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 第一百五十八章 帷幄(2)

第一百五十八章 帷幄(2)

    人在到了一定岁数,就会自动觉醒些东西,比如血脉传承,这在年轻时,是不会过多考虑的,所想是如何潇洒人生,快意恩仇,云游各方,鲜衣怒马……可随着娶妻生子,身份的不断转变,会使心态也跟着变化。

    这似是刻在骨子里的。

    有些东西,不管是在什么时期,哪个地方,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人所求的不同,走的路就会不同。

    而在这过程中,经历的多了,变化也就多了。

    世间纷扰,多是所求太多所致。

    罗织奉诏赶至御前时,心思是很驳杂的,短短数日间,不止是虞都,还有京畿,因为一道和亲诏书的颁布,使得舆情是变化不断,而作为中枢重臣,知晓一些秘闻下,再看这些风云变化,心境是有不同的。

    “臣…罗织,拜见陛下!”

    在行至大兴殿门处,罗织快速理了理官袍,深吸一口气,在一些目光注视下,毕恭毕敬的朝殿内作揖行礼。

    “进来吧。”

    浑厚的声音,从殿内传出。

    罗织不敢有迟疑,低首便朝殿内走去。

    殿内有股淡淡香气。

    楚凌盘坐在罗汉床上,目光沉静的御览奏章,眉宇间隐有倦意,而在身前案几上堆叠着不少奏疏。

    “六扇门整饬的如何了?”

    罗织才至御前,本打算作揖再拜时,楚凌瞥了眼罗织,语气淡漠的开口道,目光跟着落在所持密奏上。

    这一问,使罗织心下一紧。

    随即便垂手回道:“禀陛下,臣自奉旨领光禄寺以来,即对六扇门进行梳理整顿,至今下六扇门已整饬完毕,其中违背律法之徒,或被六扇门内部处置,或移交锦衣卫查办……”

    罗织明面上是光禄卿,名义上掌着宫廷宿卫及侍从,兼掌膳食帐幕,不过这一块儿其却插手甚少,甚至连光禄寺都成了空架子,对于宫廷宿卫这块,楚凌是抓的很严的,不是谁想插手就能插手的,罗织真正的权柄,是在暗中掌着六扇门的实权,此事朝中知者寥寥。

    六扇门,在楚凌初涉朝政时,便被楚凌给打了下来,其倒台,使得以臧浩为首锦衣卫得以迅速崛起。

    在如今的朝堂上也好,地方上也罢,谈及六扇门的少之又少,没办法,谁叫这是天子亲自过问的。

    而这也恰是楚凌想要看到的结果。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句话用来形容六扇门,是在合适不过的。

    过去这些年,罗织一直在对六扇门进行筛选,剔除掉那些腐败堕落的成员,从受打压、遭排挤的群体中,经多方查证考核,挑选一批确有能力的群体,至于剩下的,无一例外皆被开革出六扇门。

    这一过程如同淘沙拣金,虽缓慢却坚定。罗织深知,陛下所要的并非一支庞大的队伍,而是一柄锋利且听话的刀。如今六扇门虽不复昔日显赫,但内里早已焕然一新,只听诏令,不涉党争。

    也是这样,使得如今的六扇门,成为了没有任何关注的存在。

    能留在六扇门的,皆是心志坚定、行事隐忍之辈,且对天子及社稷忠心不二的,对于这点,罗织是敢打包票的。

    这也是楚凌选择罗织的原因。

    认死理!!

    对于六扇门而言,必须要矫枉过正,不然这把生锈的刀,是无法重焕锋芒的。

    楚凌听完,指尖轻叩案几,终将目光从密奏上移开,落于罗织身上,“有件事,朕觉得是时候了。”

    罗织表情严肃起来,认真聆听天子所讲。

    “一直以来,在国朝治下十六道存有一批群体,他们对社稷安稳与否,朝廷处境如何并不关心,他们所关心的,是依附在国朝之下,是否能谋取到核心利益。”

    楚凌语气淡漠道:“国朝定下的律法,在他们眼里就像是儿戏一般,国朝明确的制度及政策,成为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

    “甚至在国朝常设有司兼顾不到的地方,他们还会以各种方式涉足到他们觉得有利可图的群体,这其中就包括跟外敌勾结。”

    “在过去,朝中局势多变,朕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将这些精致利己派揪出来,但这似乎叫他们愈发猖獗了!!”

