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晋庭汉裔 > 第十三章 泥阳合军

第十三章 泥阳合军

    后方的迁民固然是一件大工程,但真正关系到这件事结果的,还是刘羡所部的成败。

    刘羡离开三河口后,所部一万五千人马不停蹄,立刻开始向冯翊诸县奔走。由于张辅将兵力转移到潼关,此时冯翊诸县的防御极为空虚,除去临晋留有三千余人外,其余莲勺、重泉、频阳、粟邑诸县,几乎每个县都仅有不到千人的防御。而刘羡的目标,就是要将这些近乎闲置的城池一一拿下。

    刘羡最先抵达的,自然是在临晋城下。

    临晋城此前被李矩拿下过一次。张辅重新夺回临晋之后,又特意修缮过城防:在城下重挖了壕沟,拉出一道羊马墙,又修高了城牒与门楼。按照常理而言,城内的三千守卒,再征用部份民夫,想要守上十天半个月,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件事。

    但眼见得刘羡率军出现在临晋城下,亲自向临晋守军劝降时,临晋的军队几乎毫无反抗,商议了小半个时辰,很快就向刘羡投降了。原因无他,只因守城的负责人王奋与刘羡相识。当年刘羡在冯翊当夏阳长的时候,王奋就是冯翊郡的督邮,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刘羡已经官过三公,而他则是冯翊郡的都尉。

    王奋是看着刘羡如何从夏阳一步一步起家的,根本没有与他对抗的心气。当即就是自缚出城,煞有其事地向刘羡一一陈述自己的罪过,然后请刘羡宽恕。

    而刘羡几乎都快记不起这个人的名字了。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这人还算是自己的老上级,哭笑不得地给他解开绳索,并宽慰道:“王督邮何必如此?我并无意害人性命。”

    王奋心中松了一口气,继而又连声表态道:“刘公宽仁,可我等尸位素餐,实在愧对社稷,愧对百姓,心中忐忑啊,奉印在此,立马就辞归故里,隐居山林。”

    “倒也不必如此。”刘羡道:“我来到此处,还有一件事要请诸位帮忙。”

    王奋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回问道:“什么事?我等将竭尽所能。”

    “我希望诸位回乡的时候,帮我稍作宣传,告知大家,我不日将率军到长安,与西军大战,一决关中的归属,可这场战事波及极大,请诸位注意安全,不要卷入到乱事中去。”

    “就这些吗?”王奋愣住了,他方才之所以表态要归隐,主要是以为刘羡要留用他们。

    毕竟刘羡攻下了这么一座大城,在王奋想来,刘羡需要联络此前的官僚与当地的士族,令他们大加赋税,大肆征兵,再与西军决一死战。而两相比较下,时间仓促,刘羡的胜机无疑是很低的,替他做事,无疑又会得罪许多人。故而刘羡大军一到,他们就议论出一个结果,先主动向刘羡表态归隐,来撇清和刘羡的关系,刘羡若放他们离去,自然最好,若留他们下来,他们就观望局势。

    只是没想到,一切竟这么顺利,刘羡竟然毫无挽留他们的意思,还主动放王奋等人回乡,让他们帮助宣传,不准备扩大战事。这也太奇怪了,莫非刘羡不需要他们其它的帮助吗?

    而在得到了刘羡肯定的答复之后,王奋等临晋官僚,反而有些怅然若失:难道自己小瞧了刘羡?但他们到底还是不想卷进这场大战里,一步三回首间,这些士人们终究还是离开了临晋。

    事实上,不解的不只是这些士人,刘羡身边的一些人,也对他的作为感到不解。

    如刘羡的堂兄刘玄,他此时是作为刘羡的随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战事,而此前他没参加刘羡的军议,不知道他的计划,此时不免非常疑惑,便问道:“怀冲,真的不需要这些人吗?他们好歹也是地头蛇,总会有些用的。”

    “眼下或许会有些小用吧。”刘羡此时正率众前往临晋的府库,扫视着四周回答道:“但将来可未必。”

    “未必?”

