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0092章:书生哭庙!家天下容不下自由主义

第0092章:书生哭庙!家天下容不下自由主义

    八月初一,皇极门下朝会。

    百官齐聚。

    李太后垂帘幕后,沈念以起居注官站在御座东南侧。

    吏部尚书张瀚与户部尚书殷正茂分别汇禀了《安民策》的执行情况。

    吏部负责重新调整考成法,将安民亲民置于考成首要之处。

    户部负责以河南府为考察点,调查官员考成与民生民意造成的矛盾冲突,罗列百姓不满之处。

    二人汇报后,小万历甚是兴奋。

    “固国须先安民,吏部考察官员,定要访察官员爱民否,若是虚文趋谒、剥下奉上者,考绩必置下等,有贪墨欺民、与势豪奸滑为伍者,秉公罢黜。”

    “户部考察,也须谨遵安民之要,对逋税(拖欠赋税)之下户贫民,务必查清缘由,若有隐情,可例外施恩,务必使得良民得沾实惠!”

    “臣遵命!”

    张瀚与殷正茂同时拱手,小万历如此看重此事,他们定然不能懈怠。

    下方许多官员听到小万历这番话,心情都甚是愉悦。

    此话若出自张居正之口,他们即使觉得正确也心有不喜,但出自小万历之口,却大不一样。

    他们心中理想的朝堂就应是这样。

    张居正可以站在官员最前方向小万历汇报政事,给出建议,但不能站在他们的对面,代替皇权向他们发号施令。

    君臣之责,不能僭越。

    经过这次小万历亲自操控落实《安民策》后,一些官员甚至觉得,小万历距离亲政又近了一步。

    一些脑海里满是擢升的官员。

    甚至已经觉得当下皇权处于上升期,张居正之权处于下滑期,应该学沈念那样,提前站队。

    从长远考虑,站在皇帝身边比站在张居正身边,更有前途。

    ……

    稍倾,国子监祭酒王锡爵出列。

    “陛下,明日文庙释奠礼已筹备完成,陛下亲祀,臣恳请携一众日讲官同往。”

    “准!”小万历高声道。

    所谓释奠礼。

    乃是天子视学、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一般由皇帝亲祀或由当朝衍圣公代行。

    当朝衍圣公孔尚贤已被赶回家,三年才能进京一次。

    最合适的人选,还是小万历。

    五日前,小万历已知此事且答应亲自祭祀,并已提前三日斋戒。

    此为尊师大礼。

    携日讲官同往,更能彰显皇帝对教化的看重,小万历自然不会反对。

    官员队列中。

    翰林院编修、日讲官沈一贯不由得自豪地挺了挺胸膛。

    他入仕之初。

    曾因自己是三甲一百三十六名而有些抬不起头。

    但日讲官之衔,却让他彻底挺起了腰杆,且感觉自己并不是不能朝着首辅大位冲一冲!

    沈念听到明日要随君前往文庙行释奠礼,不由得微微撇嘴。

    他不喜繁文缛节。

    这种礼仪,至少要耗费大半天,结束之后,他还要致词庆贺礼成,繁琐而无趣。

    但是,这种礼仪又不可能被取消。

    因为,其彰显着大明崇儒重道的世风,巩固着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也展现了君师合一的官家礼制。

    ……

    翌日,一大早。

    小万历便身穿祭服,乘礼舆出宫。

    国子监官员、太常寺官员、一众日讲官身穿官服,提前抵达崇教坊的文庙前等待。

    再过数日,便是三年一次的乡试考期。

    沈念在文庙前都能听到一旁国子监内监生的读书声。

    自从被沈念骂作废物后,监生们老实了许多。

    文庙两侧,官兵们封控的区域之外,还站着诸多书生文人。

    这些人围观皇帝祭祀先圣先师,大多是想沾沾福气,盼着今年能中举人,明年年初能中进士。

    当然,也有一些纯粹凑热闹的百姓,只是想看一看皇家的仪仗。

    不多时。

    小万历驾到,一众书生文人纷纷下跪行礼。

    旋即。

    小万历携众日讲官入文庙,在太常寺官员的引领下,开始进入正祭流程。

    首先是迎神,乐工击柷奏乐,王锡爵宣读祝文。

    然后是初献礼(面向孔子),亚献礼(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终献(十二哲:孔门弟子、朱熹等)。

