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表瑶池之中,真人与紫微帝君谈说许久,此诞辰大会,终是开始。
忽有仙官来报,只道王母已至,真人张望而去,见着瑶池外,有玄歌妙乐奏响,有仙人在旁散宝花,喷真香,以迎王母。
姜缘细细一看,望见王母身形于瑶池外走来,但见王母其相庄严,是以‘冠太华之翠凤,佩昆仑之明月,衣九色云霞之帔,曳七宝璎珞之裾,额生三素之丹霞,目含九天之紫电。青丝垂云作髻,腰缠玄圃琳琅,真乃玄都至真之神,万灵之主也’。
姜缘望向王母时,王母似有所感,朝真人望来。
真人自知无礼,起身相拜以赔罪。
王母笑着点头,未有多言,走入里边。
王母入席,以言称大会将始。
各仙俱是起身,拜以大礼,异口同声道:“感王母娘娘恩德,今以诞辰大会,该贺娘娘。”
王母笑着点头,只道感念众仙相贺,遂是大会而始,瑶池众仙各坐座位,走斝传觞,簪花鼓瑟,好不热闹,好不悠闲。
一众在瑶池之中谈说欢喜,至兴头之处,王母亲点一班仙娥,美姬,于席间所舞。
真人饮得琼浆玉液,静坐席间,仍是在与紫微帝君谈说,他望向身旁席间,乃是个空无一人,他问道:“帝君,我这身旁的席位,为何人所留,为何如今无人?”
紫微帝君说道:“此乃灵宝道君之席,然其未有空闲,故不得而来,然其虽不来,席位却须与他留着。”
真人恍然大悟,说道:“不曾想乃灵宝道君席位,我久闻灵宝道君之名,一直不曾得见,却是无有缘法。”
紫微帝君笑道:“真人缘法已是深厚,有闻老君乃真人老师,又得菩提老祖为师,却不可多求,如真人这等缘法,常人能得一二,便是受益终生。”
真人闻听,拜礼说道:“帝君所言有理,却是我多言,我能得此等缘法,该是知足。”
紫微帝君笑道:“真人心性了得,然真人大法力将成,待真人来日大法力成就时,自有与灵宝道君那等见面之时。”
姜缘笑着点头。
二人谈说许久,紫微帝君起身朝王母那边走去,二人谈说方才停歇。
姜缘望向身后左良,见其享用许多珍宝,方才安心,他说道:“正渊,今享用这些宝贝,可有所感?”
左良拜道:“弟子今用得天庭宝贝,自有所得,自有所感。但弟子当是多谢师父,若无师父,弟子难以得此缘法。”
姜缘笑道:“不消多礼,但你回山后,好生修行,将这些宝贝,化作那修行,便是谢过我。”
左良说道:“弟子谨遵师父之令,弟子定然好生修行,早日成就旁门正果。”
姜缘笑着点头,今左良自天宫走上一遭,修行大有所进,最大长进之处,当属老君与左良名号之用,自今日而始,左良的五雷正法当是天下头一份。
他正要与左良再说些甚,忽见身旁有呼喊声。
真人转头一看,见是镇元大仙,他即是起身相拜,说道:“拜见大仙。许久不见,大仙别来无恙。”
镇元大仙笑道:“无恙,无恙。我便知菩提那厮不会过来,乃是你代行,果真如此,在后边方才见着那猴头,如今在此处见着你,菩提好福气,门中可出你这二位弟子。”
姜缘笑道:“不敢当大仙所言,我乃因家师修行至关键,无有空闲,故而代行罢。悟空乃是因齐天大圣之位,故而能入天宫,却当不得大仙所言。”
镇元大仙说道:“便知你会这般言说,但广心你的修行,真教我心惊,昔年与你相见,你方才乃是一道童,昔年道成,法力亦是浅薄不已,如今却大有不同,大法力将成,再有你这诸多宝贝,三界鲜少能与你比较者。”
姜缘说道:“远远比不得大仙。”
镇元大仙说道:“昔年我尚且言说,你须修行数劫,方才能追上我,如今而言,乃是我多言,依你今时这般修行,但下一劫,便可追上于我,果真了得,果真了得!我门中弟子尚未有一人能成道,与你比较,当真是相差甚远。”
镇元子十分感叹,不待真人多言,又望向左良,说道:“广心,此可是你弟子?”
