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46章 卧龙大战凤雏

第346章 卧龙大战凤雏

    明军呢?人到底去哪儿了?

    他们不会没走这条路,或者索性根本就没来朔州吧?

    所有在此埋伏的唐军,不论级别高低,脑海里都同时升起了这同一个疑问。

    他们能在缺食少粮的晋阳城窝一个冬天,可是在这荒郊野外蹲几天,就已经让这些耐耗王们有点耗不动了。

    此处说是进入朔州必经的“大路”,其实不过是两山之间、一道宽一点的夹缝而已。

    唐军主力此时就蹲在两边的山上。

    这鬼地方隐蔽性确实不错,但是条件嘛,就有亿些艰苦了。

    几万人就这么泡在潮乎乎的烂泥地里,一个个大眼瞪瞎眼,在寒风里瑟瑟发抖。

    现在正是倒春寒的时候,积雪正在缓缓融化,湿冷湿冷的,体感甚至比大冬天还要再冷一截。

    更别提这湿乎乎的软泥,一脚踩下去拔都拔不出来。

    更更别提他们一个个都补给不足,饥肠辘辘的。

    全体唐军就这么陷在初春刚化冻的烂泥坑里,如同一个泥沼巨人,感觉自己的脚都要泡烂了,身上都要长蘑菇了。

    简直是煎熬!

    更可怕的是,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根本没个底啊!

    谁知道明军什么时候来,谁知道明军到底会不会来呢!

    在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下,再精锐的部队也会被磨平锐气。

    一开始,唐军将士们还士气高涨,期待着一场对宿敌的大胜。

    光是想象明军被跳脸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就让他们兴奋到浑身颤抖呀!

    然而现在,他们的士气迅速滑落到了谷底。

    被连续冻上好几天以后,再狂热的战争分子,情绪也会跟着温度一起冷静下来。

    “奶奶的,忍不了了!”

    程知节一拍大腿,气势汹汹地爬上山头,去找大总管李世绩了。

    “李世绩,你说那帮狗娘养的辽东佬到底来不来了?”

    面对瓦岗寨老兄弟,程知节也不温良恭俭让了,直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这也不怪老程沉不住气。

    相似的时间,相近的地点,同一个怎么等也等不到的明军。

    这似曾相识的场景实在是让他的PTSD犯了,属实是你跺你也麻。

    “嘶……”李世绩深深呼吸一口,尽量平静地说:

    “此地是大军北上朔州的唯一通道,除非李靖得了失心疯,指挥八万大军强行翻越雪山,这样对他们的损失或许比遭到埋伏更大。

    “根据太上皇陛下的圣裁,只要明军决计回城,迟早会踏入我们的伏击圈的。”

    他好言给这位被折腾得略显毛躁的老伙计灌了碗鸡汤,同时轻飘飘地把锅甩给了不容置疑的某位陛下。

    但是程知节谢绝了心灵鸡汤,追问道:

    “老子不管这有的没的。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李世绩的语气也强硬起来:

    “自然是忠实执行陛下的命令,继续留在这里,伏击明军,直到将其主力歼灭!”

    许是这坚定的态度感染了老伙计,老程没有再多少什么,点点头就回到了自己的阵位上。

    “呼……”

    李世绩将肺中的浊气呼了出去,身形都好像矮了半截。

    老程心焦,他作为此战的主帅,比老程更心焦。

    这几天,他向着南边代州的方向望穿秋水,等明军都快等成深闺怨妇了。

    你们这群贱婢养的反贼,我已经到朔州大街来抓你们了嗷,你们踏马的人呢?!

    如果明确知道己方的推测有误,明军就待在总部哪儿都没去,还则罢了。

    可是代州的被搬空了,当地老乡也证实明军出营后就往北方进军了。

    这么多天过去了,根据正常的行军速度,他们早该到朔州了呀!

    明军到底去哪儿摸鱼了?

    总不至于被直接打断了……不是,饿断了脊梁骨,翻过太行山回河北吃奶去了吧!

    这种处于“来”和“不来”之间的叠加态,最让李世绩感到心烦。

    他也不咋地该怎么办了。

    在原地继续等吧,一事无成不说,还消耗巨大。

    不但消耗宝贵的军粮,更是在消磨着将士们的士气锐气。

    再这么守株待兔一阵子,别说打仗了,这支部队是否能保持组织度不散架都是两说。

    可是回撤晋阳吧,也是死路一条。

    在后勤已经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勒紧裤腰带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结果到头来却是空跑一趟。

    没有完成任务,怎么向太上皇陛下交代?怎么向被涮了一把的将士们交代?怎么向大唐的江山社稷交代?

    个人的责任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这场伏击战或许是大唐翻盘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如果能一举歼灭李靖的八万主力,那么大唐还能暂时还阳,和大明的争霸赛还有得打。

    否则,以大唐开足马力都供不起山西前线的糜烂现状来看,还是趁早投了算了。

    “我到底该如何是好?婢养的山匪叛贼究竟躲到哪里去了!”

