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谍战:我当恶霸能爆奖励! >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灾情(2)

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灾情(2)

    金陵。

    王经卫办公室。

    为了继续扩大自身权力,王在近几个月提出了“清乡”计划。

    所谓清乡,就是把伪机构的力量下沉到农村去,工作重点有两个,一是粮食、棉、丝的统购统销,二是清缴通红分子。

    没错,金陵方面不抓山城的人,现在重点抓起来红区的人了!

    这个通红分子的定义很宽泛,比如你发表过同情红区的言论,家里有红区那边的报刊杂志,亲属投红,或者容留过红区游击队,都算通红分子。

    金陵方面对这些人的处理方法是,抓住就杀,绝不留情。

    一时间,江浙一带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靠着这一招,人们对于伪机构更加畏惧了,而通过粮食统购和各类税收,金陵方面的财务状况又大大得到了改善。

    对此,王经卫很是得意。

    “我这不叫救国,那什么才叫救国?现在,红区的势力基本上被一扫而光,对地方的治理十分有效,税收上来了,粮食收上来了,日本人放权了,很快,我们平等交流的设想就能实现了,中日互相提携,实现一个东亚共荣,这难道不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吗!”

    他说一口桂柳官话,讲起话来很有气势,很有煽动性。

    秘书在一旁附和道:“如果都能按照院长的谋划,那么我中华早就实现了和平,也必能尽早滴实现富强,不过我们都相信,在院长的带领下,不管是山城还是西边,都不足为虑,历史大势面前,他们不过是螳臂当车。”

    王经卫点点头,“你说得对,山城偏安一隅,不过是苟延残喘,那帮泥腿子只会暗地里出招,上不了台面滴!等到大事一成,他们能依靠北方老大哥,难道我们就不能跟北方老大哥谈判吗?所以现在关键还是华北!江浙虽然富庶,但许多人支持那人,都跑到了山城去,可以不断创造财源的,不过是一个沪上,可华北不一样,华北有煤炭,有铁矿,有工厂,从王克敏那时候开始,他就不愿意让我全面接管华北治委会,到现在这个什么王孟群,还是不愿意,这样怎么能行?连日本内阁都同意,我们要一体管理嘛!”

    小鬼子内阁也是鸡贼,他们知道,不管是金陵维新府还是华北治委会,背后都有军头支持。

    从理论上来讲,金陵维新府应该是要“一统”鬼子目前的占领区的。

    可关键问题是,华北治委会比金陵维新府成立的还早,机构也都很全面,凭什么被金陵维新府兼并呢?

    争来争去,内阁干脆说了,华北治委会跟金陵维新府是平级,但在事权上,华北要受金陵的指导。

    这话就像放屁,都平级了还怎么指导?

    所以直到现在,华北的伪军、税收、各项事务,都跟金陵半毛钱关系没有。

    就连从日本本土入境华北和金陵,都要分别准备两份不同的文件。

    “院长英明,青木一男阁下已经回信,愿意支持院长的计划,对华东和华北的各类物资进行全面统制,这样一来,就能慢慢转移华北的事权.....”

    青木一男是大东亚相,在内阁里比较有分量,这孙子是支持王经卫的。

    而所谓的统制,指的是物资统制。

    很多人说王经卫卖国,却不知道他到底干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如果说在清乡中大肆杀人算是其中之一,那这个物资统制就是重中之重。

    王经卫设想的物资统制,是通过设立几个专委会,对小麦、大米、棉花、糖类、油粮、火柴、化工、毛纺、皮革等十七个门类的物资进行全面管制,所谓的全面管制,就是从生产、收购、交换、运输、输入、输出、军需等各个环节全面进行控制。

    控制了之后干嘛呢?

    一部分就用来维持维新府和伪军的运转,更大一部分则是提供给鬼子,支持他们的太平洋作战。

    这也是为什么青木一男乃至军部里很多人都会支持王经卫的原因!

    换句话说,王经卫就是要有组织有策略大规模的刮地皮,以讨他日本主子的欢心!

    “尽管青木阁下明确支持我们,但是华北那边,阻力仍旧会很大,我们得找个由头,一个他们不能拒绝的由头,我看,豫省发生的饥荒,很是个时候啊!”

    “您的意思是.....”

    “下面提供的情报显示,这一次豫省的饥荒,规模很大,情况很严重,想必有大量灾民,灾民一多,就要出乱子,为了避免出乱子,就要加以引导和赈济,谁来负责赈济?我看,统制专委会就很适合,我要请大东亚相下命令,由我们来负责这次赈灾,相应的,围绕赈灾所产生的物资需求和供给,以及相应的调配、运输,也要由我们负责,华北应当予以配合。”

    “院长英明!如果他们答应,那我们就可以逐步收拢事权,如果他们不答应,那不光要被大本营斥责,我们还可以大造舆论,说他们为了一己之私,破坏赈灾,让老百姓一起骂他们!”

    ...................

    杨从轩扒着火车一路到了冀北。

    然后便不能前进了。

    驻扎的伪军拦下了火车,将灾民赶下去。

    再往北走,就是北平,要是灾民进了北平,鬼子肯定二话不说就开始清剿,那就是死路一条。

    杨从轩欲哭无泪,他一个人带着儿子,包袱里就还剩几个野菜饼子,不让往北走了,还能往哪去呢?

    走到一处官道上,人群分成两边。

    一路往西北方向默默赶路,他们打算一直走到口外,看看在坝上能否找个落脚的地方。

    另一路则朝东去。

    杨从轩拉住一个饿的面黄肌瘦,拄着拐杖两腿打颤的男子,“老乡,恁往东,这是上哪去嘞?”

    “上津门!俺有亲戚在津门!他们都说,到了津门能活命!”

    杨从轩往东看了看。

    到了津门能活命吗?

    把儿子拉到路边一棵树后面,小心翼翼掏出一块野菜饼子,“振业,吃,吃完了赶路,这天越来越凉了,早些赶到津门,爹找个活路,供你吃穿,当不住还能让你再念书呢!”

    嘴上这样说,杨从轩心里充满了苦涩,就这么几个饼子,能走到津门吗?

    杨振业咬了一口野菜饼,不怎么咀嚼就吞下去,随后把饼子递给父亲,“爹,俺吃饱了,你也吃两口,后面要是俺走不动了,你还得背俺嘞!”

    杨从轩笑了。

    儿啊,爹一定带你活下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