    “他们这些人,无非是见风使舵而已,保命为上,谁占据上风,他们就跟谁。眼下是我兵临城下,他们就可以投降,可将来西军打过来,他们也同样可以投降,而且更容易。”

    刘羡对此早就深思熟虑过了,自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出大量忠诚的官僚,在这些新攻占下的城池中进行治理。留下这些狐疑观望的人在这里,完全是给自己增加累赘。那与其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隐患,不如干脆将他们遣散回乡。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

    抵达府库之后,刘羡审阅其中的清单,对李盛吩咐说:“宾硕,按照事前的计划,你去张贴露布,然后把府库内的粮秣布匹,都分给周遭的百姓,债约租券当众烧毁,我们只拿府库中的甲仗兵器。”

    “是!”李盛毫不犹豫,领了数千士兵行动起来,他们一面把今年刚刚收上来的赋税搬出了府库,一面在县内张贴布告,派人到周遭乡里通报。原本见大军压境,百姓们还有些不满和畏惧,但很快,听说刘羡要组织分粮,府衙外顿时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内外围了个水泄不通,充斥着欢声笑语。

    刘玄对此自是不解,他在同辈之中年纪较长,算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此时见刘羡将大把的物资免费分出去,露出一种肉疼的表情,不免再次问道:“怀冲,这真的有必要吗?这么多东西,留着不好吗?”

    刘羡哈哈大笑,他拍着堂兄的肩膀道:“四兄,我们是在打仗,不是在做买卖。这些东西是带不走的,若不分给百姓,那就只能烧了,总不能留给对手吧?”

    这个策略是李矩的建议,他上次攻打临晋之后,便是把临晋的物资分发给了周围的百姓。他认为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在无法有效控制攻占城池的情况下,不如将这些东西分给百姓。这样加上此前被遣送回乡里的士子与兵卒,基本相当于瘫痪了西军在渭北的组织。即使西军打回了这个县,只能得到一座空荡荡的城池,实际上与荒地无异。

    而若是能在整个渭北都如此推行策略,那西军即使杀回渭北,短时间内也无法恢复对渭北的统治,也就难以干涉位于雍州北部的移民们远徙了。

    当然,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能获得民心。

    在常人的记忆里,战争只会给人带来痛苦与毁灭,可这一次,刘羡若能将整个渭北的粮食都分发出去,这会是一次从未有过的记忆。要知道,刘羡今日虽然打算离开关中,但还是准备打回来的。若能成功完成这一切,他无疑将会收获前所未有的声望,就如同当年汉高祖在三秦约法三章一般,即使远隔千里,关中的百姓们也不会将他忘记。

    事实上,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有相当的民心在向他倾倒。

    分发粮食的时候,县内就有不少青年人在府衙前询问,能否随刘羡一同从军。可惜,刘羡并不打算在此长期逗留,也无法做妥善的安排。他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亲自劝说这些青年人,若有父母健在,家里没有其他兄弟的人,还不建议参军。若是满足这个条件,又不怕长途跋涉的人,则可以跟随在他们身后,稍作历练。

    这举动更加增强了刘羡的舆论攻势,当刘羡离开临晋时,有两千余名青年人加入了队伍。他们也正是河东军最好的宣传,刘羡转而去攻打冯翊的其它县城时,起初还要人劝诫一番方才开城,到了后来,抵抗越来越弱。等到进攻频阳时,刘羡根本没遭遇任何抵抗,几乎是兵马与旗帜一到,当地的县令就开门出降。

    而此时距离刘羡从三河口启程,不过短短的十六日而已。

    在他们身后跟随的冯翊青年们,也已多达五千余人,其中不乏有一些士子。刘羡将这五千人整编为冯翊军,令桓彝作为这一军的统帅,并考校了士子中的有一些人。结果颇有收获,如莲勺吉朗、下邽诸严、颌阳严嶷等人,有的是大姓出身,有的则是才能出众。刘羡相信,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这些年轻人就会很快成长起来,正如同当年的自己一样。

    不过上苍的残酷就在于,它不会给你充足的时间准备,自己仅仅完成了计划的第二步,在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将面临一场真正的大考。现在,他们仅仅能够稍作休憩。

    好在面临这一切的并不只有他们,刘羡还有一支援军,也是目前他能找到的唯一一支援军。

    七月丁酉,刘羡一行人抵达泥阳。其实按照行程来说,他应该先在富平歇息一晚,第二日再到泥阳。不过刘羡罕见地心情激动,不愿意在富平多待,哪怕当天已经走了近八十里路,他也顾不上歇息,而是让全军继续向北,要提前半天赶到泥阳。

