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 第884章 君臣论国策(上)

第884章 君臣论国策(上)

    进入养心殿,君臣之间少不得一番寒暄。

    李彻简略讲述了入关之后如何收服秦晋之地,以及兵不血刃入主帝都的经过。

    杨忠嗣、霍端孝等人,则禀报了奉国近来政务运转顺利的情况,让李彻心中大定。

    随后,李彻又特意召来了杜辅臣与众臣相见。

    众人虽是初次见到杜辅臣,但听闻杜辅臣的身份和事迹,自然不敢轻视这位前丞相。

    待初步叙话完毕,霍端孝才捋了捋胡须,切入正题:“陛下急召臣等星夜兼程而来,可是已决议定都于帝都了?”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彻身上。

    按照常理,帝都乃大庆国都,是政治、文化中心。

    如今既已光复,自然应继续作为新朝的都城。

    然而,在座重臣几乎皆出身奉国,奉天城是他们一手参与规划建设起来的,倾注了无数心血。

    而且,奉天规模之宏大不逊色于帝都,基建之先进甚至已超过了帝都,就是地理位置差了些。

    若真要弃奉天而定都于此,众人嘴上虽不会反对,心中难免有些不情愿,担忧北地根基因此动摇。

    李彻将众人神色尽收眼底,浅笑一声:“并非如此。”

    文载尹闻言,花白的眉毛微微蹙起:“那就是说,陛下仍欲以奉天为都?”

    “奉天虽好,终究偏于北疆,于统御整个大庆万里江山,难免有鞭长莫及之虑。”

    李彻再次摇头:“也不是。”

    这下,众人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既不定都奉天,也不定都帝都,难道陛下属意洛阳,或是长安?

    李彻不再卖关子,解开了谜底:“朕的想法是,日后之大庆施行多京制。”

    “多京制?”诸葛哲微微一怔,沉吟道,“陛下所言,可是类似前辽所设的五京制度?”

    “正是此意。”李彻颔首,目光扫过众人。

    “按照朕初步构想,拟设四京:以奉天为北京,镇守北疆;以长安为西京,控驭陇右、河西,遥望西域;以帝都为东京,安抚天下;再于南方粤东之地,择一临海之处设为南京。”

    诸葛哲讶然道:“粤东之地,那里地理偏远,气候湿热多瘴气,乃是蛮荒险境,何以为京?”

    李彻笑道:“子渊有所不知,所谓瘴气多指疟疾,主要由南方潮湿炎热气候及蚊虫滋生导致。只要加强卫生意识,不喝生水,便不是什么大事。”

    “而之所以选择粤东,是因为自古那里便是最重要的海上贸易节点,通往海外更近,更方便。”

    “至于所谓蛮荒险境,那又如何,我奉国之前不也被称为苦寒之地,无人敢去吗?现在呢,还有几人会小瞧奉国?”

    所谓粤东之地,便是后世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那个可是世界级港口群,还有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的维多利亚港。

    这么一块宝地,早晚都要开发起来。

    李彻之所以选择此地建立南京,也是想要靠着海运优势,控制东南亚区域。

    想到这里,他继续开口道:“如今之大庆,疆域远超以往,且未来必将更为辽阔。固守一京统御四海之旧制,已不合时宜。”

    “四京并立,可使我朝力量辐射四方,加强对各区域的掌控,应对不同方向的挑战。”

    霍端孝眉头微蹙,问道:“陛下思虑周详,然四京之中总需有一为首,又当置于何地?”

    “若是四处迁移,恐非长治久安之策。”

    李彻显然对此已有深思,从容答道:“朕以为,这首都之所在,当随国策重心之转移而变化。”

    “陛下何意?”杨忠嗣也忍不住追问。

    李彻将自己的构想娓娓道来:“譬如眼下,我朝首要之务乃是南下平定伪帝,统一江南,则军政重心自然在南。”

    “那么,帝都作为东京,便是四京之首,朕与朝廷便驻跸于此,统筹全局。”

    “待江南平定,若北疆罗斯国衅起边患,则战略重心北移,奉天作为北京便升为首要,朝廷亦可适时北迁,以便就近指挥。”

    “同理,若用兵吐蕃,则朝廷可暂驻西京长安;若天下承平,意在休养生息、发展内政,则长安、洛阳皆可作为首都,多立一个中京也无妨。”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

    此策妙处显而易见,多京制确实能更灵活地应对帝国的治理需求,加强中央对边缘地带的控制力。

    但弊端也同样突出:朝廷迁徙,耗费钱粮巨大。

    且频繁变动政治中心,易导致政局不稳,官吏疲于奔命,政务衔接不畅。

    听到众人提出的这些忧虑,李彻笑了笑,神色却愈发认真:“这正是朕需要与诸位仔细商议之处。”

    “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难。”

    “如今我们拿下了大庆的架子,该如何填充血肉,使其焕发生机,总需定下一个清晰的治国纲领。”

    文载尹率先开口:“陛下,奉国如今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足见奉国推行之一套政策已然卓有成效。”

    “依老臣看,只需将奉国之策推及全国,大庆兴旺可期。”

    李彻却缓缓摇头:“文老所言恐有不妥。”

    “在座诸位,除杜相曾执掌中枢外,谁还有过治理如此幅员辽阔之大国的经验?”

