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有个共识,就是港片没落了。
那么辉煌一时的港片为什么会忽然萎靡不振呢?
嗯,归根结底,要从这条新宝院线的出现开始谈起。
在过去,嘉禾、金公主、德宝三足鼎立的时期,香港电影发展寻思,于是热钱纷纷涌入了香港,想要投资港片制作。
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好处却显而易见的有两个:
一是能分润到香港市场的票房利润。
二是方便获影片版权,拿回自己的地盘放映。
比如说省里有很多本土发行商,他们买港片竞争很是激烈。
但如果在电影制作之初就做了投资,那基本上就能稳拿影片版权。
可以说,投资港片制作的收益是远远大于风险的。
然而这么好的投资机会却没办法轻松获得,在嘉禾、金公主、德宝三家的影响下,外资投资港片一直都是不温不火。
而今年年初新宝院线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上的平衡。
相对于之前的三家院线,新宝基本不自己投资拍片,而是充当中间人,给涌入香港的热钱牵线搭桥,让他们与独立制片公司合作开戏。
这样呢,拍出来的成品,不但能让投资者们轻松拿下版权,回到自己的地盘上映,而且还可以在新宝院线排到黄金档上映,获得一部分香港市场的票房分成。
不论对于投资人还是对于新宝,这都是双赢。
而且新宝因为不是用自己的钱投资,所以给制片公司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这直接就吸引到了不少有实力的香港电影人投靠新宝。
比如说fbb的干啊呸,嘉禾的大将洪金宝。
洪金宝从80年开始创办了宝禾,经常看林正英的应该不会陌生,《僵尸家族》这一系列都是洪金宝的宝禾制作的,这也是嘉禾最大的卫星公司。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嘉禾发行的电影,有八成都是宝禾制作的。
但也正是因为宝禾的产量非常丰富,所以造成了影片积压,洪金宝就不得不与嘉禾其他兄弟公司争夺黄金档期的排片。
而这个时候,新宝院线刚成立,那么黄金档期非常富余,自然是随便拿的。
所以洪金宝便毫不犹豫的投靠了新宝。
只不过他跟嘉禾并没有断干净,宝禾电影仍是嘉禾的卫星公司,虽然洪金宝不怎么管理了,但仍然留了林正英这些个兄弟,留下他们在宝禾继续拍了《僵尸叔叔》《一眉道人》这些作品。
而洪金宝呢,已经不再关心嘉禾的事情,以“宝祥电影”的名义与新宝院线合作开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这边。
除了他,嘉禾的另一员大将许冠文,也同样因为新宝的优渥条件投靠了过来。
还有一个是向左他爹华强的永盛电影。
相对于洪金宝与许冠文来说,向左他爹是比较自由独立的,他制作的电影可以在新宝跟嘉禾之间自由选择。
比如说《整蛊专家》《逃学威龙》这几部电影就是在新宝上映的。
而《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这几部片子则是在嘉禾的院线上映。
总的来说,新宝的创办,完全打破了香港影视界的旧格局,正所谓不破不立,新宝的出现,也大大的激发了香港电影人的创作能力。
据说当年港产片的发行数量直接提升到了115部,比前几年有显著性的增多。
在票房上呢,新宝也表现的非常不俗,成立之初的那几年,每年的票房收入都能达到两亿左右。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越了老牌院线德宝和金公主这两家老牌院线,仅比最猛的嘉禾差上一点。
而且新宝制作的片子,不但在香港本土卖座,在外也同样反响不俗。
比如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
许冠杰、叶童、张学友、张敏主演的那部。
这是新宝跟金公主联合投资的。
虽然第一部没有拿到很好的票房,但他们仍然坚持拍了第二部《东方不败》,没想到直接引爆市场。
这部电影,不但在香港大卖3千多万港币,而且在省里,韩国市场,也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票房成绩。
这直接刺激了海外,让海外的热钱投资更为疯狂,想着法子要参与港片制作。
这个时候呢,其他三家院线也不是傻子,看着新宝赚的盆满钵满,赶紧有样学样,顺其自然的开始接收海外资金,扩大生产,亦或者自己投资拍摄影片。
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叫“卖片花”,就是说在开拍前卖出海外发行权。
省里的发行权卖个大几百万,东南亚发行权再卖个小几百万,这样基本上就够影片的制作成本了,而日韩市场的版权费和香港本土的收入,那就是纯利润。
这样一来,香港制片方付出的只是好的构思,以及许诺使用名气大的导演和演员拍摄,用通俗点的话来讲,就是只需要一个PPT就能空手套白狼,简直就是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用屁股想想,都能想明白这其中有多大的暴利,而有句话说得好: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香港电影这么好的生意,顿时就刺激了无数的香港电影人。
于是很多电影人都开了制片公司,直接绕开几大院线,单独的跟省里、东南亚片商界联系。
比如说,刘德华创办了“天幕电影”,刘镇伟王家卫创办了“泽东电影”,曾志伟、陈可辛等人创办了“UFO”.
这些电影人手里的公司,都是受益于“卖片花”这个制度才运作起来的。
因为当时港片的最大市场是省里嘛,几乎三成的票房都是省里市场贡献的,所以到了90年代,香港电影的主要投资方也不再是嘉禾、金公主这些个的老牌院线。
是谁呢?