真人笑着点头,说道:“大仙,此正是我门中二弟子,法号正渊。”
左良见真人言说,站起身来拜礼,说道:“晚辈正渊,拜见镇元子大仙。”
镇元子大仙望着左良许久,笑着点头,从袖中取出人参果,说道:“是个修行的好苗子,但你师父乃是三界有名的真人,你方跟随他好生修行,不可有误,今初见之,我那处有个人参果,与你享用。”
左良拜礼,只道定好生跟随真人修行,但他不敢收下人参果,只得望向真人,询问其意。
真人本要婉拒。
镇元子大仙说道:“但若拒得,便是不与我个颜面。”
真人闻听,只得教左良收下。
左良收下人参果,再三拜礼。
姜缘说道:“多谢大仙。”
镇元子说道:“一枚果子罢,但若是你嘴馋,尽管来我那五庄观处,与你用个够,何须言谢。我且不与你多言,尚须去与他人言说。”
真人与左良遂是送别镇元子离去。
镇元子方才离去不久,真人又见天蓬真君前来,二人一阵谈说,真人请得天蓬真君能照拂左良一二,真君笑着应答。
在与真君辞别后,又见太白金星,二郎神,哪吒等一众神仙寻他,真人略有恍惚,不知不觉,他竟与这般多神仙结识。
昔年真人成道之初,天下闻他名者甚多,但与他结交的神仙不算多,如今一看,与他结交的神仙,竟数不胜数。
真人在与一众神仙一一谈说,引得左良与之照看,在与一众神仙辞别之后,他方才带着左良,朝着孙悟空所在而去。
二人不消多时,便行至孙悟空席位,见着哪吒正在与孙悟空谈说。
真人走上前去,说道:“悟空,三太子,你二人在谈说些甚,这般热闹?”
二人见着乃是真人,即起身拜礼。
孙悟空说道:“大师兄,老孙方才与太子言说下界龙属之事,一时说到兴头上,有些忘乎所以。”
哪吒拜礼说道:“真人,方才与真人相拜,但见许多仙神拜于真人,故而不曾多做拖沓,未有好好拜礼,如今在此处补上。”
姜缘摇头说道:“太子不必多礼,悟空,可能准许我落座?”
孙悟空闻听,急是扫出两个蒲团来,请真人落座。
真人方才带着左良落座。
孙悟空与哪吒在拜礼之后,同是落座。
真人问道:“悟空你与三太子言说下界龙属之事,可能与我一言,乃是何般之事?”
孙悟空摇头说道:“大师兄要听得,自是能说,但太子言说,其震慑四海龙王后,入得天下江河,以寻那各处江河龙王,铲除不少为祸各处之龙,然则那天下龙王,在其离去后,又常作乱,其不知如何是好。”
哪吒拜道:“真人,大圣所言便是我所困惑之处,那天下龙王多有罪恶,我以法力将之威慑,有道是‘杀鸡儆猴’,我使此理,天下龙王无不畏惧,然则为何其待我离去后,屡屡再犯?莫不是我那威慑尚不足以教其收心?”
姜缘听得其言,已知事情如何,他沉吟少许,说道:“三太子所言,我已尽数知得,但若如我所猜想,此非威慑不足也。”
哪吒问道:“真人,既非威慑不足,为何那等龙王,屡屡而犯?”
姜缘说道:“三太子可曾知得苦海之说?”
哪吒说道:“此自是知得,天下皆苦海也。昔年紫微帝君便曾亲渡苦海,然未有功成,那时帝君曾请我下凡,乃是大天尊言说我须坐镇,故不曾前往。”
姜缘说道:“天下皆苦海,天下龙属皆在苦海之中,但入苦海,身不由己乃常事也,三太子可是明得?”
