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的心思虽然已经写在脸上了,但是该要的脸还是要的。
他不能直接说让掸国并入大陆王朝,而是要让掸国国王说出来。
掸国国王主动说出来还不算晚,陆川还得装模作样地拒绝两次,等到掸国国王第三次发出恳求的之后,陆川才能答应,而且还要找一个充分的借口,就比如让掸国人民也过上优渥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彰显陆川是一个仁慈之君。
至于掸国国王心里怎么想,这个重要吗?
只要这一套戏做足了,天下人都会认为陆川仁慈,是为了解救掸国人民才这么做的,完全就是民心所向。
掸国国王也很上道,也好不容易“说服”陆川接受了他的恳求,然后就亲手写了一封退位诏书,内容就是掸国积弱,人民生活困苦,他这个国王对此却无能为力,这是他的过错。
为了让掸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愿意主动放弃国王之位,带领掸国人民融入大陆王朝,接受大陆王朝的教化,希望掸国子民不要反抗,一定要接受大陆王朝的统治,他相信在大陆王朝的带领下,掸国子民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退位诏书其实也就是一个借口,一个可以让大陆王朝顺理成章地吞并掸国的借口,所以陆川一点都不在乎掸国国王的退位诏书上写了什么东西。
反正陆川把退位诏书拿出来,大陆王朝吞并掸国就是合法合理的,谁都别想阻拦。
陆川很满意掸国国王的识时务,所以在拿到退位诏书之后,陆川很大气地让掸国国王结束了养病,给他政部安排了一个清闲的职位,并许诺他可以推荐一个人选进入政部。
虽然只是一个进入政部的机会,但在掸国国王看来已经很好了。
陆川说的政部可是中央政部,一上来就能进入中央政部任职,哪怕是最底层的官员,这起点也胜过九成九的人了。
只要他推举的人认真努力,哪怕是熬资历,也能在去世之前往上挪几个级别,为他们家族在大陆王朝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于这个人选是谁,那必须是掸国国王最倚重的儿子。
只有把这个机会交给他的儿子,才能确保他的家族有希望。
在掸国那边,陆川也做出了安排。
首先就是掸国国王的退位诏书必须要送过去,而且要在掸国大肆宣扬,让掸国民众都知道他们的国王把他们给卖了。
虽然听起来有点难听,但事实就是如此。
掸国国王把掸国打包卖给了陆川,这才换来了掸国国王一家的安全和前程。
夏侯惇还在等着陆川让他返回冀州的消息,结果陆川竟然又送来了一道命令,让他拿着掸国国王的退位诏书,将掸国彻底纳入大陆王朝的版图之中。
夏侯惇虽然是个武将,而且还是一员猛将,但他在政务方面也有相当不错的能力,也算是文武双全的典范。
所以陆川让他来处理这件事还真不是为难他,而是给了他一个发挥的空间。
夏侯惇想了想,觉得这也是一个机会。
反正陆川也没打算让他现在就返回冀州,那不如就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在这里表现一把,将来回去之后还能得到更多的封赏。
既然已经有了掸国国王的退位诏书,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夏侯惇下令将掸国政部的主要官员都召集起来,将退位诏书拿了出来,试探他们的态度。
政部官员和那些将领不一样,他们没有军权,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各种政务,所以他们就算有一些不该有的想法也无法付诸行动。
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大陆王朝的统治,所以当夏侯惇拿出失踪已久的掸国国王的退位诏书的时候,他们竟然没有表现出来一丝一毫的怀疑。
能够在政部当官员的人,不敢说聪明绝顶,但也是能够看清楚当前形势的,所以这些官员只是通过简单的眼神交流就做出了选择,当即表示他们认可这份退位诏书,并且坚决拥护大陆王朝在掸国建立全新的统治。
不得不说,政部官员和军部将领确实是有区别。
夏侯惇很满意这些官员的态度,要是那些掸国将领也像这些官员一样识时务就好了。
之后夏侯惇要求这些官员将掸国国王的退位诏书公开出来,并在掸国范围内推进这件事。
如果想要用柔和一点的手段,夏侯惇完全可以先在政部官员内公布退位诏书,然后让这些官员慢慢给掸国民众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转变思想,接受大陆王朝的统治。
但夏侯惇明显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而且大陆王朝已经实际掌控掸国多年了,他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做这些铺垫了,直接公开宣布也是没有问题的。
阻力肯定是会有的,但没关系,谁敢站出来,那就处理谁,反正夏侯惇刚刚杀了一批将领和他们的家人,手上已经沾满了鲜血,也不差这一点。
至于心理负担?
完全不存在。
夏侯惇是被陆川派过来救火的,等这里的事情处理完毕他就回去了,为什么要有心理负担?
在这样的情况下,夏侯惇的态度格外强硬,要求官员对外宣布掸国国王的退位诏书之后,还把掸国内的将领也召集起来,询问他们有没有意见。
掸国将领之中还是有一些人有意见的。
之前虽然是被大陆王朝控制,但掸国的名义毕竟还在,就好比汉献帝被曹操挟持,没有自由,没有权力,一切都只能听从曹操摆布。
但只要汉献帝还在,只要他没有主动退位,那大汉的国祚就在,谁都不能无视大汉三百多年的威严。
掸国虽然远远不如大汉,但也是一个独立政权,国内肯定会有一些人是掸国的坚实拥护者。
不过夏侯惇早有准备,一旦发现哪些将领表现不对,马上就会士兵凑过去,暗中将对方控制起来,防止对方发难。
这么多掸国将领聚集在一起,一旦有人抓住机会煽动情绪,后果可能就不受控制了。
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同夏侯惇预料的那样,有几名将领很是气愤,当场就喊出来要让大陆王朝的军队滚出掸国,还掸国一个太平,然后他们就被后面的士兵抹了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