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面,丙一、略辨唯识相。

    这一科是简略的说明我们心识所变现万法的相貌,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的相貌:第一个相貌,就是我们一念的心识,随顺的是一个无明妄想,这样子所变现的就是一种生死流转的痛苦相貌;其次呢,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识随顺的是真如理性,那么它所变现的就是一个涅槃寂静的安乐相貌。主要的就是有这两个相貌,这两个相貌都是「唯识相」,这一科先简略的加以说明,在说明的时候,它是一个问答的方式。

    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这个当中就一个问难说,假设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那么世间、乃至于诸圣教的我相法相是怎么安立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天亲菩萨以偈颂加以回答: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这一段分两部分:第一个是所变相,第二个是能变相,看藕祖的注解,这个所变相呢,它的这个我相,先解释这个我相:

    这个“我”就是主宰义,简单的说,这个我就是我能够决定我自己的性质,我自己能够主宰,决定我的性质,叫做我。

    世间的我相是根据有情命来安立的,就着你一期的生命的身心的相续,安立一个常一的我,这样的我呢,是一种“无体随情假”,就是说这样的「我」是无体的,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有情的生命,我们自己不能够决定自己的性质,我们没有自在力,我们的生命体是由我们心中的业力所决定的:假设我们内心当中的善业释放出来,那就是一个可乐果报;如果今天我们心识所释放的是一个罪业,那我们就要去招感痛苦的果报。

    所以在整个身心流转当中,完全是内心的业力的释放,不能够说我们自己能够决定我们的性质,这个是错误的,所以这样的我相是无体的。那么无体是怎么有的呢——随情假!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情执捏造出来的一个我,这样子,窥基大师就给一个“无体随情假”的这样的一个说明。

    圣教的我相,比如说佛陀也说,说是这个比丘是一个初果,那个比丘是一个二果、三果、四果,乃至这是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乃至这个是阿弥陀佛,他是无量光、无量寿,佛陀的处处的经典当中,也谈到很多我相的差别。而这个我相,是有体施设假,是根据他的依他起上有成就这样的功德,有这样的自在力。

    比如说阿弥陀佛,我们以为说,这是阿弥陀佛、这是药师佛,那这也是一种我相的安立了?但是阿弥陀佛的安立,他的阿弥陀佛那一念清净心,他真实有无量光的功德、有无量寿的功德,所以我们安立说阿弥陀。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体的,有体施设假,是一种依他起上,有一种依他起的自体,有它的功能作用的,这样子是建立了圣教的我相,这样的我相是不颠倒的,随顺于智慧的。

    这个地方是说明,世间的我相跟圣教我相的一个安立的差别。

    这以下我们讲这个法相,这个法,就是轨持义,这个法基本上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轨,它有一个明显的轨范,比如说我们讲色法有色法的轨范,色法就是一个质碍,它有一定的质量,它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么这个心法它的一个轨范,就是它有明了性,就是它有一个明确的轨范。

    第二个、持,这个持,它能够执持不失,它对于这个性质,能够保持住,让它相续,这样子呢,我们安立作这个法,这个就是所谓一个轨持义。这个法相的安立,也是有世间跟圣教的差别:

    先看世间的法相是怎么安立的:

    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

    世间上对于这一切法的安立,像这当中提出了胜论派,胜论派说一切法是由实、德、业所成就的,这个实就是法的体性。法的体性胜论派提出了五个体性,说一切法是由地水火风空所决定的,地当然是一个坚性,火是一个热性,水是一个湿性,等等,实就是一个法的体性;这个德呢,它是一种数量,一种势力。比如说我们讲这个东西,它的水的势力强,所以它表现出来是一个湿性,那个东西,这个墙壁啊,它虽然也有水分,但是它这个地大的势力强,所以它多分来说是属于坚性,所以说,这个德就是它有一定的数量、势力,它有各式各样强弱的差别;这个业,就是它有它的功能作用。桌子有桌子的作用,椅子有椅子的作用,各式各样法有各式各样的作用。胜论派的论师认为,一切法是由实德业,三种的排列组合的不同,构成一切的法,这样的法是离开了这一念心而独立存在的,这种思想很像科学家所说的,一切法是由这个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粒子排列组合的不同所构成的,这个道理很类似。