    最后还有撤馔与送神。

    小万历亲自焚烧祝文与奠帛,寓意祭祀之礼已传递到了神明那里。

    就在沈念以为此祭祀即将结束之时,突然听到一阵哭声。

    哭声越来越响亮。

    全是男声,听其声势,绝不会少于三十人,声源就在西侧的围墙之外。

    这一刻。

    沈念的脑海里不由得冒出两个字:哭庙。

    哭庙,是文人士子因有冤屈而通过在文庙前哭泣向官府申诉的一种行为。

    多见于江南士绅。

    因哭诉者大多都有功名,故而这种申诉行为是被官府认可的。

    但在皇帝面前哭诉,还是头一遭。

    小万历面带疑惑,望向哭声方向,然后给了一旁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曹威一个眼神,后者便立即朝着外面跑去。

    小万历也知晓书生哭庙为何意。

    围墙之外,哭喊声甚大,不时还传来辩驳之声。

    只是因声音嘈杂,并听不清楚在辩论什么内容。

    小万历望着面前的祝文与奠帛缓缓烧为灰烬,等待着曹威回话。

    很快,曹威快步跑了过来。

    “启禀陛下,文庙西侧围墙外聚集了五十多名书生,他们跪地哭泣,请求朝廷允许民间私创书院、允许生员言政。”

    听到此话,一些官员不由得看向张居正。

    去年五月,张居正呈递《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共计十八条。

    其中最重要的两条便是不许私创书院,不准生员言政。

    曹威又道:“张阁老的二公子也在围墙外,他听到这些书生哭庙,怒斥他们不务学业,还与他们论辩了起来。”

    张居正的二公子,名为张嗣修,将在本月参加乡试,大概率能考中举人,然后在明年年初参加会试。

    小万历看向曹威,问道:“将为首哭庙者与张家二公子都带进来。”

    “是!”曹威拱手道。

    随即,冯保为小万历搬来御座,后者坐了下来。

    ……

    片刻后。

    三名布衫书生跟着曹威快步走了进来。

    沈念抬头一看,发现眼前的三人,他全认识。

    一个名为沈懋学,举人,王阳明的徒孙,当下名士,明年会试状元的最热门人选。

    一个名为汤显祖,举人,与沈念有过一面之缘,也是王学弟子,曾受教于泰州学派的主要人物罗汝芳。

    还有一个,便是张居正的二公子,二十四岁的张嗣修。

    三人见到御座上的小万历后,连忙下跪行礼。

    “学生沈懋学、汤显祖、张嗣修,参见陛下!”

    “起身回话!”小万历说道。

    当即,三人都站了起来。

    小万历问道:“因何哭庙,出来一人细讲。”

    沈懋学立即站了出来。

    他拱手道:“启禀陛下,自去年施行饬学之策后,天下民间书院,无论清浊善恶,皆被铲除,使得许多求学之士,无容身之处。”

    “学生以为,天下书院,无论公私,皆为庠序教化之所,府学、县学名额有限,非权贵而难入,民间书院有教无类,乃天下贫苦读书人最佳求学之处,不宜废除。”

    “另,生员言政,自古已然,实乃爱国之举,若有错言乱言者,可予以惩戒,不可完全禁之。故而学生今日不惜惊扰陛下,在圣人和陛下面前哭诉,只想为天下读书人寻个公道,也想让陛下知晓天下民意。”

    “此文书乃是由五十三名书生学子共同署名,我们皆恳请朝廷恢复民间书院,准许生员言政。”沈懋学拿出一份文书,双手敬上。

    冯保迅速将其接了过去。

    小万历又看向张嗣修,问道:““张嗣修,你是如何辩驳的?”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民间书院矫诬虚伪、讥评时政者众,大多流于释道、甚至流于侠,以惊世骇俗之语炫奇,附庸风雅、牟取名利,不禁不足以肃天下学风。”

    “至于生员言政,学生更认为大谬矣,朝堂言政,自有科道言官,岂容得一群品流不一、本应专注课业的生员乱言!”

    小万历听完后,微微点头,然后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看向禁中方向。

    此事涉及新政,自然不能在文庙内就轻易答复。

    小万历立即会意,当即道:“朕已知晓此事,待朕认真考虑后,自会给你们一个交待,都退下吧!”

    听到此话,沈懋学与汤显祖都是大喜。

    皇帝既然给了承诺,就一定会对他们的疑问给予解释。

    ……

    三人离开后,小万历道:“五十三名书生哭庙,影响甚大,此事必须要有一个答复,稍后公议吧,所有日讲官,都必须参加。”

    “臣遵命!”官员们齐齐拱手。

    关于民间书院的创毁和生员是否言政,日讲官们最有话语权,因为他们最懂当下学风。

    ……

    片刻后。

    小万历乘舆回宫,百官们紧随其后。

    张居正的马车内,其二子张嗣修不知何时钻了进去。

    “爹,我没给您丢脸吧!”

