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复山河 > 第三百六十三章、党争见红

第三百六十三章、党争见红

    “陛下,山陕两省的纷争,一时半会儿难以分出对错。

    不如先让三司衙门调查,待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进行处理也不迟。

    当务之急,还是流窜到山西的叛军。”

    岳铭宇率先表明立场。

    内心深处,他在不断祈祷,千万别换人。

    受叛乱的影响,大虞朝落马的官员,多不胜数。

    以至于吏部的官员预备库,第一次出现了不足。

    以往那些没有关系背景的官员,也在这一轮大洗牌中,得以更进一步。

    弊端同样非常明显,许多官员自身能力有限,也被安排到了重要岗位上。

    许多地方被搞的一团糟,行政效率进一步下降。

    现在正等着皇帝重开科举,为朝廷补充新鲜血液。

    “岳爱卿言之有理,现在这种时候,确实不适合大动。

    山陕两省的纷争,内阁督促三司衙门,尽快调查清楚。

    关于平叛事宜,诸位爱卿可有对策?”

    永宁帝点了点头说道。

    让三司衙门调查,相当于和稀泥。

    涉及到两省官员,朝廷要派调查组,最少也要两地恢复太平才行。

    不然京中的官老爷们,可不会冒死前往调查。

    真若是想要追责,让锦衣卫调查,比三司衙门效率高多了。

    可是作为皇帝,需要从大局上考虑问题。

    陕西刚经历兵祸,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

    山西正在经历兵祸,同样不适合调整官员。

    纵使有问题,也只能先把事情压下来。

    后续要不要秋后算账,那要看未来的局势发展。

    内心深处,永宁帝隐隐有一丝后悔。

    早知道局势这么发展,就不该把勋贵系的支柱,都给派去前线。

    镇压白莲教的行动,确实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他想问策的时候,找不到人啊!

    下面这帮大臣,忠心是有的,架不住能力有限。

    尤其是涉及军事的时候,更显得相行见拙。

    关中叛军能流窜到山西,固然有地方官失职的缘故,但更多还是朝廷战略部署失败。

    “陛下,为今之计,只有调集大军进行围剿。”

    罗泽风忐忑的回答道。

    他能够坐上兵部尚书的位置,纯粹是大家都知道这个位置烫屁股,根本没人参与竞争。

    顶着知兵的名头,稀里糊涂的,就被“众望所归”。

    原本他还抱有一丢丢侥幸心理,认为大虞的局势没有那么糟糕。

    担任兵部尚书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太过理想化。

    大虞的真实现状,比预想中糟糕十倍。

    帝国上下能打的军队有限,最能打的两支武装力量,都有做大的迹象。

    辽东镇桀骜不驯是公开的,勋贵系的一众武装,同样不是省油的灯。

    这些军队依旧忠于朝廷,但不是文官控制的朝廷。

    偏偏文官阵营的大佬们,又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通过兵部掌控全国军队。

    前任兵部尚书为了镇压叛乱,只能放任勋贵系做大,被文官阵营视为叛徒,只能灰溜溜的离开。

    换他到了位置上,此刻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

    “具体点儿?”

    永宁帝不爽的问道。

    调集大军围剿,这种笼统的回答,根本不是解决方案。

    想要具体实施,最少要先确定从什么地方调兵?

    调动多少兵马?

    由谁负责领兵?

    所需钱粮几何?

    什么时候出兵?

    ……

    一系列的具体问题,全部都没有涉及,根本不像是解决问题的。

    相比前面几任兵部尚书,罗泽风的能力,明显逊色了不少。

    “陛下,南方的局势逐步好转,或许我们可以从前线抽调一个镇回援。

    另外再从京营中抽调两团营,联合山西的军队,共同组成平叛大军。

    统帅人选,臣这里有三个人选推荐。

    分别是兴国公后裔,江西第一镇总兵秦天瑞。

    南阳侯后裔,湖广第一镇总兵刘启峰。

    平原侯后裔,湖广第二镇总兵叶弘昌。

    此三人均有大将之才,足以担此大任!”

