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 第896章 封爵大典(下)

第896章 封爵大典(下)

    “崇文伯,文载尹!”

    文载尹倒是来了,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淡然出列行礼。

    一众官员对文载尹比较陌生,但见他风度翩翩的样子,却无一人敢轻视于他。

    甚至所有人都在想,看这位的气度就不是凡人,姓文?

    这个‘文’是哪个文,没听说有哪个姓文的世家啊?

    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位看着就像是一代大儒的文臣,乃是一个高丽人。

    崇文伯也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尊崇文教,教化天下,是文臣的根本职责。

    教化之功本就是一等一的大功,也是文载尹的政治理想。

    封给文载尹这个封号,也算是李彻对其君子之风的肯定。

    文载尹恭敬谢恩,转身归列,一众文官仍不知这位崇文伯的底细。

    但不容他们多想,第四位伯爵已经出现了:

    “雷衡伯,陈规!”

    此言一出,武将阵列发出一阵浅笑,而文官则是更加懵逼了。

    什么雷衡伯,从没听过啊......

    这位怕也是重臣,竟让陛下为其生造了一个爵位?

    殊不知,李彻原本想封他为‘火药伯’的。

    但这封号太过直白,李彻也怕陈规因此遭到同僚嘲笑,这才改为更加含蓄的雷衡伯。

    ‘雷’代指火药之威,‘衡’本义是掌管,意为执掌雷霆之力的人,既文雅又霸气。

    当然,陈规这个爆炸疯子,大概率是不在乎这些的。

    果不其然,陈规嘴上带着笑,狼行虎步上前,那姿态比武将还武将。

    到了李彻面前,声如洪钟谢恩。

    李彻哭笑不得,连忙对他招了招手,他这才退去。

    接下来,又是三位老资格臣子,分别是王锡、王崇简、刘业。

    三人都是被李彻绑到奉国的,而且所掌管的事务也差不多,都是工科的高级领导。

    王锡掌管天时和礼部,其子王崇简掌管奉国大学,刘业掌管工部。

    分别赐爵,授时伯、宣学伯、营匡伯。

    再之后,乃是奉国第一外交家,抬棺出使点子王,奉国送死流第一人,转头砌坟执念者,大奉使节——张氾。

    张氾的封号为,靖绥伯。

    ‘靖绥’意为安抚、平定,指通过智谋和怀柔政策使局势安定。

    这算是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的封号了,原本李彻想封他为‘坟墓伯’来着......

    随后是李彻的一生之敌,史官太史婴,得封东壁伯。

    ‘东璧’是星官名,象征图书府,主文章,适合掌管典籍、主持修史的文臣。

    也算是极其符合其身份的封号。

    虽然前几日,太史石头刚刚因为秦旌之事,和自己闹了个不愉快。

    但李彻大人有大量,并没有给他封‘石头伯’。

    当然,主要还是不敢......

    天知道自己真要是一时赌气,封他一个‘石头伯’,他那个小本本里得多出多少自己的坏话。

    还是蒜鸟,惹不起,惹不起。

    太史婴之后,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文臣,伊雅喜。

    这位索伦族长老被封为宣化伯,宣扬德化之意。

    异族的文化素养还是太低了,奉军之中有不少蛮族武将,但奉国朝堂中却没几个异族文臣,李彻想封都没得封。

    文载尹和伊雅喜,算是唯二能在奉国站稳脚跟的文臣了。

    随后是安民伯王羲正。

    其父王永年,乃是戴枷上朝第一人。

    王永年也算是有功绩的,掌管奉国朝堂秩序,为奉国的执政制度出过不少建议。

    但他毕竟之前是罪臣,实在不适合封爵。

    而其子王羲正完全不同,虽然年轻,却是政绩斐然。

    当过生产建设兵团的团长,后来一心投身农业,在奉国的农耕工作中表现突出。

    看在其父和他自己的功劳上,封一个伯爵不为过。

    接下来几人也都是奉国的老资格文臣,被怀恩一一念出。

    自此,伯爵十六人名单也完整了,分别是:

    文贞伯钱斌、经世伯陶潜、崇文伯文载尹、雷衡伯陈规、授时伯王锡、宣学伯王崇简、营匡伯刘业、靖绥伯张氾、东璧伯太史婴、宣化伯伊雅喜、安民伯王羲正、翼赞伯张盛相、嘉谟伯周令、承弼伯裴元贤、含章伯王迹、天舟伯齐舫。

    其中的工科文臣占了大多数,随后是农学,真正管理行政的臣子少之又少。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奉国的文治有些太偏科了。

