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也确实有这个底气成为中国文坛第一大奖。
首先,创立者茅盾先生过世前是文学工作者里职务地位最高的。
其次,奖金高,对于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高得离谱。
当初茅盾先生把全部积蓄20万拿出来,利息用来给获奖者发奖金,每个人的奖金高达3000块之巨,现在的银行利息也是真的高。
3000块对于魏明来说是九牛身上一根毛,但却是普通工人五年的工资,很多创作者几年时间写一部长篇赚的全部稿费可能都没这么多。
同时代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厉害,1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一名瑞典教授20年的工资。
而且茅奖的奖金后面还一直在涨,11年在李嘉成的赞助下,更是直接从5万涨到了50万,刘振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恰好是这一届的茅奖得主。
虽然后面几届茅奖有些水,最后一部有影响力的茅奖作品就是梁晓生的《人世间》,但这奖金额度依然是冠绝当代的,引无数人趋之若鹜。
而且奖水,可能是真的没有那么多优秀的长篇文学作品了。
“小魏老师。”魏明进了大会堂首先就看到了熟人,北大77中文系的陈健功,也是作协成员。
“老陈!”魏明热情地跟他聊了两句,陈健功如今是燕京市文联的专业作家,可惜后来基本就是走仕途了,没有留下足够有影响力的作品,殊为可惜,他们这三届中文系学子,文坛成就最大的反而是在学校期间并不显山露水的刘振云。
“小魏老师,我代表北大中文系可都等着你拿奖呢。”陈健功最后对魏明说,他看起来比魏明还自信。
其实进入会场落座之后,魏明也差不多能确定,自己大概率是拿奖了。
因为他左边是82岁,一头银发的姚雪垠姚老,
右边是写《芙蓉镇》的古华,才40岁,在文坛算是少壮派。
古华在讲习所学习的时候魏明请他们吃过饭,而且魏明对《芙蓉镇》评价很高,认为是第一届茅奖得主里最优秀的一部,不过魏明对古华倒是客客气气,不显多么亲近。
魏明觉得出轨女编辑姑且算你男人本色,出国变成外国人也不是什么值得喊打喊杀的事,但你为了赚钱昧着良心写一些蹭热度博眼球的东西,这就有些过分了,他老人家还是你湖南老乡呢。
另外跟他们坐在一起的还有写《东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写《将军吟》的莫应丰,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周克芹。
魏明看到写《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坐在了后面,不禁为他感到一丝遗憾。
虽然茅奖获奖作品数量并没有做限制,但显然评委们也知道物以稀为贵,所以最终限制在了“六”这个数字。
这一排的人除了他们六个,基本都是文联和作协的领导。
才刚刚过完21岁生日的魏明在这群人里面还是显得太年轻了。
还好魏明在农村待了几个月,劳心又劳力士,身上脸上没那么精致了,多了一分厚重沉稳。
巴老因为身体原因没能来到现场,主持颁奖的是周扬,他在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并推动艺术评论工作的开展巴拉巴拉。
艺术评论可是全国大学中文系很多学生的出路和生计,写不出文学,还评不了文学吗。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前摇,总算到了正式颁奖环节,现场很多人都参与了评奖工作,或者跟评奖人关系不错,所以公布结果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多惊讶。
要不是魏明前段时间人在外地,凭借他的文坛人脉也早就知道结果了。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第一个被提到的的作品,魏明也是第一个上台的。
颁奖时周主席对这部作品的评价直接选用了茅盾先生在本书序言里的内容。
“所谓‘正道’从来不是庙堂高悬的匾额,而是泥泞中跋涉的脚印,是背叛者午夜惊醒的冷汗,是沉默者最终爆发的呐喊,让我们把掌声献给查阅了海量史料和文件,最终创作出这部家族和民族史诗杰作的魏明同志!”