    这样子讲呢,就是离开了这一念心有实德业的自体,有一切法的自体。这样子解释一切法,当然是错误的。比如说我们打佛七的时候,我们发觉我们一念的心,透过对名号的专注,“心于名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我们破除了粗重的昏沉掉举,使令内心慢慢的趋向于寂静。这个时候,我们的色身,这个地水火风它也会有变化,就是它有一些少分的轻安的快乐出现。就是我们内心生起变化以后,由粗重转成寂静,这个色身也会从粗重转成轻安,我们的身心会有一种调畅的感觉。

    所以,法不能够说是离开了心有独立的体性,它是受心的影响,所以外道所说的「实德业」,它离开了心有独立的体性,这是错的。

    圣教假说“法相”——谓蕴处界等。

    就是佛陀也说了,这个法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种种色心诸法,当然这样的法,主要是以心为主,色受想行识,主要是以识为一个主因素,这个就说明了世间的法相跟圣教的法相的安立,也是有所不同。

    这个唯识相,基本上是有两个差别:第一个是凡夫遍计执的相貌,就是我们认为我相法相的一个…,错误的我相、法相,这颠倒的,不合乎诸法实相的,这叫遍计执;另外一个是圣教的智慧所开展的我相、法相,这个是合乎因缘法的真实相,叫依他起性。所以我们研究唯识相,基本上是两个相貌:一个是遍计执相,一个是依他起的相貌,这两个相貌,这是先解释“由假说我法”,这以下把它这个观念加以说明。

    外人问意——以为既唯有识,别无“实我”、“实法”。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外人问难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法是唯有心识,离开了心识没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可得,这个世间跟圣教的我相、法相是怎么安立的呢?天亲菩萨以“假说”二字来说明这个有,这个有就是存在。这个假说有两个:一个是依情执而假说的,叫做“无体随情假”,叫做遍计执;第二个是依止智慧而假说的,这个是“有体施设假”,是属于依他起性,这个是说明这两个差别,这段是问当中的一个总说,这以下各别的说明: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这一段是说外道以空来碍有,说一切法,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就不应该说是“由假说我法”,不应该说有。但是天亲菩萨纠正说,「虽说但是假」,虽然是空,但是呢我们也不能障碍一切法有它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虽然从心性的真实性来说,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从因缘上,我们也不妨安立有如梦如幻的生死的境界,在清净上有如梦如幻的涅槃。所以虽然说本性是空,但作用上,也可以说是有假名、假相、假用存在,不要以空来碍有的情况。

    问意——谓说“有”不应说“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这一段是外道以有来碍空,就是说好,你安立了我相、法相,那就不合乎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天亲菩萨说,说是非有,虽然是我空、法空,但是也有这个假名、假相、假用,就是有也不障碍空,虽然假说有,但是也不妨碍空性的存在。我们凡夫的心情,就是一个对立的思考,你说有,就不能建立空性,说空性,就不能建立有相。但是天亲菩萨把这样的一个思想加以调和,就是空不碍有,有也不碍空,第三段作一个总结。

    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

    就是说,虽然从本性上,从圆成实性的角度,是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真实的自法。但是从因缘上,我们也不妨假借种种的名言,来假说一切法的存在,来假说这个生死的流转法的存在,来假说清净的涅槃法的存在,这个都可以随情施设来说明的。

    这个唯识的宗旨讲万法唯识,就着我们这个心识的相貌,在这个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他说这个心识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心真如门,第二个、心生灭门。

    心真如门:那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杂染法也不可得,清净法也不可得,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一切法非常真实,绝待圆融的境界。那就像禅宗说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不能讲任何一句话的。那个境界没办法形容,那是离心缘相,离名言相,是一切法如的境界,心真如门,这个我们在唯识学叫“唯识性”。

    其次,心生灭门:生灭就是它一种造作,有一种因果的差别。心生灭门就有两个相貌:一个就是随顺于这种烦恼的一种杂染的,痛苦的缘起;另外一个是随顺于这样的智慧的,一种安乐的、清净的缘起,就是有这两个相貌。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你要不动念头,那当然是安住在心真如门,真如安住在本性上。但是我们凡夫的心情是真如不守自性,他一定要动,一定要动那就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你随顺于世间的名言而动,你的思考方向是随顺于世间的思考,随顺于世间的概念,那你的生命的这个心识的活动,那是一个惑业苦——烦恼、罪业、痛苦的果报。