    李世绩深刻体会到了老程当时“等待戈多”时的心情。

    原本他的计划非常完美。

    当缺乏补给的明军行进到朔州城下时,一定归心似箭,只想着回到朔州大搓一顿。

    这正是敌人最放松警惕的时候。

    在这个节骨眼上,唐军突然“哇”地大喊一声,跳将出来。

    想必明军再训练有素,也会和小娘子遭遇剪径劫匪一样,花容失色、惊慌失措、小鹿乱撞、委身于人……

    结果没想到,蔫儿坏蔫儿坏的明军居然放他李世绩的鸽子,把他架在了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尴尬境地,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大总管。”

    在他最郁闷的时候,副将来报。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该是将士们用暮食的时刻了。”

    李世绩眉头一皱,对副将的突然报告感到莫名其妙:

    “吃饭的事,由仓曹按例办理便是,还需要特别向我请示吗?”

    言外之意是,这种小事也来烦我,那我还干不干别的事了?

    然而副将好像没有听懂潜台词,坚持道:

    “此事重大,合应由大总管亲自定夺——

    “因为军粮不够了。”

    嘶……李世绩感到一阵脑壳痛,下意识地揉揉太阳穴。

    好像自从去年入冬以来,这句话就一直在他耳边回荡,晚上做梦都能被饿醒……

    “在天寒地冻的野外埋伏,将士们的体力消耗比在温暖的军营中要大得多,携行军粮的消耗快于先前的预测。”

    副官的表情已经超脱了焦虑,只有疲惫和麻木。

    李世绩擦了擦牙花:

    “按照现在的速度,我们手中的军粮还能撑几天?”

    “能勉强维持我军回到代州。”副将面无表情地回答。

    “嘶!”李世绩的脑袋更疼了,让他忍不住喊了出来。

    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不启程回撤,那么唐军就只剩下强攻朔州、或者在荒郊野岭饿死这两条路了!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老问题——

    是留是撤?

    时间紧迫,士兵的肚子不等人。

    李世绩必须现在就做出决策!

    他皱眉许久,俄顷,紧绷的表情倏然放松,好像下定了某种决心。

    “传我的命令……”

    就在他话音未落之时,一声高呼打断了他。

    是传令,拖长了尾音。

    “报——大总管!”

    李世绩的心跳陡然加快,眼神一厉,直直地看着那传令。

    不止是他。

    副将,护卫,仓曹,普通士兵……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目光集中到了那个传令身上,耳朵竖起。

    他们都在等待着那一句等待了好几天的情报——

    “发现明军!”

    终于来了!

    将士们同时发出一阵欢呼。

    “干他娘的!”副将忍不住低吼一声。

    李世绩也不禁握紧了拳头,想要将胸中积郁的闷气一排而空。

    但是他控制住了自己,有条不紊地下达命令:

    “各部迅速隐蔽,放走前哨。在敌人大部队完全进入伏击圈之前,不准擅自攻击,一丝一毫的声音和动静都不准发出。

    “如果让对方提前发现,放跑了大鱼,我将你们挫!骨!扬!灰!”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来的。

    但其实根本不需要他如此细致地交代。

    精锐的唐军士兵们早就进入了各自就位,屏息凝神,以待明军。

    这真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啊!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就在他们快要放弃的时候。

    害他们在冰冰冷的烂泥地里、像猪一样打滚了好几天,天杀的大鱼终于要上钩了!

    整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明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了伏兵的视野之中。

    队列井然有序,即使目的地在即,纪律也并没有丝毫松懈。

    唐军不禁咽了咽口水,握紧了手中的长枪弓弩。

    能走出这样的队列,绝对是精锐。

    不是某条战线上的土木老哥假冒的。

    而考虑到对方经历了严重的补给困难,在山西高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仍然能保持如此整洁积极的军容,那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是个强敌啊……

    唐军静静地、耐心地埋伏在大道两侧,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等会儿的敌手,既忐忑又兴奋。

    李世绩站在视野最佳的山顶,一副气定神闲、一切尽在掌握的模样。

    只是他放在背后的双手在微微颤抖,昭示着他几乎快按捺不住紧张激动的心绪了。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大鱼当前,唐军反而没有了刚才的急躁,所有人都化为了雕像,怀着巨大的耐心,等待着大鱼完全入网。

    这是他们这么多天忍饥挨饿、挨冷受冻……不,这是他们自从整场战争爆发伊始,就在苦苦等待的机会。

    毕其功于一役的机会就在眼前,谁也不想因为自己的不耐心而导致功亏一篑,社稷沦丧!

    然而。

    一刻钟过去了……

    一个时辰过去了……

    别说明军的大部队了,连他们的前哨都还没有进入弓弩的最远射程!