    讲到这里时,楚凌语气冷厉起来。

    在殿内的罗织、李忠听到这话,心底无不是紧张起来,甚至二人的心跳都加快不少,而二人却没有察觉到。

    天子虽然没有指明是哪些群体,但是二人却都听出来了。

    这指的正是世家门阀、豪族士绅等盘根错节的群体。

    “趁着今下多变的局势,六扇门可以暗中摸查此事了,对于这件事,朕不要求多快有成效,朕要的是最殷实的真实状况。”

    楚凌伸手对罗织说道:“朕要知道在国朝治下,到底存有多少这类群体,而在这类群体之外,是否会有些群体,因为一些事而变质,这件事做起来很难,毕竟千头万绪的,且涉及的地域极广,要是觉得难办,只管讲明就是。”

    讲到这里,楚凌深邃的双眸,定格在罗织身上。

    “臣定会办好此事!!”

    罗织没有任何迟疑,立时便作揖拜道:“请陛下放心,六扇门全体,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信心,将这件事办好的!”

    “好,朕果真没有看错人。”

    楚凌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就是留下六扇门的原因。

    楚凌需要一支对大虞内部绝对了解的队伍,且能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一件事,毫无疑问,六扇门是最为合适的。

    文官,武勋,宗藩,外戚,国戚,权贵,势要这些因权力而诞生的群体,是有对应的有司负责监管的。

    而在他们之下,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权群体,尤其是绝大多数是分散在大虞治下诸道府县的,但因为大虞构建的统治体系,又与中枢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形成了一张隐秘而绵密的利益网络。

    这张网络渗透于赋税、徭役、盐铁、科举等方方面面,只要是存有利益的地方,势必就会有污秽产生。

    而六扇门的存在,正是为了穿透这层迷雾,调查与汇总对应情报,使得楚凌能够了解大致情况。

    这很关键。

    不管是为了后续推动改革,亦或是为了牢牢掌控局势,楚凌都必须掌握这份隐于幕后的力量分属。

    唯有掌握实情,方能对症施药。

    不是说耗费几年功夫,汇总编撰一份详尽的名录,之后就不必做了,而是这件事一旦做了后,就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

    随着大虞国策的调整,针对这些群体的分流与制衡也会跟着调整,这就像是割韭菜一般,将其中不好的,一茬茬给割掉,保留对国朝有利的部分,使其转化为推动社稷发展的力量组成。

    “对六扇门的监察,梅花内卫要跟进好。”

    在罗织离开后,楚凌拿起一份密奏,继续御览起来,但讲出的话,却叫李忠心下一紧的同时,当即表态领旨。

    对罗织,楚凌是信任的。

    不过对其掌握的权势,却必须严加防范。

    尤其是罗织底下的人。

    权力一旦失去了监察,便会滋生出难以预料的腐朽。即便是最忠诚的刀,若无鞘的约束,终有一日也会伤及持刀之人。

    楚凌太了解人性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明里暗里,特设众多的组织机构,看起来这是很乱的,是容易出现状况的,但对于精力充沛的他来讲,这根本就不算什么。