    “啪!”

    张居正一巴掌打在他的脸上。

    “你是不是生员,你刚才是不是在言政,乡试之后,禁足三个月!”

    “下去!”张居正喝斥道。

    当即,张嗣修只得下了马车。

    张居正教育儿子,相当严苛,禁足罚跪,那是常有的事情。

    ……

    禁中,文华殿内。

    三大阁臣、马自强、王锡爵、申时行、陈经邦、何洛文、沈一贯、沈念等,齐聚殿内。

    待众人都看过那份五十三名学子联名的文书后,小万历看向张居正。

    “元辅,此事该如何解?”

    饬学十八条,乃张居正提出,且与新政息息相关,小万历自然要先询问张居正之意。

    张居正大步走出,道:“陛下,臣非反教化,反生员言政,而是当下学风皆不务实,极端言论皆出于民间书院,小者匿蔽丑秽,迂腐空谈,大者反对纲常,摇撼朝廷,臣不得已不封私人书院,不得已不禁生员言政。即便如此,仍难改民间藐视皇权、离经叛道之举!”

    张居正话语刚落,吕调阳便站了出来。

    “陛下,饬学十八条皆是为新政,不得已而为之,然当下即使关闭天下书院,也难掩天下书生之口,老臣以为,还不够严苛!”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马自强、申时行、王锡爵等人几乎同时站出,表示附议。

    若不知当下私人书院乱象者,定以为张居正是为了堵住天下文人之口。

    然若知当下私人书院乱象者,且从朝廷角度考虑,绝对认为张居正此举不但不过分,而且已经够仁善了。

    自王阳明心学盛行之后。

    民间门派众多,多以书院成势,且不乏互相攻击者。

    当下,以泰州学派影响最大。

    目前还健在的代表人物有: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藐视皇权,狠批孔夫子,狠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倾向于无朝廷状态的自由社会。

    比如:何心隐。

    这个抗过税、倒过严嵩、因四处讲学被官府捉拿、不得已起了多个假名的王阳明弟子。

    他反对三纲五常,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认为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成圣。

    比如:李贽。

    他认为不能空谈道德,提倡男女平等,赞美寡妇改嫁等自由活动,其经常出入于孀妇卧室,大白天公然挟妓同浴。

    ……

    这些民间书院的创办人,不讲儒学,不讲如何为朝廷效力,尽讲一些离经叛道、底层文人爱听的理论,还整日讥讽朝政,让无数的年轻人与朝廷对着干。

    朝廷能不封禁他们吗?

    沈念作为一个过来人,对这些较为先锋、崇尚自由的理论还是较为支持的。

    且认为以后的理想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模样。

    人人平等,没有封建等级制度,无人认为寡妇改嫁可耻,无人认为孔夫子一定是对的……

    此乃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每个人确实不应该活在死板的教条下,不应该完全压抑自己的个性,而应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

    但是——

    当下的大明是家天下,是皇权至上。

    若真放开了这些言论,大明立即就会崩溃,受苦受罪的还是底层百姓。

    所谓的自由,所谓的个性,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完善的社会秩序上,建立在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都能够得到保障上。

    但现在没有。

    沈念理解那些离经叛道、追求个性的文人,但他们绝对不能成为当下大明的主流。

    因为他们保护不了底层百姓,因为绝大多数都是顶着自由学说,内里还是追名夺利的小人。

    目前。

    家天下的皇权制度,仍旧是普通百姓的最大仪仗,因为有律法、礼制、道德的约束。

    这个制度肯定不是最好的。

    但没有更好的制度出来之前,绝对不能将其推翻。

    张四维走出一步,高声道:“陛下,可以不禁民间私人书院,可以不禁生员议政,但必须将当下的文人风气调整过来。”

    “臣以为,此等风气,罪在王学门下,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之流,必须严惩,才能禁掉这些悖逆朝廷的妖风邪说!”

    沈念听到此话,微微皱眉。

    张四维是想将这些书院讲学的领袖,或关或杀。

    此种行为,张居正都不敢做。

    这些人,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领袖,门徒遍布天下。

    若将他们抓起来或杀掉,那天下将会有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咒骂朝廷,包括许多基层官员。

    此举不但不能改善天下世风,反而是在自掘坟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