    奉国以武立国,在关外生存下来要靠军队,靠科技,发展方向自然有些极端。

    打完天下了,接下来要坐天下,那就需要挖掘更多能治理国家的文臣了。

    如今造纸术和印刷术已经研究完成,奉国办公已经全面用上了便宜的纸张。

    等到平定伪帝朝廷后,便可以开始科举,为国家选材了。

    “诸卿或赞理阴阳,或燮和鼎鼐,虽未临战阵而功在社稷,不在斩将夺旗而利在千秋。”

    “今授伯爵,用酬经世之劳,永铭辅弼之功。”

    伯爵分封完毕,只剩下子爵二十位、男爵三十六位。

    其中薛卫、赵铎等中高级将领,被封为子爵,花赢为子爵之首。

    而段蕤、郭嗣等半路加入奉军,有投效之功,和钱德明这样有特殊旨意的中层将领,被封为男爵。

    又有上百名团级官员,受封荣誉勋爵。

    自此,封爵完毕,长长的圣旨也到了尽头:

    “册封既毕,朕心慨然。

    昔者诸卿以布衣从龙,今则位列公侯。

    铁券丹书非为私恩,乃酬社稷之功;朱衣紫绶岂徒荣身,实寄黎庶之望。

    尔等宜持身以正,守节如玉。位愈尊而心愈谦,禄愈厚而行愈俭。

    武臣当思戡乱守成,文臣须念安民济世。内外同心,上下协力。”

    怀恩深吸一口气,将最后一段圣旨读出:

    “朕与诸卿共约:自今而后,当使九州同风,四海无波。田畴尽辟而仓廪实,庠序广设而教化行。商旅通达于万里,甲兵震慑于八荒。

    开创盛世,超迈前朝;巩固金瓯,远迈前代。

    此非一人之业,实乃众志所成。

    愿诸卿常怀创业之艰,永葆忠贞之志,共铸大庆万年之基!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钦此。”

    煌煌圣旨宣读完毕,宣政殿内激荡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气氛。

    公、侯、伯、子、男,一百零八位勋贵,代表着新朝最顶尖的功勋集团,至此奠定了大庆未来的权力格局。

    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相互之间眼神交汇,尽是踌躇满志。

    怀恩胸口起伏,读完这么长的圣旨,而且需要一字不错,显然不太容易。

    李彻对一旁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让他搀扶着怀恩下去休息。

    随后,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容光焕发的面孔,脸上的笑意渐渐收敛。

    他轻轻咳嗽一声,如同带着某种奇异的魔力,瞬间让殿内所有的窃窃私语平息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皇帝身上。

    “诸位爱卿。”李彻声音平稳,“爵位朕已经封赏给你们了,该有的荣耀、地位、赏赐,朕一样不会少你们的。”

    “你们为朕,为这大庆江山流过的血、立下的功,朕铭记于心,天下人也当铭记。”

    他话锋陡然一转,如同暖阳骤遇寒流:

    “但,在大家欣喜之余,朕有几句交心的话,也是丑话,必须说在前面。”

    殿内刚刚升温的气氛瞬间又冷却了几分。

    众臣屏息凝神,预感到李彻接下来要说的话绝非寻常。

    “按照惯例,公、侯、伯三等爵位,当赐‘丹书铁券’,此刻想必已经送往诸位的府邸。”

    众文武微微颔首,这是延续前朝的恩典,代表着皇帝的信任和对功臣的保障。

    “前朝旧制规定。”李彻复述道,“‘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除了谋反大逆之罪,其他死罪皆可凭此铁券免死一次,只是事后要剥夺爵位俸禄,但性命可保。

    “在许多人看来,这丹书铁券,便是‘免死金牌’!”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砸在众人心头:“但在朕这里,不行!”

    “哗——”

    尽管无人敢喧哗,但一股无形的浪潮瞬间席卷了整个宣政殿。

    文武百官皆面露震惊之色,齐齐望向御座之上的年轻帝王。

    连杨忠嗣这位老成持重之帅,此刻眉头也微微蹙起,显然对此感到意外。

    李彻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神色不变:“所谓丹书铁券,在朕看来,是为了表彰尔等为国立下的赫赫功绩,是荣耀的象征!”

    “而不是赋予你们,以及你们的家族,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的特权!”

    “若是这铁券,到了需要用它来‘免死’的那一刻,那持有它的人在那一刻,就已经不配再拥有它了。”

    “朕的朝廷,不养国蠹,不庇罪人!”

    这番话如同惊雷,震得许多人耳中嗡嗡作响。

    “朕要做的,”李彻站起身,目光扫视全场,“是建立一个远超所有前朝,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是一个能让底层百姓安居乐业,商人公平交易,士人学有所用,各个阶层都能在其中找到位置,欣欣向荣的煌煌盛世!”

    “绝不是维持一小撮人特权的黑暗宫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