    罗泽风硬着头皮回答道。

    不是他想要重用勋贵系的将领,纯粹是迫不得已。

    举荐将领是需要担责的,万一推上去的主将在前线遭遇大败,他这个兵部尚书也要跟着倒霉。

    为了降低风险,那些没有显赫战绩的武将,直接就被他排除掉了。

    剩下有显赫战绩的将领,要么出自九边,要么来自勋贵系。

    九边的的部队抽调了好几次,剩下的都有重任在身,不适合大规模抽调。

    兵力有盈余的,也就辽东镇。

    不过辽东镇情况特殊,朝廷压制还来不及,根本不可能大力提拔他们这一系的将领。

    一系列排斥之后,最适合担任主帅的将领,全都是勋贵子弟。

    推荐这三人,那是他们背后的三家都在京中大爆炸中团灭,剩下的都是旁系。

    能混上现在的位置,已经耗尽了家族遗泽。

    此人送上的人情,对三人来说,属于雪中送炭。

    万一他们争气,重回了勋贵巅峰,这笔政治投资就是血赚。

    “罗尚书,南线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不宜进行兵力调动。

    万一因为抽调兵力,导致战线出现缺口,让傅逆冲出了包围圈,那就前功尽弃了。

    为了大局着想,兵部还是另选贤能吧!”

    左都御史赖耀华当即反对道。

    京中和南方各省的兵权,大都落入勋贵系手中,倘若再让对方的人出任主帅,那么山西的军队也会打上勋贵系的标签。

    以往他们鄙视勋贵子弟混吃等死,现在这帮家伙突然奋斗起来,更令他们棘手。

    不同于寒门子弟,这些家伙不用走科举路线,也可以入朝为官。

    原本禁锢勋贵子弟的潜规则,也在平叛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朝堂上的官帽子一共就那么多,勋贵系拿的多了,势必会挤占正统科举出身官员的机会。

    对他们这些把持科举的文官世家来说,勋贵集团已经成为最大的竞争者。

    “施靖明,辽东第二镇总兵。

    施靖林,辽东第三镇总兵。

    云羽丰,湖广第三镇总兵。

    苏志勇,湖广第四镇总兵。

    谢智渊,江西第二镇总兵。

    ……”

    罗泽风无奈的报出一串人名,不是勋贵系的将领,就是辽东系的将领。

    见到这一幕之后,刚刚提出反对意见的赖耀华,一下子被架了起来。

    不同于前面三位,后续这帮家伙,身后的家族依旧处于鼎盛时期。

    扶持他们上位,造成的后果,还要更加严重。

    “除了他们,难道我大虞朝就无人了么!”

    赖耀华忍不住质问道。

    如果不是场合不对,他真想好好问候一下罗泽风,他的屁股究竟坐在哪边。

    明知道清流集团要压制辽东系和勋贵系,居然还推荐这两方的人。

    “赖大人,如果有更适合的人选,不妨提出来。”

    罗泽风没好气的说道。

    这一刻,他突然理解前任兵部尚书的苦楚。

    后面跟着一群猪队友,光想着利益,丝毫不考虑实际情况。

    倘若妥协,势必导致局势进一步崩溃,最后被皇帝问罪下狱。

    选择坚持原则,又会得罪清流集团。

    文官阵营内部,别的势力集团大都会慎重考虑后果,唯独清流集团做事最为激进。

    尹左二人开的坏头,并没有因为两人的死而结束,反而让无限制党争延续下来。

    尽管大家鄙视这种行为,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玩法,在权力斗争中最有效。

    规则体系下,谁的底线更低,谁就更有机会占据上风。

    “挑选将领,这是你们兵部的职责。

    选不出来合适的将领,那是你这个兵部尚书渎职!”

    赖耀华当即怒斥道。

    发出信号后,一众御史纷纷跟进,弹劾罗泽风渎职。

    转瞬的功夫,朝堂上就热闹起来。

    前些日子大家还是自己人,因为政见不合,眨眼的功夫就成了敌人。

    内心深处,赖耀华也知道自己这么干,有些不道义。

    可是没有办法,党争中容不得丝毫柔情。

    举荐一名没有战绩的将领,固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可是为了压制日渐壮大的勋贵系,这些风险必须冒。

    骂战一旦开启,往往就收不住。

    一盏茶的功夫后,各大派系纷纷卷入战斗,大殿上乱成了一锅粥。

    不知道是谁开了坏头,文斗直接演变成了武斗。

    看着一众官员厮打在一起,永宁帝破天荒的没有制止。

    他早就看这帮大臣不爽了,只是迫于游戏规则,拿这帮人没办法。

    现在看着下面百官混战,他反而生出一丝快感。

    “住手!”