    第二个、假设我们今天的心的思考,是随顺于圣教的名言,我们思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也思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动,它的活动的相貌是随顺于圣教的,那我们内心当中是趋向于涅槃,趋向于安乐的,就是你这念的心的活动,有随顺于世间的我相、法相,或者随顺于圣教的我相、法相,这个地方就有一些差别出现。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到这个山林当中为诸比丘说法,佛陀那个大威德的境界,坐在大石头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比丘坐在草地上,聆听佛陀开演四圣谛的法门。佛陀说,大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时候呢,有五百只雁鸟从这一边要飞到另一边去,经过了这个树林。佛陀的说法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普门示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是则神力不共法。”这些雁鸟一听到佛陀说法以后,内心起欢喜心。为了能够聆听佛陀讲四圣谛,就停在一个大树的旁边。这个时候刚好有这个猎人队经过,用这个网子把五百只雁鸟全部都网住,就全部杀死了。

    五百只雁鸟在临命终之前,因为听法起欢喜心,一念的对法——四圣谛的随喜的功德,这个善念的力量,就生到忉利天去了。生到忉利天,天人他是有果报,他也知道他是为什么升天,哦,我原来前生是个雁鸟,因为听法的因缘升天,就对佛陀生感恩心,到晚上的时候,这五百个天人就来到释迦牟尼佛的住处,向佛陀礼拜。佛陀这个时候再为他们说四圣谛法,这个时候他们的善根成熟了,五百个天人就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起大欢喜,对三宝有四不坏信,赞叹佛的功德以后又回到天上去了。阿难尊者做侍者,第二天就问佛陀,说我昨天晚上看到您老人家寮房放大光明,佛陀就如是如是的说明这五百个天人的因缘。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就讲了一个偈颂来赞叹佛陀和赞叹法,阿难尊者说,

    如来出世,饶益甚多。

    所说诸法,实为深妙。

    这一段是赞美人法,先赞叹佛陀,说「如来出世,饶益甚多」,世间上一片黑暗当中,大家颠倒当中,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受益太大,饶益甚多。那么佛陀是什么方式来饶益众生呢?「所说诸法,实为深妙」,深妙的法门,来解释诸法实相,这样子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乃至飞鸟,缘爱法音,

    获福无量,岂况人乎。

    说是乃至于飞鸟,那么这只鸟它有这么卑劣的心识,这么卑劣的果报,它缘爱法音,只是对于法音的一念爱着随喜,尚且得到诸天的果报,获福无量,乃至于证得初果,岂况人乎?如果说我们得到一个人这么好的心识,能够对佛法生起信心来修学,那功德就更大了,阿难尊者听完这个因缘以后,就用这个偈颂来赞叹佛陀,和赞叹法的殊胜。

    这个意思就是说呢,“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就是佛陀他的清净的大悲心当中,他在整个清净心,他也流露很多很多的名言,很多很多的法门,来引导我们趋向于涅槃,所以这个叫做文以载道,说这个文字当中,它摄持了这个圣道的力量,摄持这个圣道的力量。

    像这个罗睺罗,佛陀的在家的儿子,小沙弥,他刚开始修四念处不得力,他很忧愁苦恼。佛陀就问罗睺罗说,你有没有为居士讲五蕴呢?罗睺罗说我未曾为居士讲过五蕴,佛陀说你应该要为居士讲五蕴,讲我们这个生命体是由色受想行识五个元素所构成的,色有色的相貌,这个受有受的相貌,行识…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应该为居士讲五蕴,罗睺罗听了以后,就为居士讲五蕴的法门。讲完以后,他又修四念处,还是不得力,佛陀说,你为居士讲十二处没有呢?罗睺罗说没有,你应该为居士讲十二处,讲六根六尘的差别,乃至于讲这个十八界,罗睺罗讲完十八界以后呢,他修四念处一念相应位就证得圣果。

