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军工科技 > 四千二百一十三章 挖墙脚,不存在的!

四千二百一十三章 挖墙脚,不存在的!

    餐桌上的谈话渐渐深入,有人问起薪资体系,吴浩坦言道:“我们的平均年薪是一线城市同行业的1.3倍,核心骨干还有股权激励,去年有个项目组因为电磁炮技术突破,每个人分到了超过百万的奖金。

    但我们不搞‘大锅饭’,贡献大的拿得多,没成果的就算熬资历也没用。”

    有人关心工作环境,吴浩说:“实验室全年恒温恒湿,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连实验服都是用抗菌面料做的,冬天加绒,夏天透气。

    我们还规定,晚上十点后不准加班,周末必须休息,要是发现哪个团队强制加班,负责人要被扣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搞垮了身体,再多成果也没用。”

    张副总听着这些,忽然感慨道:“小吴啊,你们这哪是管理公司,是在打造一个‘创新生态圈’啊。人才有奔头,工作有激情,生活有保障,难怪能在沙漠里搞出这么多成果。”

    “其实道理很简单。”

    吴浩拿起餐巾擦了擦嘴说道:“科研要靠人来做,而人是有感情、有需求的。你把他们当家人,他们才会把基地当家。

    你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重,他们才敢放手去闯、去试。

    就像这餐厅里的饭菜,看着是小事,其实是让大家知道,公司在乎你吃得好不好,自然也会在乎你工作得顺不顺。”

    午餐接近尾声,服务员端上了甜点,芒果慕斯上点缀着食用金箔,旁边放着一小碗冰镇银耳羹。

    周院士舀了一勺羹,看着窗外的光伏阵列,忽然说道:“我年轻的时候,搞科研讲究‘安贫乐道’,总觉得谈待遇是思想落后。

    现在看你们这样,才明白,让科研人员过上好日子,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攻克难关。

    这不是享乐主义,是对人才最基本的尊重。”

    汪良工笑着接话:“可不是嘛,当年我们在山沟里搞试验,啃着窝窝头画图纸,总说‘等成功了就好了’。

    现在小吴他们,让成功路上的人先过上好日子,这才是进步啊。”

    众人纷纷点头,看向餐厅的目光里多了层深意——这里的每一道菜、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对人才的重视,对创新的渴望。

    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是这样的理念,让上万名科研人员扎下根来,把图纸上的构想变成现实,把沙漠里的梦想种成绿洲。

    离开餐厅时,一位来自军工企业的年轻的工程师悄悄对吴浩说:“吴总,我能不能申请来你们这儿工作?哪怕从助理做起也行。”

    吴浩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随时欢迎,不过得先通过我们的考核——我们这儿,可不养闲人。”

    年轻工程师脸一红,却攥紧了拳头,眼神亮得很:“吴总放心!专业考核、项目答辩,怎么考都行!

    我在单位主攻的就是电磁兼容设计,跟基地的能源调度系统能对上,就算从最基础的调试做起,我也能拿出成果来!”

    “哟,这小伙子倒是急得很。”张副总哈哈大笑,拍了拍那工程师的后背,“小吴这儿是块宝地,谁不想来?不过你也得掂量掂量,他们这儿的‘考核’可不是走过场,没真本事连门都进不去。”

    汪良工眯着眼睛笑:“我看啊,这餐厅的帝王蟹比咱们单位的盒饭有吸引力多了。小吴,你这哪是搞科研基地,分明是用美食打人才争夺战嘛。”

    周院士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赞许:“能让年轻人主动往前冲,说明人家是真看到了奔头。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靠的是一腔热血;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既要有热血,也要有实在的保障,才能让更多人沉下心来做事。”

    正说着,那年轻工程师所属企业的领导——王总,佯作板起脸,冲吴浩摆手:“小吴,你这就不地道了啊!当着我的面挖人?这小伙子是我们去年刚从哈工大挖来的尖子,手头上还攥着三个军品项目呢,你想撬走可没那么容易!”

    吴浩连忙拱手,笑着解释:“王总您可别冤枉我,是年轻人自己有追求。再说了,真金不怕火炼,他要是在您那儿能发光发热,哪会动心思?您这儿要是不好,他也不会成长这么快不是?”

    “你这张嘴啊,倒是会说话。”王总被逗乐了,语气软下来,“说真的,你们这人才生态确实让人眼热。我们单位也在学,上个月刚把食堂补助提了三成,可跟你们这‘顿顿有海鲜’比,还是差远喽。”

    这话刚落,旁边几个跟着来的年轻研究员已经按捺不住,有个戴眼镜的姑娘小声跟同事嘀咕:“听说他们的智能农场能自己培育耐盐碱作物,我研究植物生理学的,去那儿说不定能搞出新品种……”

    另一个小伙子接话:“我更想去无人机实验室,他们的蜂群算法公开了部分论文,我照着复现了三次都差口气,要是能跟项目组当面请教……”

    “嘿,你们一个个都反了天了!”周院士见状,故意板起脸,“忘了自己单位的课题还没结题?忘了实验室的设备刚更新完?小吴这儿好,你们单位就差了?真要想去,先把手里的活儿拿个‘优’再说!”

    王总也跟着敲边鼓:“就是!谁要是敢背着我投简历,这个月奖金直接扣一半!不过话说回来……小吴,你们民用版的调度系统要是试点成功,可得优先给我们单位留个技术合作名额,不然我真得派一队人天天来你们餐厅‘蹲点’,不光挖人,还得偷师!”

    吴浩朗声笑起来:“王总放心,技术共享、人才交流都是好事。真要是能形成良性竞争,不管人在哪儿,最终都是为国家做事。”

    说话间,众人已走到餐厅门口,午后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地上,斑斑驳驳。那年轻工程师悄悄拉了拉吴浩的袖子:“吴总,我回头就把简历发您邮箱,成不成的,我都想试试。”

    吴浩拍了拍他的胳膊:“好,我等着。但记住,不管在哪儿,能沉下心搞研究,才是根本。”

    年轻工程师用力点头,眼里的光比头顶的太阳还要亮。

    周围的人看着这一幕,都笑了——在这片戈壁上,最动人的从来不是丰盛的午餐,而是年轻人眼里的向往,和那种“想做事、能做事”的劲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