台下掌声如雷,现场几乎没有没看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出版一年多时间,多次加印,这部书发行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套。
站在台上,魏明领取了代表着茅盾文学奖的紫铜奖章、证书以及奖金。
给的不是现金,3000太多了,三大摞呢,而且显得庸俗,所以给了张存折。
魏明拿着荣誉,看向台下,除了陈健功,他还看到了梁左,他是跟他妈谌荣大姐一起来的。
另外还有跟魏明相熟的《人民文学》《收获》《当代》《燕京文学》《十月》的编辑们,还有吃过魏明咸鸭蛋的汪曾祺,在北大认识的宗璞大姐,曾跟魏明并称改革文学双子星的蒋子龙,知青文学的扛鼎人物叶辛,来自魔都的女作者王安意,从西安赶过来的贾平娃等等。
看着他们,魏明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来时路,看到有些人羡慕的眼神,魏明心道:别急,会轮到你们的。
随后他做了简短发言,感谢评委会,怀念茅盾先生,回忆跟他的短暂相交。
接着被请上台的是周克芹,然后魏巍,古华最后一个上台,果然,一共就六个人,六部作品,其中姚雪垠获奖的是《李自成》第二卷。
虽然这个出场顺序并没有说明是几部获奖作品的水准排名,但综合看下来,其实顺序应该不是随便安排的。
既不是按照作品拼音首字母,也不是按照作者年龄亦或是出版时间。
活动最后,六位获奖者和周主席一起合影,这个活动就算是圆满落幕了。
第一届,没有太大的争议,都是从76到81年影响力和口碑兼具的长篇。
当然,这些年间出版的长篇几十部还是有的,由这六部获奖,肯定也会让这六部作品获得更多关注,更多研究,以及更多批评。
比如谢进就是因此看到了《芙蓉镇》,冒出了改编的想法,只不过最近他还看到了一部在《十月》发表的中篇军旅叫《高山下的花环》。
而在若干年后,头上顶着茅奖作品的名头,起码会比同时代的作品有更好的销量,当然,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在几十年后仍被读者追捧,这就难说了。
大部分获奖作品都是写的这个时代,是有时效性的,所描写的故事,刻画的情感不再被后来人所感同身受。
当然,有大热影视作品改编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但起码现在,当茅奖名单公布后,新华书店里这六部书立即迎来了抢购潮,很多书其实还都有存货,但六部书里面销量最好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是真的没有了,所以人民文艺出版社立即开始了又一次的加印,这次直接来50万套。
50万销量那可是很多书的一辈子。
哪怕都是获奖作品,在故事性,传奇性做得最好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最好卖的。
~
王硕进了新华书店,看到汹涌的人群他嗤之以鼻,并没有跟风,而是买了一本魏明的中篇《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是在杂志上看的,现在买一本收藏一下。
这书常看常新,非常值得回味。
如今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个体经商浪潮,喜欢赚钱的王硕觉得写来钱太慢,死工资也没意思,于是辞了职跟朋友石小满合伙开了一家烤鸭店,这要是弄好了,3000块算什么,三万块也是他。
不过他认识的一个朋友马卫都如今成了《青年文学》的编辑,为了找王硕约稿,把他吹得天花乱坠。
恰逢茅奖结果出炉,马卫都又找上来了:“我的王老师啊,你还得写啊,下一个魏明就是你!”
他拿着报纸,指着魏明的照片:“你瞅瞅,多么意气风发,还有3000块可拿,3000块你得做多少鸭子啊。”
“去去去,不写不写,别挡着我做鸭子,我要把这家烤鸭店做成烤鸭界的东方新天地。”
~
他不写,有的是人写。
海盐县的牙医余滑看到了《人民日报》上关于首届茅奖的消息,除了关注那六部,他最关注的还有那3000块奖金,他反复看了好几遍,确定是每人三千,不是六个人分三千。
“三千啊,有了三千块我还用上什么班啊!”
写太好了,余滑不再犹豫,把自己已经写好的短篇《第一宿舍》直接投给了文学刊物最高殿堂的《人民文学》,他势要做魏明第二!