    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是没有圣道的光明,但是我们内心能够随顺于佛陀的我相、法相而转,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出现光明。因为佛陀把这个圣道的功德,摄持在文字当中——文字般若,文字当中摄持了般若波罗蜜的力量,那我们这念心去消化这个文字的时候,就能够把摄持在文字里面的般若,转成我们心中真实的般若,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力量。在《大宝积经》上说,说这个世间上除了涅槃以外,有两种法的功德是最大,《大宝积经》上佛陀告诉菩萨说,世间上除了涅槃以外:

    第一个、说法者功德最大。他在开显佛法,这个功德最大,代佛转法  轮。

    第二个、听法者功德最大——闻法。

    说是一个一般的世间人,他做慈善事业升天了,但是他升完天以后来到人间,他的福报就过去了,就跟没有升天之前完全一样;但是你由于听法的因缘你也升天了,但是你升完天以后,你那个留在你心中那个圣道的力量,它会引导你这念心继续的往前走,它有一种乘的功德,它会引导你这念颠倒的心,不断不断的进步,趋向于光明,趋向于安乐。听法的功德,它有一种到彼岸的力量,它有一种解脱的力量,这个就是佛陀的大悲心。

    所以讲“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佛陀的大悲心,也安立了种种的我相、法相,来引导我们这些颠倒的众生,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安乐的彼岸,是这一层意思。所以,虽然说佛陀自受用的角度是我空、法空的真如,但是也不妨在利益有情的角度,而施设我相、法相的存在,使令我们明白生命的真相,是这层意思。

    到这个地方是说明所变唯识,这些染净的我相、法相的安立的情况:一个是随顺于颠倒的,一个是随顺于智慧的,这以下我们讲这个能变现的心识: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这种我相、法相,是由我们一念心识的业力跟名言所变现出来的。

    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

    能够变现我相、法相的,是现前一念心识,开展出来是八识,根据它差别的性质,在《成唯识论》天亲菩萨安立成三类,三种种类。

    谓:

    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这个现前一念心识,外道是说它是一个灵魂,三魂七魄,当然这个佛法是不同意,佛法认为我们这一念心识,其实就是有三种部分,三种功能,没有所谓的三魂七魄,就三种功能:

    第一个,就是最微细的心识,异熟识,异熟的功能。

    一、先解释这个「熟」:这个熟就是它能够把善恶的业力转成果报,这个我们安立做熟。就好像说,我们今天种下一个水果的种子,那么这个种子放在这个大地当中,经过大地的滋润,大地能够把这个种子变成一个枝叶花果,变成一个水果。哦,大地有成熟这个种子的功能。这个第八识亦复如是,它能够把你在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能够把这个罪业转成地狱的刀山油锅,它有这种力量。说这个杀盗淫妄是一个罪业,它不是刀山油锅,但是经过第八识这个心识的了别性,它能够成熟,使令这个杀盗淫妄变成刀山油锅;它也能够把你曾经在三宝当中布施持戒,这个善业的种子,把它变形,变成诸天的可乐果报;它也能够把你曾经在打佛七的时候,信愿持名的种子,把它变成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它能够成熟业力而为一个果报,叫做熟。

    二、异:那么这个熟,前面加一个异,就是差异,就是从这个业种变成果报,这当中有三种的差异:

    (一)异时而熟:第一个时间上会有差异,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不能马上得果报。你现在身心很苦恼,你造了一个广大的善业,出家、布施、持戒,修种种的善法。但是你现在的果报还是很苦恼,那是因为你的善业暂时被保存住了,你过去的罪业先起现行,所以这个造业的时候跟得果报,时间不能同时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摩揭陀国有一个频婆娑罗王,他皈依了佛法以后,他就禁止国内不能随便杀生,以后除了有重大的法会,否则随便杀生者重罚。这一天,国家有重大的法会,那就是可以杀生,但是要报备,这当中有一个婆罗门种姓的人,就来到这个国王的面前说,说我这次的法会我要发心杀羊,希望国王能够恩准我。那这个摩揭陀国国王就说,说你这个杀羊这是有罪业,会让你痛苦,你真的决定要杀羊吗。婆罗门说不对,我的老师说我前生是升天的,在天上享受天福,为什么到天上去呢?因为我前生的前生是杀羊的,我因为杀羊的因缘而升天的,我的婆罗门老师是用神通看出来,所以我希望能够继续享受天福,我今生要继续杀羊,来累积这个天的这个善业。

