切记,只谈商业合作,不谈其他的,不用管他们是不是有其他什么小心思,如果合作谈成了,安排人盯他们一段时间。”

    “我知道了,不管谈成谈不成,我都让人去盯着他们。”

    “嗯,不过要小心,别让人家发现了可就不好看啦。”

    “明白,我安排的人你放心。”

    “老朱,你那些兄弟现在再没人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吧?”

    “没有,绝对没有,能跟着我做正常生意,还能挣到不少钱,也没人再愿意干过去那黑不提白不提的买卖了。”

    “那就好,还有啊,你每个月把该交的税都交明白,我可是知道,你赚的钱不少,别连该正常交的税都舍不得。”

    “嘿,你这话说的,大诚,我好歹也跟你打交道这么多年了,觉悟提高了很多,每个月不用税务所的专管员找,我都是主动交的,那些帐都是我老婆在管,绝对不会发生不交或少交的事情。”

    “哈哈,还觉悟提高了很多。”

    “那是,咱交税那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呢么。”

    “好,回头我给你争取一个积极纳税分子的锦旗,让你也露露脸,上个报纸。”

    “别别别,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财不露白的道理我懂,你还是让我闷声发大财吧。”

    “这可由不得你,该做的宣传,我相信税务局那边还是会做的,真有那一天,你好好配合就是,放心,好处肯定有。”

    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宣传万元户,宣传的目的就是鼓励大家自谋生路,不要都指着分配工作。

    宣传有没有效果?

    效果肯定有,不那么明显就是了。

    解放至今三十五年啦,在老百姓的思维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式,那就是给国家干,那才是正经工作,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私人做生意更是如此。

    还有一部分人是担心回头政策上又有什么变动。

    不过这种情况从今年开始就有变化了,标志性事件就是年初历经三十载的布票宣布全面取消,随之一起取消的还有棉絮票,也就是棉花。

    与此同时,大家还发现,其他各类生活物资虽然还要票,但计划外供应也变多了,这里说的计划外供应就是买的话可以不要票,但比要票的贵一些,得多花点钱。

    比如肉,以前没有票根本买不到,现在是没票但愿意多掏钱也能买到。

    还有就是从今年开始南边那个经济区已经将所有票都取消了,包括粮油票,真正做到了敞开供应,市场定价。

    钱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凸显。

    其实因为李言诚的存在,变化早在八零年就已经开始了。

    他写的那篇关于如何有效治理社会治安环境的文章发表后,鼓励下乡插队返城青年以及无业人群注册个体工商户,自给自足做小买卖,在全国各地就已经展开,只是因为没有特别明确的政策导向,搞的不是那么大张旗鼓而已,但变化还是不小的。

    大的变化是从去年开始的,原因就是相关政策的完善,最显著的一个政策就是去年劳动部门下发的一个通知,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

    这里的企业职工指的是国企正式职工。

    通知里明确指出,职工可以与单位签订不超过两年的停薪留职协议,期间保留工职,照样计算工龄,但停发一切工资福利。

    并且,该职工需按月向单位缴纳不低于原工资百分之二十的劳动保险基金,其实也就是要自己缴纳养老保险。

    这个政策的出台,就是变相鼓励在职职工出去做生意,两年时间,是骡子还是马基本就能试出来,挣上钱的了,肯定就看不上厂里的那点工资,回来办理离职手续就可以,这就腾出了一个岗位。

    折腾一圈啥啥都没捞到的,既然知道自己没那个本事,那就乖乖回来上班。

    劳动部门的这个通知,就是给了在职职工一个试错的机会,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最不济还可以再回单位继续上班么。

    通知去年刚出台时,大家还都只是观望,真正行动的没有几个人,办理停薪留职的人逐渐变多,是从今年春节后开始的,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新词“下海”。

    这时候的“下海”指的单单就是放下稳定的工作去经商做生意,还没有几十年以后的那个“歧义”。

    如果不考虑八一年那波返城青年开始做小买卖,那么八四年的这一波就是七八年改开之后第一波“下海”潮。

    第二波始于九十年代初期那段著名的讲话之后,这时候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人都开始办理停薪留职。

    既然现在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相应的宣传肯定就要到位。

    各部门宣传的重点不一样,税务局宣传的当然就是积极缴纳税款的,朱永扬在这方面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他那个在银行上班的老婆帮他管账,每个月都会在规定日期内主动去管辖税务所报税,说句那啥点的话,在这个年头,不说是蝎子粑粑独(毒)一份,那也是排名前三的,该宣传的时候当然得宣传一下。