    制衡之道,已经深深的刻在他的骨子里。

    等到大虞按着他的设想,一步步在这片土地上成型,对应的体系完善起来,他自会逐步收束权柄,将那些临时的、凌驾于常制之上的机构慢慢纳入正轨。

    毕竟楚凌无法保证,他今后的继任者具备他这样的能力,不过在楚凌看来,如果有朝一日,大虞的君王,无法掌控住底下的臣子,使得社稷出现动荡,那么大虞的气运也该到头了。

    他这一代的事,他能说了算。

    但是之后的,就不好说了。

    不过楚凌要给这个世界播撒些种子,这些种子或许会沉寂许久,可真当血流的够多时,它们就会萌芽生根。

    就像深埋地底的星火,静待风起。他所布下的局,不只是权术的纵横,更是对人性与制度的深刻洞察。

    ……

    上林苑。

    “殿下,如今这等境遇下,您为何还要我等做这些事情?”一处园林内,郭煌眉头紧锁,看着立于古柏之下,眺望远处天际的楚徽。

    “明明在这些舆情中,是有不少诋毁您的,甚至还别有用心的挑拨……”讲到这里时,郭煌停了下来,下意识观察楚徽的神态。

    自上次到了御前,自家殿下就回到上林苑了。

    不止是这样,自家殿下还变得沉默了。

    东吁叛逆内部发生的事,进犯大虞边疆的事,郭煌跟王瑜是知晓些的,毕竟在那次特别御前廷议结束后,楚徽就去找了刘谌探讨一些事。

    作为睿王府的家将,还是楚徽最为信任的,他们如何会不知晓这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们去吧。”

    楚徽露出淡淡笑意,看向郭煌王瑜,“在这些舆情中,是诋毁也好,别有用心也罢,对孤而言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孤想在朝野间淡出视线。”

    “叫你们去派人做那些事,同样是为了这个目的。”

    “你们也都看到了,尽管在这些舆情中,聊及孤的是不少,但真正关心孤在何处的却少之又少,即便是有,可因为新的舆情出现,使得他们的注意又被转移了。”

    讲到这里时,楚徽笑意更盛,只是这笑中却带着几分玩味。

    这便是人心易散,舆论如风。

    郭煌、王瑜相视一眼,露出复杂的表情,他们听懂了楚徽话中的深意,却仍难掩心中震撼。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家殿下有大事要做。

    可到底是什么大事,他们却揣摩不透。

    是跟东吁平叛有关?

    还是跟此前微服私访有关?

    因为楚徽没有透露出更多,使得他们的思绪很纷乱,就好似眼前有一团迷雾被遮掩一般。

    “走吧,去见见黄龙。”

    楚徽的声音响起,叫二人从思绪下回归现实。

    不过听到这话,二人却生出些许惊奇。

    别看自家殿下来上林苑有些时日了,可这还是自家殿下主动去找黄龙。

    ‘还是要挑选些帮手才行。’

    此刻楚徽想的,却是他要办的大事,尽管他猜到自家皇兄,肯定会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的,但是真要离开虞都了,难保这其中不出现意外。

    对自家皇兄安排的,楚徽肯定是不担心的。

    楚徽担心的,是到时局势可能有变。

    就像这次因为和亲诏书,而在朝野间掀起的风波,楚徽看出这是自家皇兄有意为之,而在这过程中,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想法,在其中推波助澜,这其中就包括一些知情的重臣,他们为何这样做,楚徽是知道的。

    不过自己既然已然入局,肯定是要掌握些主动才行的。

    羽林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在朝掌握一定权势后,楚徽一直在刻意避开些什么,比如与羽林的联系,他自己是不会有什么想法的,但保不齐别人会有什么别的想法。

    这世上的很多事,就是因为掺和的太多,才导致各种事态发生。

    羽林,作为大虞军中后起之秀,并且有一帮人不止得到提拔,还敕授了爵位,这明里暗里盯着他们的,可不在少数。

    这也是羽林为何常驻上林苑,而极少出现在世人视线的原因。

    楚徽能够感受到自家皇兄,对于羽林军寄予的厚望,也猜到羽林军之后必然还会有震惊海内外的荣光。

    所以他要帮自家皇兄分忧才行。

    东吁这一仗,不管怎样,能靠调动在明面上的军队打完,这是最好不过的,羽林军最好还是别出动的好,所以他要在这一战中有所表现,就必须要杜绝任何风险与隐患才行。

    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羽林军始终作为一张隐而不发的底牌。楚徽深知,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显赫于朝堂,而在于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一想到之后要做的事,楚徽的内心深处就激动不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