    这个摩揭陀国国王听了以后就很疑惑,杀羊是要堕落,这是一个罪业,怎么升天呢?他就把这件事情禀告佛陀,佛陀说,说他前生的升天,并不是他前生的前生杀羊,是他在过去生曾经有一份的善业,这个善业在前生的时候释放出来,让他升天了,他前生的前生杀羊的因缘,这个业力还在,如果他今生继续的杀羊,他来生就要堕落,这个业就成熟了。

    这个外道的神通叫天眼通,他知道说你前生到天上去,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他有时候解释错误。但是圣人如果是有天眼通,他叫天眼明,他会知道你为什么因缘升天。这有差别,天眼明,这个明就是智慧,他这个神通当中他不会起邪见。所以我们不能随便请人家有神通的人解释事情,他有时候解释错误,那就产生邪见了。像这个婆罗门种姓就是这样,他老师也的确有神通,看到他的前生是升天,也看到他的前生前生是杀羊,但是这样的一种两个因缘的和合的解释,就解释说因为杀羊而升天,那使令他今生继续想杀羊。这是因为你在造业跟得果报的时间是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讲「异时而熟」,就是你造业的时候跟得果报的时间,有很大的变数,很大的差异。

    (二)异类而熟:就是你的性质有差异,你造的因地的杀盗淫妄的业,这个因通三性,果为无记,造业的时候,它有善业、恶业,这个业性就是有招感性,但是果报,它是无记的。你不能够说这个人身体多病这是一个罪业,不能这样讲,这个多病它没有招感性,它是一个果报,是个无记。有些人因为多病而奋发向上,有些人因为多病而自甘堕落,这个不可乐的果报,它是无记的,果报体不能讲是善恶的,它是在得果报,就是没有善性,没有恶性。所以在性质上也有差异,因地是有三性,果报是无记性,所以在成熟的过程当中呢,它也经过了性质的转变,异类而熟。

    (三)变异而熟:就是这个数量会改变,可能你在因地的时候只是造了一个微小的罪业,但是你内心当中「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你虽然在因地只是造了一个微小的罪业,但是你内心当中以坚固的邪见,无惭无愧,会使令这个微小的罪业,转成广大的痛苦的果报,因为你无惭无愧;反过来,就算你过去曾经以上品的烦恼造了重大的罪业,内心真实的忏悔,它也会折损你的罪业的势力,得果报的时候可能重报轻受,让你简单的病痛一下,就过去了。所以说呢,这个业种子转成果报,这个当中的数量也会产生一种变异的情况,有可能会从小转成多,也可能从多转成小,看你是不是有惭愧心来决定,所以说呢,数量上也有差异。

    唯识学在解释这个第八识在成熟业种子的时候,它因为有三种的差异——有时间的差异、有性质的差异、有数量的差异,所以安立一个异字,就是因跟果有三种差异,所以叫异熟识。那么异熟识呢,它在把业种子转成果报的时候呢,我们应该有一个观念,就是这个时候,第八识的明了性对这个自己所变现的果报,它是不带名言的,它没有任何感受的:阿赖耶识把地狱的刀山油锅变现出来,它不感到痛苦。阿赖耶识,第八识异熟识,把这个诸天的果报变现出来,它也不感到快乐,它不带名言,那个明了的心识对这个果报体,它没有一个很粗显的一种名言的概念,这个时候,是我们在变现果报的最微细的第一个能变。

    再看第二个能变: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先解释这个思量的功能,就是我们心识有第二层的功能,叫思量。这个思量就是说,这个明了心识它对于所缘的境界,能够做很深入的观察和思惟,非常深入。这个意思就是说第八识的异熟识,它本身是受熏的,就是它会刹那刹那变化,你造了善业来熏这个第八识,第八识的功能转成一种善的功能;你造了罪业来熏第八识,第八识变成一个罪业的功能,它是刹那刹那变化。