    杜辅臣连忙拱手,连道‘不敢’。

    李彻虚按一下手,示意他不必过谦,继续道:“奉国疆域虽广,但人口和历史遗留问题,远不能与整个大庆相比。”

    “在奉国,朕是白手起家,军队如臂使指,百姓得新政之利而拥戴。”

    “即便如此,推行改革时亦是阻力重重,步步维艰。”

    “如今之大庆,旧势力盘根错节,百姓对新朝尚存观望。”

    “若骤然全盘照搬奉国之政策,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剧烈动荡,我等数年心血,恐有前功尽弃之虞。”

    霍端孝若有所思,问道:“那依陛下之见,该当如何?”

    李彻面色沉静:“朕以为,当下最适合大庆的国策,便是一个‘稳’字,之前的一切国策,最好一个都不动。”

    他环视众人,强调道:“变的越多,错的可能越多。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揠苗助长。”

    “待我们彻底掌控全局,政权稳固,民心归附之后,再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将奉国行之有效的政策一点点化用过来,方为上策。”

    听闻此言,众臣皆陷入沉思之中。

    而杜辅臣看向李彻的眼神中,也流露出惊异之色。

    他本以为,李彻这位以武略定鼎天下的年轻君主,在理政上也必然雷厉风行。

    毕竟陛下年轻气盛,又是一路势如破竹,难免有急迫之心。

    就像是庆帝武运昌隆,但在治国方面也继承了他武略的特点,却显得有些不够稳重了。

    有些政策匆匆提出,出现问题后就匆忙整改,久而久之,朝廷的公信力也因此受损。

    却万万没想到,李彻竟如此沉得住气,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

    李彻话锋一转,又道:“不过,其余政策可以暂缓,有两件关乎国计民生根本之事,我们必须立刻去改!”

    “哪两件?”诸葛哲适时发问。

    李彻伸出一根手指:“其一,便是赋税。”

    听到‘赋税’二字,杜辅臣的心又提了起来,面色重新变得凝重。

    自己好像夸赞早了,陛下别的政策不动,竟是要动税赋?

    需知,赋税乃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最是敏感不过。

    而且税赋这东西提高简单,想要再降低就麻烦了。

    即便是朝廷降税,下面的官吏为了自身利益,也只会当做没接到命令,继续征收之前的高税。

    却听李彻道:“其实,单论朝廷正赋,大庆的税率算不得高,甚为合理。”

    众臣点头,这点他们也有所了解。

    “然而,问题在于。”李彻语气转冷,“正赋之外,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朝廷只看到正赋不高,便以为民生无忧,殊不知地方官府与世家豪强上下其手,巧立名目,加收各种杂税、摊派,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

    “此等弊政,朕要全面清查,彻底革除,绝不容情!”

    众臣闻言,皆是点头称善。

    这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且不触动国家税收根本,阻力相对较小。

    杜辅臣也暗自松了口气,若只是清理苛捐杂税,确是一条善政。

    只是难度也很大,这等同于动了所有地方官吏和世家的蛋糕。

    转念一想,陛下所过之处,世家不死即残,唯有杜家这样的才能保存下来。

    如此看来,难度倒也不大了,毕竟如今的世家连活着都成问题。

    李彻继续道:“还有商税,大庆此前对商税之管理过于粗疏,几近于无。”

    “不仅导致国家岁入流失,亦使得商人地位低下,行业发展受限,边境走私猖獗。”

    “商税必须加以规范,建立公平、透明之税制,使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亦促进商业繁荣。”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商税改革牵扯甚广,不可一蹴而就。”

    “可先于帝都、扬州等几处商业重镇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

    对此,奉国来的重臣们自然毫无异议。

    他们亲眼见证了奉国如何通过鼓励商业而迅速富强,深知商业流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诸葛哲不由得开口道:“陛下还说自己不擅政事,以臣看来,陛下在政务上的天赋远超我等。”

    李彻则笑道:“子渊再怎么夸奖朕,该帮朕处理的政务也一个都不能少!”

    众臣闻言,皆是莞尔。

    李彻收敛笑容,伸出第二根手指:“至于这第二件必须要做之事,便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