    这也是李言诚说由不得他的意思。

    其实前两年城东区的宣传部门都想拿老朱出来宣传的,这家伙可是好几个万元户,区里有这么一个能人,怎么着不得宣传一下啊。

    既然要宣传,那就得调查清楚,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查才发现,这货以前干的是倒腾票据的买卖,虽然现在已经不干了,可不管怎么说,那些计划供应票都是严禁私人买卖的,这要是宣传后被人指出来,那他们这些人还不得跟着倒霉啊。

    所以,这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啦。

    税务部门这边就不同了,人家朱永扬现在做的是正经买卖,而且积极纳税,该表彰就得表彰,该宣传也不能落下,给其他个体工商户起一个带头作用嘛。

    至于说以前?那不归税务部门管。

    听了李言诚的话,电话这头的朱永扬脸色都变成了苦瓜色,他不想要那个什么表彰,更不想被宣传,倒不是说他性格内向,而是他深知,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道理。

    “大诚,好处不好处的我不在乎,我就是担心会不会有人翻我以前的‘烂账’。”

    “没关系,你拿出来几万块钱去采购上一批学习用具、课桌、板凳这一类的东西,然后去给周边的农村学校无偿捐赠。

    你现在不是还承包了一个运输队么,你先跟想要捐赠的学校提前联系好,然后亲自开卡车拉着东西过去,这些学校如果有教室条件不好的,你再请工队帮着修缮一下,费用还是你掏。

    记住,周边农村的学校,别整城里的,就这事儿你做上几次,保管就没人提你以前干的那破事儿了。

    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你别自己主动联系宣传部门,也别联系教育部门,要直接跟学校联系,其他的,会有人替你做好的。”

    “这样就可以?”朱永扬有些怀疑的问道。

    “按我说的做就行了。”

    “没问题,这事儿是积德,我干。”

    “嗯,那就这样吧,和你联系的港岛方老板那边你自己看着办,你们的生意我不参与,但我那个院子,你们不能给我做出什么改动,如果有地方要修补,以及日常维护,还是找老关。”

    “我明白。”

    听着电话听筒里传来挂掉电话后的忙音,朱永扬轻吁一口气,将手中的听筒放回到座机上。

    尽管是从小就认识,这些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可就算是隔着电话线,他也还是能感觉到老同学身上那股扑面而来的气势,让他不得不小心翼翼。

    一旁正趴在桌上写什么的范云华听到自己男人打完电话了,便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看了过去。

    “怎么样,我说人家李局长不会管你们的事儿吧?”

    “你懂什么,这不是管不管的问题,而是我必须要说,外边好多人都知道我和大诚的关系,现在我又租他的院子,已经有人认为我就是在为他做事儿。

    说他贵为公安局局长,有些事情不好做,所以才推我顶在前边。

    虽然咱们自己知道没那事儿,可别人不清楚啊。

    港岛那个方老板之所以要找我和程总合作,看重的八成就是大诚这层关系,所以我必须得说清楚。”

    “行行行,你懂的多,我一妇道人家懂的少,我就想知道,刚才后边你们又说了什么,你怎么连积德都出来了?”

    “哦,是这样的……”

    听到妻子问这个,朱永扬将前因后果讲了一下。

    听罢,范云华的眼睛亮晶晶的。

    “老朱,李局长出的这个主意好啊,确实应该这样做,也别几万块了,十万,咱拿出来十万做这个,全当替咱们孩子积德啦。”

    这几年朱永扬随着朱永扬赚的钱越来越多,范云华也越来越担心。

    别人家都是因为没钱愁,到她这里成了钱太多发愁,这要是让别人知道,还不定要怎么骂她呢。

    可实在是因为经历过那个时期,让她不得不害怕。

    现在一听要花钱干些正经事儿,还是积德行善的正经事儿,她一开口就将那个钱数又往上拔高了一大截。

    朱永扬一听媳妇儿要拿出十万块来,嘴巴动了动,他实在是想说败家娘们,那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你男人我辛辛苦苦一分一分赚来的,可听到说给孩子积德,他的话到嘴边又硬是给忍了回去。

    行吧,就听媳妇儿的,唉!谁让他的钱有一部分来路确实不那么正呢,就当是花钱买心安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