    但是这个第七意识,它去观察第八识的明了心识的时候,因为第八识比它微细,它以为哎呀,这个第八识它那个明了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我的本来面目,它就认为第八识的明了心识,是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你看第八识能够把天变出来,第八识也能够把地狱变出来,你看它多有自在力。但它不知道,第八识能够变现万法,不是它第八识决定的,是它的业力决定的——引满能招业力牵,第八识得果报是由业力牵引它的,不是你第八识要去哪里就去哪里。当然第七意识误会了,它去恒审思量第八识的明了性,然后执取以为自我。

    就是在我们变现果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刚开始第八识变现果报的时候,第八识没有一个概念说,哦,我在受果报,还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样的名言。但到了思量以后,它就捏造一个我相、法相,就是谁到地狱去了,我到地狱去了,我来受用这个地狱的果报,就是能受用的我,所受用的法。这样的名言概念出现,是在第七意识就出现,思量识,它捏造一个我相、法相,不过这个时候的我相、法相,是非常微细的,非常微细,真正的,我们现在能够感觉出来的是: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

    第三能变的了别境识,就是它有一个了别六尘境界的心识,真正安立一个粗显的我相、法相,就是前六识。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整个心识当中,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业力,是前六识;不管是果报的受用,也是前六识;我们真正在受用果报,有它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安立种种的名言,也还都是前六识。因为第七意识的这个我相、法相的安立是非常微细的,俱生的我相、法相,这个了别境识是我们一般能够理解,能够感觉出来的,这个是一个比较粗显的我相、法相。

    所以说呢,这个一切法的我相、法相,基本上是由这三个心识变现出来,就是一个异熟的心识,一个思量的心识,一个是了别的心识,这三个心识的相互的作用,就把这个一切法变现出来了。

    在唯识学上说,这个异熟识叫做因缘变,它完全是业力,第八识它本身不带名言,它就是完全…它只是如实的把含藏在它心中的善恶的业力释放出来,善业变成可乐果报,恶业变成痛苦果报,叫因缘变。

    第七的思量跟前六的了别叫做分别变,这个时候它开始分别,对于它第八识所变现的果报开始分别,产生微细的我相、法相,乃至于粗显的我相、法相,那完全是第七识跟前六识的功能,这叫分别变。

    我们对于我们宿世所变现的果报加以受用,加以分别,是这样子来的,这个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识,这现前一念心识就是三个心识:异熟心识、思量心识、了别心识。后面呢,天亲菩萨对这三个心识有详细的、深入的说明它的内涵,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主任,那个就是说,第七识和前六识,完全没有因缘变吗?

    【师父答疑】:因缘变,它必须要能够有藏,它要保存业力的功能,前七识不能够去保存业力,它本身不能释放业力,因为它根本没办法保存业力。它只能够就于第八识所变现的果报加以分别,它本身不能释放业力,不行的,它本身没有藏的功能,藏的功能主要是第八识。第八识,它那个微细的心识啊…我们一个概念第八识不造业,第八识永远保持无记,前六识你起颠倒,去造杀盗淫妄,第八识它那个明了心识不表示意见,你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创造广大的功德,第八识它也不表示意见,它不参与的,它只是如实的把你所造的业全部把它保存起来,然后到了适当的因缘释放出来。所以第八识叫根本识,根本识它不造业的,所以造业是前七识在造业;但是前七识本身不能保存业力,这个业力是由第八识的异熟来保存的,它是这样子的。

    【学员提问】:那个第八识在哪里?

    【师父答疑】:第八识是:浩浩三藏不可穷,你现在看到的就是第八识,全部,你眼睛所接触到的色法,你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都是第八识,「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第八识它转过来就是真如了,真如佛性了,真如佛性有多大,第八识就有多大。但是,当然第八识是在迷,我们安立作第八识,就是你看到的根身、器界、山河大地,你心中所想到的一切事情,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事情,全部都是第八识,没有第八识你不能受用一切法,能变现、所变现,都是第八识。

    所以万法唯识,这一切法都是心,都是心识,当然主要是第八识,我们自己活在自己的第八识所变现的万法当中,我们受用我们第八识的万法,你现在受用的,你眼睛受用的色法,是第八识变现的;你耳朵所听到声音,也是第八识,第八识的相分,这个我们会说明,第八识的相分也是第八识的一部分。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