    “锦衣卫,赶紧把诸位大人拉开!”

    见局势失控,万俊辉当即下令拉架。

    不过悲剧还是发生了,参战的一众官员,许多人都鼻青脸肿。

    最先挑起战火的赖耀华,更是沦为悲剧,直接瘫倒在地上无法起来,口中还不断吐血。

    很明显,刚才的混战中,有人对他下了黑手。

    不光赖耀华身受重伤,一众清流官员都伤的不轻。

    导致他们挨揍的根源,自然是文武之争。

    别看朝堂上武将人少,可人家从小就接受战场厮杀训练,打起架来单挑几名书生毫无压力。

    如果不是众目睽睽之下,不方便下死手,估摸着今天非得挂掉几个。

    “传御医,给诸位大人治疗。”

    永宁帝冷漠的声音,把群臣的智商拉了回来。

    尤其是挨揍的一众清流官员,更是暗自懊悔。

    君子动口不动手,刚才怎么忍不住,就出手了。

    朝堂上的武将,大都是勋贵系的人。

    前面赤裸裸的针对,把人给得罪了。

    挑起全武行,无疑是在给对方创造了报复的机会。

    皇帝和内阁没有第一时间出面制止,明显是对他们的不满积攒到了一定程度,故意在旁边看他们挨揍。

    “陛下,请……”

    告状的话还没有说完,赖耀华就当场晕死过去。

    领头的清流大佬躺下了,恢复理性的一众清流官员,纷纷偃旗息鼓。

    刚才的纷争,他们本来就不占理,再闹下去只会更令皇帝厌恶。

    “赖爱卿,心系国事,不想我们为此事耽搁。

    锦衣卫把伤员抬下去,让御医进行治疗,其余人继续议事。

    刚才谈到统帅人选,大家就从兵部提名的将领中,挑一个合适的吧!”

    永宁帝的话,把一众清流官员气得半死。

    感情他们今天这场打,不光白挨了,就连平叛主帅的位置也没抢到手。

    偏偏开口的是皇帝,容不得他们拒绝。

    这是多派系制衡的好处,皇帝可以站在裁决者的位置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决定。

    “陛下,以微臣之见,干脆就让秦总兵担任主帅。

    正好江西第一镇,现在驻扎在扬州地区,调回来围剿流窜进山西的叛军也方便。”

    万俊辉率先表明立场。

    到了扛事的时候,不允许他这个首辅退缩。

    文武之争固然重要,但围剿叛军才是最重要的。

    清流们可以闹腾,那是他们没有在位置上,口嗨又不用负责。

    倘若内阁也跟着胡闹,江山社稷就危险了。

    江北地区陆续被官军收复,傅逆所部被压制在一隅之地。

    纵使向外突围,也不会挑选扬州作为突破口。

    不是能不能打下来的问题,而是江北地区,根本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真想要跑路,也该往中原地区跑。

    河南有大量饥民,可以迅速壮大义军队伍,尽快恢复手中的实力。

    携百万大军孤注一掷,联合流窜到山西的关中义军,一起进攻京师,才是破局之道。

    最不济也可以西进入蜀,同蜀地义军联手,割据巴蜀大地。

    “那就他吧!”

    “顺便派人催促一下朕的几位总督,让他们尽快剿灭傅逆残部,还天下一个太平。”

    永宁帝想了想说道。

    白莲教之乱持续的太久,尤其是南京沦陷之后,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现在胜利在望,他是一刻也不想等。

    如果不是下面几位总督,在围剿傅逆的问题上,战略惊人的一致,他早就下旨干涉了。

    前线具体指挥,他是鞭长莫及,但下旨催促决战还是可以的。

    拖的时间越长,局势就对大虞越不利。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