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军工科技 > 四千二百二十九章 发展永无止境,挑战无处不在

四千二百二十九章 发展永无止境,挑战无处不在

    他看着吴浩,语气中带着期许:“武器装备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既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也深刻影响着战争的形态和国家的安全策略。你们现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在研发几个新产品,更是在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国防安全,搭建一个坚实的技术平台。”

    张副总也站起身,目光如炬:“周院士说得对。未来的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是技术与思想的较量。我们不仅要让武器装备‘硬’起来,还要让作战思想‘活’起来,让国防体系‘强’起来。

    今天看到的这些技术,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挑战也无处不在。”

    他转向吴浩和他的团队:“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种创新的劲头,把技术做深、做透,真正做到自主可控。军队也会积极配合,提供更多的实战场景,让这些技术在战场上得到检验和完善。只有军地协同,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吴浩站起身,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深深鞠了一躬:“请各位领导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期望。创新之路没有终点,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些技术打磨好、应用好,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夜色渐浓,会议室里的灯光却愈发显得明亮,仿佛要穿透戈壁的沉沉夜幕。墙上的时钟悄然滑过九点,讨论的热度却丝毫未减,像炉中持续燃烧的炭火,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周院士端起茶杯,温热的水汽模糊了镜片,他轻轻吹了吹浮沫,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投影幕上那些跳动的技术参数。“小吴,刚才聊了不少具体技术,也畅想了未来装备,”他放下茶杯,语气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但技术发展总有其内在规律。你觉得,未来十年,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主线会是什么?是沿着现有路径持续优化,还是会出现根本性的‘范式转移’?”

    这个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切技术发展的内核。吴浩沉吟片刻,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仿佛在梳理一团纷乱的线路。“周院士,我认为会是‘双线并行’,既有‘量变积累’,也有‘质变突破’。”

    他走到幕前,调出一张技术演进曲线图:“您看这条蓝线,代表现有装备的迭代。比如电磁炮,从30兆瓦到50兆瓦,射程从百公里到数百公里,精度从米级到分米级,这是持续优化,是‘线性进步’。我们现在的脉冲储能技术,已经能支撑30兆瓦发射,但正在攻关的超导储能模块,未来可能让瞬时功率突破100兆瓦——这依然是电磁炮,但威力和射程会发生质的飞跃。”

    “而这条红线,”吴浩指向另一条陡然上扬的曲线,“是可能出现的‘范式转移’。比如,当储能密度达到1000Wh/kg,固态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突破2000Wh/L,现在的装甲车辆可能会被‘电磁装甲’取代——不再靠厚重钢板防御,而是靠瞬时强电磁场偏转来袭弹药。这就不是优化现有坦克,而是重新定义装甲作战平台了。”

    周院士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这个‘双线论’很有见地。那从基础科学的角度看,哪些领域的突破最可能引发这种‘范式转移’?”

    “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生物交叉,这三个领域最关键。”吴浩语气笃定,“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金属空气电池’,理论能量密度能达到10000Wh/kg,是现有固态电池的20倍。如果能解决充放电循环问题,未来的无人机可能实现跨洲际飞行,舰艇可以告别传统动力——这就是能源材料带来的范式转移。”

    他顿了顿,补充道:“再比如生物与机械的结合。我们的极端环境实验室发现,某些嗜热菌的蛋白质结构能在高温下保持稳定,这启发我们研发新型耐高温传感器。未来,可能会出现‘生物电子融合’的装备——用微生物降解战场污染物,用生物酶修复装备损伤,甚至用基因编辑的细胞制造特种材料。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器’,而是一种‘作战生态系统’了。”

    张副总一直沉默地听着,这时忽然抬手示意:“小吴刚才说的‘作战生态系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技术变了,作战思想肯定也要跟着变。”他身体微微前倾,军人的锐利目光扫过全场,“如果未来的装备真能实现‘能量自主’‘分布式协同’,那我们的作战样式会发生什么变化?还能沿用现在的‘集中优势兵力’那套理论吗?”

    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层层涟漪。吴浩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光伏阵列在夜色中泛出的淡淡蓝光,那些整齐排列的蓝色板面向着星空,仿佛在默默积蓄着能量。“张副总,我觉得‘集中优势兵力’的核心思想不会变,但‘集中’的方式会彻底重构。”

    他转过身,语气中带着一种洞悉未来的沉稳:“传统的集中,是空间上的聚集——几百辆坦克在平原展开,几千名士兵向阵地冲锋。但未来,可能是‘能量的集中’‘信息的集中’,而物理空间上是分散的。比如,一百个分布式能量节点,平时散布在百公里范围内,各自静默待机,一旦需要,能在30秒内通过微波无线传能,将能量集中到某一点,为电磁炮或激光武器供能——这就是‘物理分散,能量集中’。”

    张副总指尖在桌面上划出一个圈:“这意味着指挥体系要从‘树状’变成‘网状’.未来是不是要变成‘云指挥’,每个作战单元都能直接获取信息、调用资源?”

    “是的,而且是‘动态组网’。”吴浩调出一张指挥系统示意图,“就像我们的智能微电网,2000个节点能实时匹配供需。未来的作战单元,小到单兵,大到舰艇,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发现目标后,谁离得最近,谁的武器最适合打击,系统会自动分配任务,不需要层层请示。去年我们和某部做过模拟推演,用这种模式,防空反应时间从8分钟压缩到1分20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