    明军并没有另辟蹊径掉头就走,他们一直处于唐军伏兵的视野范围之内,而且进入视野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确实是在向伏击圈慢慢靠近。

    只是,这个靠近的速度也太慢了……

    走一步看三步,时不时停下来,戒备着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

    这比蜗牛还摸慢的走法,终于让意志最坚定的唐军也开始不耐烦了起来。

    这群虫豸,是在戏弄我军么……

    “忍住,就算天上下刀子也不准乱动!否则老子日你们先人!”

    程知节向有些躁动不安的士兵低沉而急促地吼着,生怕这些大头兵坏了大计。

    毫不夸张地说,皇国兴废就在此一战了!

    忍耐,必须忍耐!

    …………

    就在唐军憋着一口气的时候。

    明军也在憋着一口气。

    侯君集也是老官僚了,他觉得自己预判了李靖战败甩锅的预判,严令各军坚决执行战帅的命令,打起十二分的注意力,时刻警惕唐军“可能的”无耻偷袭。

    这才有了唐军所见的“一步三回首”的走法——

    斥候在前搜山,精锐前锋开道,实力最强的主力居中,宝贵的后勤辎重随后跟上,老兵殿后。

    从代州到朔州的这一路,明军全军就是这么一路地毯式搜山搜过来的。

    安全是真的安全,费时也是真的费时。

    不但大军行进速度缓慢,而且还时不时地走走停停。

    还闹出过把野猪当成敌军,吓得全军弓弩上膛、时刻准备开干的乌龙事件。

    这也是唐军在朔州城下喝了那么久的西北风、一度以为明军放了他们鸽子的真实原因。

    唐军是按照正常行军速度推算的明军抵达日期。

    可谁能想到,明军这一路走得很“不正常”呢?

    以至于唐军比他们多赶了差不多快一倍的路,却仍然先赶到了目的地,被晾在烂泥地里、一连喝了好几天西北风。

    然而,老对手对明军的龟速不满意,可明军自己的主帅李靖,却对此满意得很啊!

    一点也没有责怪侯君集低级红高级黑、将士们延误战机的意思。

    反而对手下坚决贯彻自己的命令感到非常满意。

    俨然是一副不关心战局、只关心自己权力是否稳固的昏聩模样。

    “没想到李卫公,那个横扫半个天下、与天策上将齐名的李卫公,如今竟能衰朽到如此地步……

    “英雄迟暮啊!”

    小将薛仁贵一边大发感慨,一边扬起开山刀,手起刀落,一刀劈开了挡路的藤蔓。

    “小声点,跟紧我!这山里可不比平地,走丢了就算天王老子也找不回你!”他向手下的斥候们低声吩咐道。

    大约是厌倦了主军帐中过于恶臭的官僚和“大人”气息,薛仁贵主动请缨担任开路先锋,亲率斥候在前方搜山,为大部队开道。

    他倒要亲眼看看,唐军是不是真如某两位比起军人、更像官僚的老头那样,无所不能、无处不在。

    看穿佯攻晋阳的调虎离山之计、预料到明军回撤朔州、在北上的途中设下伏兵围追堵截什么的……

    按照李靖的担忧,唐军这是开了天眼吗?

    还是李世民陛下偷看了剧本?

    “你们给我睁大眼睛仔细搜,不可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薛仁贵再三训示手下。

    吐槽归吐槽,侦查任务还是要不折不扣地完成的。

    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万一真出了事,至少事情不能出在我自己负责的范围内……

    “不不不,薛仁贵啊薛仁贵,你怎么也变得这么迂腐恶臭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鲍鱼之肆……

    “哎呀!”

    他嘀咕着嘀咕着,脚底突然一打滑,滚下了山崖。

    所幸这片山并不陡峭,崖底也堆积着厚厚的枯枝败叶和未融化的积雪。

    所以小薛并没有摔得很重。

    “唉疼疼疼,我怎么这么不小心……”

    薛仁贵脑袋晕乎乎的。

    “嘘!”旁边有人提醒他。

    “小声点,别让对面发现了!”

    “哦。”小薛下意识地应和一声,眼前还在天旋地转。

    一只有力的臂膀伸到了他面前。

    “来,哥们儿。”

    “哦谢谢。”

    薛仁贵扶着对方递出的手站了起来,还不忘道声谢。

    “没事儿,自己人。你也忒不小心了,怎么从上面滚下来……

    “咦,哥们儿……不是,这位郎君。你这身铠甲……怎么感觉程将军也没你穿得那么花哨啊?”

    那个好心人的声音充满了迷惘。

    薛仁贵也愣了愣。

    程将军?

    咱队伍里有姓“程”的军官吗?

    这么一思考,脑子总算从晕眩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双眼第一次聚焦在扶起他的好心人身上。

    这身熟悉又陌生的步兵铠……

    还有明军在穿这么老的款式吗?

    与此同时,那位热心的陌生战士也在用同样诧异的目光打量着他。

    坏了……两人心中同时升起了这个念头。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