余滑此举多少有些不自量力了,不过刘振云可是准备的相当充分。
进入《中国农民报》工作的他继续磨练自己的笔杆子,并提前写出了他的短篇代表作《塔铺》。
这篇他已经修改润色了许久,也是奔着《人民文学》去的,讲的是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的经历。
刘振云也是一个复员军人,所以这篇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但他还是不放心,想着魏老师这不是回京了,走着,去看望看望他。
最终刘振云在母校找到了魏明……的摩托车。
魏明正在参加函授教育的答辩。
他还真的写了一篇毕业论文,题目是《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他希望北大能采购一批计算机,并将国外最新的条形码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中,从而优化学生们借书还书的过程,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魏明同学,你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图书馆的谢道渊馆长问。
魏明回道:“我曾去过美国,在洛杉矶和纽约这些大城市的商场,已经开始逐渐普及商品条形码了,只需要用机器上扫一下,就能出现商品的信息和价格,非常方便快捷。”
实际上最早的条形码商品出现在8年前的俄亥俄州,因为需要投入很大成本,虽然一开始推广受到了极大阻力,但随着其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条形码迅速从超市蔓延到各行各业。
比如物流和仓储,制造业和医疗保健业。
“听我的英国编辑说,从今年开始,英国大部分出版社开始在他们出版的图书上印上一种专用的、基于ISBN的条码。”
在图书条形码应用上,英美两国都是先驱,而现在英国走的更快一些,1982年被认为是图书条码大规模应用的起点。
不过把条形码和图书馆的库存和借阅应用到一起,目前英美两国都还没有出现,魏明的观点也算是非常新奇了。
图书馆学系的系主任庄守经老师笑道:“难怪今年从法兰克福买回来的那些英国书后面有那个东西,原来就是条形码啊,我们这些老东西真是落后了。”
这也坚定了他要把学生送出国学习的想法,魏明只是出过两次国就有这样先进的想法,如果能多送出去一些学生,哪怕十个只能有一个带着先进的想法回来,也是好的啊。
随后他看向谢道渊:“谢老师,要不咱们也申请经费买两台计算机试试看。”
谢道渊无奈:“买了谁会用啊,而且这个东西太贵了。”
魏明提出:“现在确实不好用,不过方正公司正在研发汉卡,到时候计算机的应用门槛将会大大降低,至于买计算机的钱,可以由我来出。”
总是请假请假,一年中正经班儿没上过几天,魏明对单位是心中有愧的,总想为单位做点什么。
谢馆长和庄主任对视一眼,笑着摆摆手:“怎么能让你出呢,我们先申请经费。”
魏明的论文自然是满分通过,这份论文别说跟其他函授班同学比了,就算比之本科班的同学也要高了好几个层次,这是直接从科学技术层面碾压的,而大学生们还在考虑用什么数学模型让同学们找书更便捷。
虽然魏明论文里提出全国推广图书条形码,建立标准,让每一本书都有一个身份证明的提议还有些过于超前,但这未来或许真能实现。
关于魏明这篇论文,两位老师准备放到校报上发表,还有《计算机世界》也要投一份,感觉以后图书馆学和计算机领域会有很深的羁绊。
谁能想到魏明在本职工作、发展写作导演写歌副业的同时,竟然还不忘学术上的探索。
如今拿到了函授本科文凭,真的可以来图书馆学系考个研究生啊,甚至庄守经都想亲自带他了。
答辩结束后,魏明回了一趟的图书馆,然后就看到了蹲守他的刘振云。
“魏老师,我的亲人啊!”两人这都快半年没见了。
魏明还以为他是单纯来给自己贺喜呢,结果掏出了一沓稿纸,请自己斧正。
《塔埔》,魏明对这篇印象深刻,因为当初是发在了《人民文学》上,魏明恰好看了那期,后来这篇还拿到了全国优秀短篇奖,这算是刘振云从大学毕业后算起,五年内写的第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
现在他提前完成了,跟魏明印象中还有一些差距,此时的功力和五年后还是有差距的。
魏明从创作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就算投给《人民文学》,编辑大概也会提出来让他改,而不是直接拒稿,毕竟故事底色,作者文笔都不错。
“那我投给《人民文学》能成?”刘振云把需要修改的地方一一记下后问。
魏明道:“指腚能成。”
刘振云:“我可太高兴了,魏老师,今天我请你吃饭,长征食堂,走!”
难得能吃到刘振云的请,魏明欣然应邀,然而这小子请魏明只是顺便的,主要是请女朋友郭见梅改善伙食,他们俩也有日子没见了。
吃完饭,魏明来到蔚秀园魏平安家。
吕晓燕见了他,还以为是来接喜子去四川拍戏呢,忍不住抱了抱好大儿,母爱开始外放。
魏明道:“婶子不急,我找平安叔说点事,还要过两天才走呢。”
吕晓燕松开了喜子,那没事了。
魏平安道:“怎么了,是不是考研进修的事?”
