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官场从秘书开始 > 第1496章 亏损千万!

第1496章 亏损千万!

    张俊放下手机,心想五益集团的公关速度真的是太快了,自己得尽快寻找合适的药企进行合作。

    从刚才结束的市长办公会上,张俊不难看出来,五益集团在西州市有着不错的人脉关系,替五益集团说话的人很多。

    就算张俊现在分管工业和文旅工作,重大事项还得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并不是他一个人能拍板决定的。

    张俊把秘书袁华喊了进来,吩咐他联系相关的药企,邀请他们前来西州参加招商大会。

    益德公司在为制假案离开西州后,来了不少药企,都想瓜分西州的医药市场。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人民对医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

    医院人满为患,药店遍地开花,医药产品和器械的销售方兴未艾。

    光是南方省内,就有多家著名的连锁药企,五益集团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五益集团能发展壮大,当然离不开袁益军的父亲袁景隆的影响。

    不过据说袁景隆很快就要退休,就算他在南方省还有些势力,估计也不会太大,更不会再给袁益军更多的照顾。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袁益军想抓紧时间,在老父亲退休之前,尽量多的在南方省内圈占市场和地盘,最后再捞一把大的。

    如果能占领南方省最大的医药市场份额,那今后一段时间,五益集团都能获得极大的收益。

    益德集团从西州退出后,袁益军一直在谋划卷土重来。

    毫无疑问,现在是最好的机会。

    西州要大力发展医药产业,需要引进大量资金。

    袁益军正好有这个能力和愿望,再加上他在南方省,属于主场作战,有一定的人脉优势,因此他志在必得。

    张俊除了邀请省内的药企前来参加招商会,还邀请了省外著名的企业前来。

    这次答应过来参加招商大会的企业,高达上千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跟医药有关的企业,高达200多万家,其中,涉及到中药种植业企业数量约为20万家。

    近年来,中药种植企业数量增长显著,每年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增幅高达33%,反映出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的行业扩张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中药种植企业,有一半来自中原某大省,这个省的中草药种植注册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这次前来西州参与招商的企业,就有不少来自中原省。

    经过一番调查,张俊觉得有几家药企的资质很不错。

    不过招商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张俊觉得对方不错,也得对方愿意前来投资才行。

    在招商会之前,张俊还要组织安排一场跟西州有关的宣传活动,请企业代表们免费考察西州市的营商环境和中药材种植环境。

    且说这天下班后,张俊来到商业街,想买双新的皮鞋。

    他对穿着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讲究。

    而且他经常下基层,要爬山涉水,穿再贵的衣服鞋子,也容易磨烂。

    张俊在街面上,看到有一家皮鞋店,名叫临溪皮鞋专卖店,不由得起了好奇之心,信步走了进去。

    店铺生意并不是很好,里面没有一个顾客。

    “先生,要买皮鞋吗?我们店卖的都是真皮皮鞋,价格便宜质量好。你随便看看,喜欢哪双可以试穿一下。”看店的是个妇女,看到有人进店,立马起身相迎。

    “临溪皮鞋?是不是临溪皮革厂生产的皮鞋?”张俊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双皮鞋来看,果然看到鞋子里面的标签上有临革厂的大名。

    “对,先生,你听说过临革厂啊?”

    “呵呵,听说过!我以前在临溪工作过。老板娘,请你拿这个款式的我试试看。”

    “好咧,你穿大多的鞋码?”

    “42码。”

    “好,请稍等。”

    妇女拿出来一双鞋子,请张俊试穿。

    张俊穿上鞋子,在店里走了走。

    妇女在旁边问道:“合不合脚?舒不舒服?”

    张俊点点头,问道:“这鞋怎么卖?”

    “98元一双。”

    “98元?”

    “先生,我们这是真皮鞋,你看这皮质柔软得很,不是那些假皮革可以比的。”

    张俊并不是嫌贵,而是觉得这个价格卖得很便宜。

    不说那些大牌,便是商业街上那些有点名气的品牌,一双皮鞋都要卖一两百,甚至大几百,穿起来还没有临革厂的皮鞋舒适。

    张俊没有还价,掏出钱来付了款,问道:“你们这鞋子质量不错,应该卖得很好吧?”

    妇女找了两块钱给他,摇头苦笑道:“哎呀,没有生意。”

    “怎么会呢?这里人流量很大,你们的鞋子质量好,价格也公道,应该很畅销才对。”

    “临革厂生产的皮具,质量都很好,他们甚至还帮很多大品牌的包包代工呢!可惜临革厂的皮鞋,没有什么知名度,现在的人买东西,都喜欢穿个牌子货。”

    “哦!原来如此。”

    张俊换上了新鞋,把旧鞋扔掉。

    他离开临溪有一段时间了,对于临溪市那边的情况,他关注临钢厂比较多一些,对临革厂反而不怎么留心。

    毕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临钢厂的信息,主要也是齐长顺反馈给张俊知晓的。

    齐长顺一直都很敬重张俊,哪怕张俊离开了,仍然把张俊当成亦师亦友的人保持联系,临钢厂有什么重要人事调动或者重大举措,他也会向张俊汇报。

    这天晚上,张俊回到家里,吃过晚饭后,正好接到齐长顺的来电。

    齐长顺告诉张俊,省里有意调整临钢厂的人事,但是具体怎么个调整方案,还不得而知。

    张俊心想,新官上任三把火,吴治湖的下一把火,只怕要往企业改革上面烧了!

    在进行新的改革之前,领导都会先进行一番人事调整。

    因为调整人事布局,正是吴治湖的份内之事,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安排自己人上位之后,才能更加彻底的执行他的改革方案!

    张俊对此不做议论,问道:“长顺,临革厂的情况怎么样?”

    齐长顺愣了愣神,这才回答道:“张市长,我不管临革厂,所以对那边的事情,知之不详。不过我听说,临革厂最近效益并不太好。”

    张俊沉吟道:“临革厂主要是代工生产,旱涝保收,怎么可能效益不好呢?”

    齐长顺尴尬的笑了笑:“张市长,你离开以后,临溪市里的领导觉得临革厂只做代工,有些屈才,于是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创立了皮具、皮鞋等多个品牌,结果没有一个做起来,亏损了几千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