哪吒闻听,恍然说道:“若如真人所言,那些龙王皆在苦海之中,故而我有威慑,亦难以断绝其作孽之处,除非渡尽苦海,不然此等,绝不会绝。”
姜缘点头说道:“正是如此。”
哪吒摆手说道:“若是如此,我怎个渡得了苦海,我却未有那般法力。”
姜缘笑道:“三太子能亲在天下江河走上一遭,已是十分难得。”
哪吒道:“乃奉命而行罢,不敢居功。”
姜缘笑了笑,不曾再言。
孙悟空问道:“那李天王今时怎个没来,老孙不曾见得。”
哪吒说道:“我父王早已到来,方才还与我一道去拜会真人,更拜得诸多神仙,怎个言说不曾见得?”
孙悟空有些恼怒,说道:“这个李天王,既是去拜得大师兄,又去拜了许多神仙,为何不曾来拜过老孙,莫不是看不起老孙?”
哪吒笑道:“这般之事,须是大圣亲是问我父王,方才能知晓。”
孙悟空说道:“自当闻得,待晚些老孙便去寻李天王好生问道。”
哪吒笑着应答。
真人笑而不语,望着二人谈说,在与二人相会片刻后,真人便再是回归席间,参与诞辰大会。
……
光阴迅速,不觉三日而去,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于人间而言,便是三载光阴而去。
在三载之后,诞辰大会结束,众仙皆是上前,辞别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天尊,方才离去天宫,各往下界古洞而去。
真人亦是如此,他带着左良,孙悟空,辞别于大天尊,老君,遂是要下界归家。
在将下界时,孙悟空言说在天宫尚有事儿,请真人先行下界,他晚些再归家去。
真人闻听,未有多问,笑着点头,便带左良下界去。
二人腾云驾雾间,不消多时便是行至灵台方寸山之中,斜月三星洞之前。
行至三星仙洞前,真人问道:“正渊,今入天庭,你享用许多宝贝,那等宝贝,常人能得一,便是极为难得之事,然后得之许多,故有许多灵气藏于你身中,此方修行,这等灵气必是助你压制二神,助长正主,你须是好生体会其中奥妙,若是你能领会其中,你正果必成也。”
左良拜礼说道:“师父,弟子承师父恩泽,方才有此等缘法,得那般多宝贝,弟子必然不敢负师父期望,好生修行,早日以成正果。”
姜缘笑着点头,使左良前往静室,好生修行去。
在入府中,别了左良之后,他即是上前,行走去往祖师静室。
真人行至祖师静室前,拜礼说道:“师父,弟子归家矣。”
“童儿,你且入内。”
自有清风徐来,推着真人入内。
真人行入静室之中,拜礼说道:“师父,弟子已参与诞辰大会归来。”
祖师说道:“我自知你归来,此方劳你前往,但此间却不提此事,童儿,你可知你护法去往何处?”
姜缘道:“师父,我护法须修行,故师父遣去下山游历去,此我自是知得的。”
祖师闻听,含笑点头,说道:“你如何知得,可与我言说来。”
姜缘说道:“师父,其乃弟子护法,与弟子有甚深缘法,其在何处,弟子自是知得,但不知师父为何言说护法之事?”
祖师说道:“你那护法牛儿,晚些年数,会有一修行大劫,靠其之力,甚难渡得,或是须你安排一番,助其一功。”
姜缘闻听,拜礼说道:“师父,弟子却不知其修行大劫,却是弟子修行不到家,待是其修行大劫将至,弟子亲是前往,助牛儿一功。”
祖师说道:“此等之数,须你成就大法力,方才可知得,你如今窥探不得乃常事也。那牛儿修行大劫,如我所料,不消你出手,你可遣你门中弟子前往,足以化解那牛儿修行大劫。”
姜缘问道:“师父,弟子门中三位弟子,重阳尚在转生,圣婴修行不足,尚在养灵,独是正渊方才有那等本事前往,师父所言,可是正渊?”
祖师说道:“正是正渊,以正渊之修行,足以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