看来他也知道魏明今天答辩。
魏明摇摇头:“不是那个,前两天不是刚领了茅盾文学奖吗,我突然有个想法。”
吕晓燕立即凑过来:“你也要捐一个奖?!”
魏明笑笑:“我资历尚浅,不敢跟茅盾先生比肩,其实我是想捐个奖学金,给北大。”
魏平安坐直了身子:“我觉得你这比文学奖还要有意义。”
吕晓燕道:“那是不是也得以小魏的名字命名啊?”
魏明早就经过了认真思考,他表示:“我希望是这样的,虽然名利于我如浮云,但未来北大肯定会诞生很多富豪,要想让大家都舍财贡献给教育,给予一定名誉上的奖励是很有必要的,就是不知道这样合不合规定。”
他知道包玉刚以他父亲包兆龙的的名字设立了一个包兆龙中国留学生奖学金,专门资助中国去海外的留学生,不过包玉刚那是香港富豪,是需要拉拢的对象,而魏明是自己人,待遇肯定不能完全一样。
魏平安道:“没问题的,这件事早有先例,郭沫弱先生去世的时候拿出了自己的15万稿费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郭沫弱奖学金用以激励莘莘学子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听平安叔一番介绍,魏明基本清楚了,这个奖学金就是用郭老这笔稿费的利息进行支付,每年设15个名额,获奖者可获得一枚“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银质奖章和200元现金。
然后魏平安问:“那你打算捐多少,用于什么方向。”
奖学金跟助学金不同,助学金是人人都有,奖学金肯定要奖励某方面成绩突出者,是为了培养高精尖人才的。
魏明道:“我打算先拿出100万……”
“夺少!?”
魏平安两口子还没说话,喜子先绷不住了,他给魏明买个烟也就才赚五毛钱,他亲爱的哥哥这么有钱的吗!
要搁以前喜子不会有这么大反应,可现在他二年级了,知道“万”是什么意思了。
魏平安和吕晓燕虽然也有些惊讶,但不至于一惊一乍,因为他们清楚魏明肯定能掏得起这笔钱。
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上魏明的收入虽然有所减少,但也得到了大笔外汇,国家给他换成了70多万人民币。
魏明手上的人民币存款已经累计将近400万了,如果算上新天地账上属于他的那一份,将会更恐怖。
身处这个年代,金钱并不能给魏明带来安全感,金身才可以。
当然,他也是真心想给贫穷的北大学生做点事。
吕晓燕突然拿出了计算器:“魏厅,这100万每年的利息多少啊?”
魏平安道:“不用计算器,今年4月份国家刚刚调整了储蓄存款利率,如果存一年定期,那利息是五万七千六百。”
也就是说,这个年代如果成了万元户,那么每年的定期利息就是576块,原则上可以直接躺平不用工作了。
魏平安又道:“一年是这样,如果存的年份更高,利息也更高,的,三年是6.84万,五年是7.92万,现在又多了一个八年定期,一年利息就有9万,八年利息72万!”
现在国家正处于“四化”建设时期,需要大量资金,所以鼓励储蓄,通过提高储蓄利率,特别是长期储蓄的利率,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存入银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不过魏明的钱都是活期,方便随时取用,活期的年利率是2.88%,他靠利息每年也能有个十万收入。
钱这么多,魏明在国内也是真的没什么花的地方,很多他想买的东西都要用外汇或者外汇券,所以他也确实舍得。
晓燕婶已经被震惊完了,每年这么多利息,得惠泽多少北大学子啊,这以后他们不得把魏明当神仙一样供起来!
随后魏明又讲了一下自己的奖励方向:“我觉得文科评断优秀的标准难以判定,比较唯心,所以我觉得奖学金主要可以用在科学技术方面,前段时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不是把一等奖颁给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听说研究团队里就有咱们北大?”
魏平安骄傲点头:“这项成果是科学院魔都生物化所、北大化学系和科学院魔都有机所共同完成的。”
魏明一拍桌子:“牛逼,我的奖学金就是希望能刺激更多这种类型的科研成果的出现,让科研工作者没有生活的后顾之忧!”
……
(昨日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