著名的台省八大片商:
第一大的是中央电影公司的副总经理徐立功,他拥有省里新世界等多家龙头戏院的排片权,像是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这就都是他推动拍摄的,在香港影坛,他也投资了《新龙门客栈》《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等一系列经典港片。
第二大是年代国际公司的副经理邱復生,他的“大学公司“操控了省里不少强制院线的排片权,在香港投资有《笑侠楚留香》,此外还投资过不少内地电影,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活着》都有他在幕后操盘。
第三位是“学者公司”董事长蔡松林,拥有大世界及金马院线的拍片权,投资过刘德华的《战神传说》,结局也是鲜为人知的,让他血赔,还有刘镇伟、王家卫的泽东电影,他也是是幕后的金主,《东邪西毒》《东成西就》就是他投资的。
第四位是长虹影视公司的经理吴敦,这人还是竹联帮的总护法,主要投资制片,不经营发行,像《新流星蝴蝶剑》《庙街十二少》《追男仔》《神经刀与飞天猫》等片都有它参与投资制作。
第五位也跟吴敦一样是帮派出身,是西北帮的杨登魁,李连戒创办的正东电影便有他在幕后支持,因此李连戒的《方世玉》《太极张三丰》版权也都是直接低价卖给了这位的巨登娱乐公司。
第六位是龙翔影业的王应祥,在香港主要跟徐克以及高志森、黄百鸣合作,像《东方不败》《铁马骝》《九二应召女郎》等片都有它的投资。
第七位是雄威影业公司的董事长江文雄,大多投资在内地拍摄的港片,比如《一代枭雄》《刀剑笑》等。
八大片商的最后一位是从事美国vip电影录像带发行,以及经营国片院线的许安进,他的片源一般来自香港的永盛、艺能,以及大都会等公司。
这八大片身上的财力可以说是个个雄厚,为香港源源不断的提供资金,致使港片形势一片大好,不但影片生产数量连年增加,而且本土票房成绩也是持续增长,外部票房也同样喜人。
然而俗话说的好,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港片在这蒸蒸日上的表象之下,其实还暗藏着重重危机,也就是后来的八大片商逼宫,这就不多讲了。
江弦之所以从傅奇那儿打听新宝,便是知道,新宝成立以后,香港电影的一个船新时代要来临了。
他得去分一杯羹才行。
这真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挣钱。
拍什么都行!
哪怕是跟拍!
港片最流行的就是跟风拍摄,香港电影人最喜欢蹭热点,有什么卖座影片就一窝蜂的去模仿。
比如徐克的《黄飞鸿》系列爆火,于是便有人跟着拍《黄飞鸿》,就光1993年一年的时间,便有八部黄飞鸿电影上映。
别的卖座影片也避免不了被蹭热度的命运。
比如《逃学威龙》大卖便有《逃学英雄传》《逃学外传》。
《审死官》大卖便有《审死官翻案》。
《鹿鼎记》大卖便有《正牌韦小宝》,当然鹿鼎记本身就是跟风作品,只不过它不是跟风的IP,而是跟风的题材。
“我想让你去一趟香港。”回到家以后,江弦拉着朱琳商量起来。
朱琳正做饭,听江弦这么讲,知道他肯定有什么重要事情想说,解开围裙在他身边坐下。
“怎么了?”
“具体的现在还不着急,你先过去习惯习惯环境,我和傅奇商量了,想让你先在香港接几部电影,这不是要问问你的意见。”江弦道。
“去香港”
朱琳神色有些复杂。
江弦也明白她的顾虑,“我时间自由,可以来回过去看你,年年的话你要是舍不得,不行就带去香港,那边无论是师资还是教学条件确实都要比京城更好一些。”
“.不行。”
朱琳摇摇头,“年年还是留下跟在你身边,香港那里人生地不熟的,在京城至少还有爸妈帮着照料。”
“你要不想去也没关系。”
江弦握住朱琳的手,“说白了,我也不差香港那一块儿,美国那边儿今天影业发展的很好,让你过去,也不过是想打通进入香港的关节。”
“我没不想,我也愿意去。”
朱琳满脸纠结,“我只是有些割舍不下你和年年,我怕我老在外面忙这些事儿,既当不好一个妻子,又当不好一个母亲。”
“没关系。”
江弦握着她的手,非常认真道:“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从来都支持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至于年年,反正有我在,不会出什么事儿的,再说了,她肯定也会为自己有这么一个妈妈感到骄傲的,对不对呀我们的小小陛下?”
说着,他把江年年拉到怀里,用胡茬在江年年细嫩的小脸蛋上蹭来蹭去,痒的江年年咯咯咯笑着在他怀里转圈儿。
“真是。”
朱琳看着父女俩这甜蜜的一幕,一双杏眸软的温润似水。
“来。”
江弦朝她伸出另一只胳膊,朱琳忸怩一阵,最后还是半推半就的也被江弦揽入怀中。
江弦一手闺女,一手媳妇,顿感无比幸福,闭上眼睛享受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一刻。
可惜这场景没持续多久,一通电话打破了一家人的安宁。
这是江弦家里的电话。
他们家装了一部电话机。
这年头虽然装电话的个人比较少,但还是有的,像是很早的时候,84年的时候,就曾经有一位农民,斥资2000元,自费安装了一部电话,这也是第一位安装电话的农民。
这个农民是京郊有名的种蘑菇能手。
而真装一部电话也不容易,江弦这部电话其实早就开始排队安装,等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这才安装上。
他这算快的了,同楼里,也是团结湖的有一户人家,比江弦更早去登记安装,结果一直到现在都还没个音信。
这也是这个年代的普遍情况,交了初装费后,真到装上电话至少要等半年,一两年后才等来电话也是常有的事。
江弦放开母女二人,起身去电话机前接起话筒:
“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