    因为这里是他真正成名的地方,算得上刘羡人生中真正辉煌的起点了。即使时隔六年未见,即使半夜透着夜幕向泥阳城观望,看着远处晦暗不清的轮廓。刘羡也能想起,这其中发生的一日日,一幕幕,大概自己一生都不会忘记吧。

    虽然刘羡已经刻意下令,令部下们减轻脚步声,不过两万人军队行进的痕迹,到底无法遮掩,许多泥阳人的清梦被吵醒了。他们抬起头,往房屋外好奇看去,正好看见了那连绵数里许的队列火把,与前去迎接的城内火把,彼此交织成一条翻腾滚跃的火龙,火龙映照着一面熟悉的旗帜,让他们彻底清醒了。

    “是刘府君回来了!是刘府君回来了!”

    一片忽然响起的喧闹声中,刘羡沿着台塬的官道上,眼看着许多县民们涌了出来,对他招手致意,他有些措不及防,连忙对着这些百姓们挥手,然后又引起了一片新的沸腾。

    火光之中,张固、吕渠阳领着雍州刺史刘沈、新平太守张光他们过来了,随行的还有索綝、皇甫澹、傅宣、卫博等人。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大部分都是刘羡的熟人。

    “好久不见了,阿田、渠阳。”下了马后,刘羡先是对张固与吕渠阳抱了一抱,拍了拍背,随后又对张光作揖道:“景武兄,别来无恙啊!”

    张光则是露出一副五味杂陈的表情,回礼后感慨道:“怀冲,你还真是一如既往的命硬啊!”显然,哪怕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对于刘羡能够冲出洛阳重围,屡次起死回生一事,仍然感到不可思议。

    刘羡则回以开怀的笑意,他玩笑说:“还没有看到景武兄,我怎么舍得死呢?”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不算玩笑,因为这一次刘羡的泥阳之行,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来专门带走眼前的这些老伙计们。

    如今驻扎在北地、新平、安定三郡的两万兵马,是一支极为特殊的军队。他们的官僚将校,大多是被河间王排挤、郁郁不得志的征西军司老臣。麾下的大部分士兵,则是三年前由司马冏派出来,打算讨伐李特叛军的豫州官兵,同样因为不受信任,为司马颙安置在边境,久久不能回到家乡。

    这里面的极大多数人,其实是心向大晋朝廷的,他们不愿意与河间王妥协,只要朝廷一声令下,他们立刻就会与河间王死战到底。可对于是否支持刘羡复国,那又是另一回事。此前的三个月里,刘羡通过书信和他们密切往来,一直试图说服他们加入。

    最后刘羡当然是成功了,一来是刘沈等人再没有别的选择,二来是刘羡向他们承诺,会成全他们的节义,不用他们与朝廷对敌。

    只是谈判成功归谈判成功,不代表真的会面之后,会如同书信上一样融洽。因此,在来的路上,刘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不管遇到了多大的隔膜与成见,他都会选择笑脸相迎。只是到了这一日的夜里,刘羡发现,会面也没有多么困难,甚至可以说,出乎意料地平和。

    在和张光招呼后,雍州刺史刘沈好好审视了一番刘羡。说起来,刘羡与刘沈有弑君之仇,因为刘沈的旧主乃是齐王司马冏,而刘羡亲手俘虏了司马冏。但刘沈耳听到身边百姓们数不胜数的溢美之声,那端正脸上故作漠然的神情,很快又如烟消般柔和下来,他的目光越过刘羡,看向其身后连绵的火龙,良久以后,他叹息着行拜礼道:

    “明公,夜里的火焰看起来甚美。”

    刘沈无疑是向刘羡表现自己的服从,刘羡胸怀大悦,握住对方的手拉起对方,郑重道:“道真兄,这非是一人之光,而是千万人之火光。”

    “愿你也贡献一份火焰,助我灿烂耀眼。”

    “敢为明公前驱!”不只是刘沈,在他身后,诸多将领尽数低头。

    至此,刘羡成功兼并两万北地军,他在泥阳休整三日,清点完军队之后,重新挥师南下,直奔渭桥之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